不能說的祕密,鄭和七下西洋的背後真是隻為宣揚國威嗎?

鄭和下西洋可謂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和明朝官方對外宣稱的說法還是有很大出入的,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命和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由此可見,鄭和下西洋除了宣揚大明國威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不能說的秘密,鄭和七下西洋的背後真是隻為宣揚國威嗎?

鄭和本姓馬,名三保,雲南回族人,少年時期進宮當了太監,後來在朱棣與侄子爭奪皇位的戰爭中立下了軍功,被朱棣賜名鄭和。朱棣在籌建遷都北京時,需要大量器材、材料、染料和各種金銀珠寶,都需要到海外採購,所以選派鄭和下西洋尋寶,並以展示大明國威、促進文明交流、相互通商為理由出使西洋。

不能說的秘密,鄭和七下西洋的背後真是隻為宣揚國威嗎?

永樂三年,即公元1405年7月11日,在經過幾年時間的充分準備後,明成祖朱棣令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龐大的海船以及二萬七千多名船員的龐大遠洋艦隊遠航,期間訪問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途經東南亞、非洲、西太平洋以及印度洋,客觀上加強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交流,確實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宣揚了大明國威,但是這些成就並不能讓朱棣真正高興起來,因為建文帝的下落依然是個謎團。

不能說的秘密,鄭和七下西洋的背後真是隻為宣揚國威嗎?

朱棣奪權成功後,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建文帝生死不明,不知去向。這讓朱棣寢食難安,如果建文帝死了則一了百了,倘若建文帝依然在世,只要他振臂高呼,必然有人響應,而打著“清君側”為旗號的朱棣,皇位合法性就會受到質疑,不利於自己的統治,所以朱棣一方面對外宣佈建文帝已死,另一方面又秘密派人尋找。為了給自己披上“正統”的合法外衣,派親信遠赴海外追查建文帝下落,對於朱棣來說無論花費多少錢財,耗費多少人力,都是值得的。

不能說的秘密,鄭和七下西洋的背後真是隻為宣揚國威嗎?

本著“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的念頭,朱棣登基後就開始分派兩路人馬,一路由胡濙負責在國內尋找,另一路由鄭和負責在海外尋找。可是鄭和是太監出生,太監在國內的地位是十分底下的,朱棣為什麼要派一個太監出使西洋?這不是有辱大明國體嗎?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鄭和曾經多次見過建文帝,而且相對了解建文帝的性格和習慣,所以指派鄭和去海外尋找非常適合。

不能說的秘密,鄭和七下西洋的背後真是隻為宣揚國威嗎?

只是鄭和七下西洋,依舊對追查建文帝的下落毫無進展,從永樂三年到宣德八年(1405年至1433年),持續了28年時間,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船員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航海行動,但是帶有強烈政治目的、不計經濟成本的遠洋航海,必然導致沉重的經濟負擔,也不可能長久的進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