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對農資行業的影響和機遇

道路封鎖,物流停運,復工延遲,每個農資人曾經制定的2020規劃,或多或少都受到影響。搶春耕,搶客戶,搶市場變成了搶口罩,搶消毒液,搶食品,甚至搶雙黃連。

新冠病毒疫情對農資行業的影響和機遇

我們與其焦慮地看著感染數字的增長,迷茫地看著各種謠言和闢謠,不如思考一下這場國難,對於自身行業的影響和出路。畢竟,疫情總會過去,而我們該如何開始?


新冠病毒疫情對農資行業的影響和機遇


一、高端生鮮農產品量價雙低,農資需求短期銳減,市場萎縮加劇行業競爭。

因為道路封鎖和商品流通的停滯,很多生鮮產品都面臨這個情況,比如柑橘,香蕉等。這些本來都是高端產品,農資重點作物,現在價格銷量雙低,短期農資需求銳減。還有的作物現在臨近用藥期,但農資得不到保障,錯過用藥期這部分市場容量就沒了,不可能補噴補用。還會因為對產量品質預期的下降,導致後面用藥用肥水平的降低。

二、前所未有的物流停運導致新的不確定性,對企業的生產和發貨帶來新挑戰。

疫情影響疊加年底假期,物流實際停運的時間接近30天,而這個數字有可能還要增加。物流的停運除了影響農產品,也影響我們農資企業的發貨情況。我們行業至今,沒有體系化的物流倉儲基礎網絡,幾乎完全依靠社會物流和倉儲體系。90%的生產企業,都是單一倉庫通過物流公司發往全國。距離比較遠的地方,物流在路上的時間就需要7到10天,甚至更久。

疫情結束後,物流需求大規模爆發,這一時間還會推遲。這會導致需求和生產脫節,各地的庫存和市場脫節,企業更難以科學計劃產量和發貨。缺貨嚴重和庫存壓力同時出現。

三、出口受限導致壓力迴流國內市場,價格戰可能加劇。

疫情發展已經導致出口受限,甚至不排除會在一定時間段內導致出口市場完全停止。這會迫使很多外貿的產能回到國內市場廝殺,尤其是原藥企業。不排除有的原藥企業,把出口的產能轉化為製劑進行國內銷售,而價格戰幾乎是他們的必選項。其實2019年年底已經出現這樣的苗頭,原藥企業把製劑當原藥來賣。如果出口這條路被堵死了,這樣的案例會更多,殺傷力也會更大。

四、很多企業會被迫啟動或者加速業務員轉型,甚至去業務員化。

我們傳統企業裡面,業務員的主要工作方式還是傳統的出差和當面拜訪為主,其實行業整體的業務效率比較低,新的工具和方案用得比較少,但最近兩年也有企業在不斷嘗試,線上管理,線上辦公,也有企業嘗試主動去業務員化。

而疫情會迫使企業加重這方面的趨勢和方案。不排除有的企業,經過這次疫情,發現好像不需要原來數量的業務人員,好像有的事情,不需要業務員也可以做,好像有的工具和方案,可以效率更高,人員更少。辦法是逼出來的,也許真的會有新收穫。

這次疫情,也給行業帶來新的機遇:

一是前面說的物流問題。疫情暴露了行業物流倉儲的問題,也帶來了新的市場機遇。未來農資行業會有專業的倉儲物流基礎設施網絡。

二是農資企業、經銷商會重新審視農資互聯網和農資電商。過去大家對於電商主流思想還是封殺為主,而這次疫情,體現出電商的優越性。效率更高,環節更少,不受地域限制,受人力和外界環境影響小。尤其在特殊環境下,線下的農民會,訂貨會,觀摩會都無法正常進行,線下的優勢發揮不出來,農資企業和經銷商可以多想一想,能不能用互聯網工具或電商,來更好地彌補線下的不足。

三是重新認識傳統農資銷售的抗風險能力。在這次疫情面前,我們充分看到了單一傳統農資經營抗風險能力之弱。尤其是線下銷售,受小區域環境影響太大了。建議大家可以借這段時間,

多思考一下如何提高自己經營主體的抗風險能力。

比如廠家、經銷商,是不是考慮如何面向更多區域和作物考慮?如何快速構建線上化的營銷和服務能力?

比如零售商,是不是該鍛鍊下對作物的服務能力,包括植保技術,農資產品的優選,選擇更具性價比的優勢產品;當零售店有了這樣的需求,生產企業也有了新的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