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考研:中醫方劑學之祛溼劑(二)

方劑學各論——祛溼劑(二)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35道)


1.本章相關方劑的對比分析及鑑別應用


(1)五苓散與豬苓湯的鑑別


五苓散與豬苓湯均為利水滲溼之常用方,澤瀉、豬苓、茯苓為二方共有藥物,皆治小便不利,然五苓散主治證乃因水溼內盛,膀胱氣化不利,配伍桂枝、白朮,而成溫陽化氣利水之劑。豬苓湯所主治證乃因邪氣入裡化熱,水熱互結,灼傷陰津,故佐滑石、阿膠,共成利水清熱養陰之方。


(2)苓桂術甘湯與五苓散的鑑別


苓桂術甘湯與五苓散均為溫陽化飲之常用方,組成中同有茯苓、桂枝、白朮。五苓散以澤瀉為君,臣以茯苓、豬苓,直達下焦,利水滲溼為主,主治飲停下焦之頭眩、臍下悸、或吐涎沫等症;苓桂術甘湯以茯苓為君,臣以桂枝溫陽化飲為主,四藥皆入中焦脾胃,主治飲停中焦之胸脅支滿、頭眩、心下悸等症。


(3)真武湯與實脾散的鑑別


真武湯與實脾散均治陽虛水腫,具溫補脾腎,利水滲溼之功。前者以附子為君,不用幹姜,故偏於溫腎,溫陽利水之中又佐以芍藥斂陰柔筋,緩急止痛,故其主治陽虛水腫見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等;實脾散以附子、乾薑共為君藥,故溫脾之力勝於真武湯,且佐入木香、厚朴、檳榔、草果等行氣導滯之品,主治陽虛水腫有胸腹脹滿等氣滯見症者。


2.具體內容


(1)溫化寒溼劑


真武湯


【方歌】真武附苓術芍姜,溫陽利水壯腎陽,脾腎陽虛水氣停,腹痛悸眩瞤惕康。

【組成】茯苓、芍藥、白朮、生薑、炮附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陽利水。

【主治】

①陽虛水泛證: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或咳,或嘔,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②太陽病發汗太過,陽虛水泛證: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

【方義】

①附子為君藥,本品辛甘性熱,用之溫腎助陽,以化氣行水,兼暖脾土,以溫運水溼。


②臣以茯苓利水滲溼,使水邪從小便去;白朮健脾燥溼。

③佐以生薑之溫散,既助附子溫陽散寒,又合苓、術宣散水溼,兼能和胃降逆止嘔。

④白芍亦為佐藥,其義有四: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氣,《本經》言其能“利小便”,《名醫別錄》亦謂之“去水氣,利膀胱”;二者柔肝緩急以止腹痛;三者斂陰舒筋以解筋內瞤動;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熱傷陰,以利於久服緩治。如此組方,溫脾腎以助陽氣,利小便以祛水邪。

【加減應用】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乾薑、細辛溫肺化飲,五味子斂肺止咳;陰盛陽衰而下利甚者,去芍藥之陰柔,加乾薑以助溫裡散寒;水寒犯胃而嘔者,加重生薑用量以和胃降逆,可更加吳茱萸、半夏以助溫胃止嘔。

【注意事項】溼熱內停所致之小便不利,浮腫者忌用。

【附方】附子湯與真武湯組成藥物僅一味之差,均主治腎陽虛衰兼水溼泛溢之證。不同之處:附子湯重用附、術,並伍以人參,重在溫補脾陽而祛寒溼;真武湯附、術半量,更佐生薑,重在溫補腎陽而散水氣。


苓桂術甘湯


【方歌】苓桂術甘仲景劑,溫陽化飲又健脾,中陽不足飲停胃,胸脅支滿悸眩施。


【組成】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陽化飲,健脾利溼。

【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方義】

①重用甘淡之茯苓為君,健脾利水,滲溼化飲,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飲,又善平飲邪之上逆。

②桂枝為臣,功能溫陽化氣,平衝降逆。苓、桂相合為溫陽化氣,利水平衝之常用組合。

③白朮為佐,功能健脾燥溼,苓、術相須,為健脾祛溼的常用組合,在此體現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術同用,也是溫陽健脾的常用組合。

④炙甘草用於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陽,以襄助溫補中陽之力;二可合白朮益氣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調和諸藥,功兼佐使之用。

⑤四藥合用,溫陽健脾以助化飲,淡滲利溼以平衝逆,全方溫而不燥,利而不峻,標本兼顧。配伍嚴謹,為治療痰飲病之和劑。


⑥此方服後,當小便增多,是飲從小便而去之徵,故原方用法之後有“小便當利”之說。此亦即《金匱要略》“夫短氣有微飲者,當從小便去之”之意。

【加減應用】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陳皮以燥溼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聲者,可加枳實、生薑以消痰散水。


【注意事項】若飲邪化熱,咳痰黏稠者,非本方所宜。


實脾散


【方歌】實脾溫陽行利水,乾薑附苓術草從,木瓜香檳樸草果,陽虛水腫腹脹祟。

【組成】厚朴、白朮、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炮附子、白茯苓、炮姜、炙甘草、生薑、大棗

【用法】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功用】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內停之陰水。身半以下腫甚,手足不溫,口中不渴,胸腹脹滿,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沉弦而遲者。


【方義】


①附子、乾薑為君,附子善於溫腎陽而助氣化以行水;乾薑偏於溫脾陽而助運化以制水,二藥相合,溫腎暖脾,扶陽抑陰。

②臣以茯苓、白朮滲溼健脾,使水溼從小便去。

③佐以木瓜除溼醒脾和中;厚朴、木香、大腹子(檳榔)行氣導滯,令氣化則溼化,氣順則脹消,檳榔且能利水;草果溫中燥溼。甘草、生薑、大棗益脾和中,生薑兼能溫散水氣,甘草還可調和諸藥,同為佐使之用。

④諸藥相伍,脾腎同治,而以溫脾陽為主;寓行氣於溫利之中,令氣行則溼化。

【加減應用】若氣短乏力,倦惰懶言者,可加黃芪補氣以助行水;小便不利,水腫甚者,可加豬苓、澤瀉以增利水消腫之功;大便秘結者,可加牽牛子以通利二便。

【注意事項】若屬陽水者,非本方所宜。

(2)利水滲溼劑


豬苓湯


【方歌】豬苓湯內用茯苓,澤瀉阿膠滑石並,小便不利兼煩渴,滋陰利水症自平。


【組成】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


【用法】阿膠烊化


【功用】利水,養陰,清熱


【主治】水熱互結證。小便不利,發熱,口渴欲飲,或心煩不寐,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舌紅苔白或微黃,脈細數。又治血淋,小便澀痛,點滴難出,小腹滿痛者。


【方義】


①豬苓為君,取其歸腎、膀胱經,專以淡滲利水。


②臣以澤瀉、茯苓之甘淡,益豬苓利水滲溼之力,且澤瀉性寒兼可洩熱,茯苓尚可健脾以助運溼。


③佐入滑石之甘寒,利水、清熱兩彰其功,阿膠滋陰潤燥,既益已傷之陰,又防諸藥滲利重,傷陰血。


④五藥合方,利水滲溼為主,清熱養陰為輔,體現了利水而不傷陰、滋陰而不礙溼的配伍特點。水溼去,邪熱清,陰津復,諸症自除。血淋而小便不利者,亦可用本方利水通淋、清熱止血。


【加減應用】本方可用於熱淋、血淋、尿血之屬於水熱互結而兼陰虛者。用治熱淋。可加梔子、車前子,以清熱利水通淋;用治血淋、尿血,可加白茅根、大薊、小薊以涼血止血。


【注意事項】因本方為滲利之劑,若內熱盛,汗出多而渴者忌用。


五苓散


【方歌】五苓散治太陽腑,白朮澤瀉豬苓茯,桂枝化氣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飲逐。


【組成】豬苓、澤瀉、白朮、茯苓、桂枝


【用法】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功用】利水滲溼,溫陽化氣。


【主治】


①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舌苔白,脈浮。


②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③水溼內停證:水腫,洩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吐瀉等。


【方義】


①重用澤瀉為君,以其甘淡,直達腎與膀胱,利水滲溼。


②臣以茯苓、豬苓之淡滲,增強其利水滲溼之力。


③佐以白朮,合茯苓健脾以運化水溼。《素問·靈蘭秘典論》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的氣化有賴於陽氣的蒸騰,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傷寒論》示人服後當飲暖水,以助發汗,使表邪從汗而解。


④諸藥相伍,甘淡滲利為主,佐以溫陽化氣,使水溼之邪從小便而去。


【加減應用】若水腫兼有表證者,可與越婢湯合用;水溼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合用;洩瀉偏於熱者,須去桂枝,可加車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熱。


【注意事項】作散劑服用需多飲暖水,作湯劑服用則不宜久煎。本方滲利作用強,不宜久服。


【附方】


①四苓散

組成:五苓散去桂枝。

功用:專健脾滲溼。

主治:脾失健運,水溼內停證。


②胃苓湯

組成:平胃散與五苓散合方

功用:祛溼和胃,行氣利水。

主治:水溼內盛之洩瀉、水腫、小便不利等。


③茵陳五苓散

組成:五苓散與倍量的茵陳相合而成

功用:利溼清熱退黃

主治:適用於黃疸溼多熱少、小便不利之證。


五皮散


【方歌】五皮散用五種皮,苓腹陳姜桑白齊,利水消腫理健脾,脾虛溼滯皮水醫。

【組成】生薑皮、桑白皮、陳橘皮、大腹皮、茯苓皮

【功用】利水消腫,理氣健脾。

【主治】脾虛溼盛,氣滯水泛之皮水證。一身悉腫,肢體沉重,心腹脹滿,上氣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腫,苔白膩,脈沉緩。

【配伍特點】五皮同用,取其善行皮間水氣之功,利水消腫與利肺健脾同用,使氣行則水行,則皮水自消。五藥皆用其皮,藉“以皮行皮”而除肌腠皮間水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