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穗揚花期遇雨,麥田酌情一噴多防


抽穗揚花期遇雨,麥田酌情一噴多防

小麥一噴三防

近期蘇皖等地有大量讀者反映,今年小麥鏽病、白粉病發生較普遍,部分地區和田塊已嚴重發生。據天氣預報信息,4月18—20日,沿淮、江淮、江南等地將出現大範圍陰雨天氣,正值當地大面積小麥抽穗揚花期,赤黴病流行風險較大,鏽病、白粉病這兩種病害在多陰雨天氣條件下也容易加重發生和危害。4月下旬,天氣持續晴好,溫度上升,4月底北部地區將出現日最高氣溫超過30℃的高溫天氣,不利於赤黴病、白粉病和鏽病的發生和蔓延,但晴熱高溫(黃淮部分地區將出現連續多天的晴熱高溫)對小麥生育和灌漿結實有不利影響,特別是根系不良的小麥容易因生理性缺水等而灌漿結實不良,需注意提前噴施調節劑和葉面肥防抽穗灌漿期高溫熱害和“乾熱風”危害;南部地區小麥後期可能出現多雨天氣,注意結合穗期用藥,保根保葉,防後期腐生雜菌侵染。

一般來說,淮南較抗赤黴病的紅皮麥品種,抽穗揚花期遇連續3天以上陰雨或大霧天氣,赤黴病易流行;沿淮、淮北易感赤黴病的白皮麥品種,抽穗揚花期遇連續2天以上陰雨或大霧天氣,赤黴病易流行。

從天氣預報信息看,4月18—20日出現的連續陰雨,以小雨為主,雨量不大,特別是北部地區,降雨持續時間和雨量均不會太大,加上當地大面積小麥還沒有揚花,赤黴病流行風險因此不會太大。即使是處於揚花期的小麥,只要穗部不長時間溼潤,赤黴病流行的風險也不大。

當前已齊穗(80%的穗子抽出),處於揚花期前後的小麥,可以考慮以預防赤黴病為主,加強用藥防治鏽病和白粉病,兼防高溫危害和後期腐生菌侵染。儘量搶在雨前1~2天打完藥,時間來不及的,可以在小雨天施藥,避免在施藥後半天內遇中到大雨即可。部分地區4月18號前後有10℃左右的較強降溫,避免在施用唑類殺菌劑後一兩天內遇這種天氣,以防發生藥害,影響灌漿結實。

沿淮、淮北等地還沒有齊穗的小麥,如果當地鏽病、白粉病已流行(較大面積發生),或者田間已見這兩種病害,宜搶雨前或在小雨天施藥防治。已有較多麥穗抽出的田塊,可以用戊唑醇等藥兼防赤黴病。雨後視小麥抽穗情況和鏽病、白粉病發生情況等,酌情補用藥。

防治赤黴病的高效適用藥種有氟唑菌酰羥胺、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戊唑醇、氟環唑、咪鮮胺、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等。其中,咪鮮胺、氰烯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等藥內吸傳導性不佳,宜加足水量噴霧,儘可能將藥物噴布到小麥穗部,最好與戊唑醇等內吸傳導性強的藥種混用。戊唑醇、氟環唑超大劑量施用,特別是施藥後遇降溫易發生藥害,將其減量與其他藥種混用,有利於降低藥害風險。

防治小麥白粉病的高效適用藥種有醚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丙環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氟環唑等。從生產上反映的情況看,沿淮、淮北等地用戊唑醇等藥防治小麥白粉病效果已不太穩定;在白粉病較重發生時,用戊唑醇等藥防效較差,用醚菌酯、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等藥有時也難以控制。因此,應儘量提前用藥預防;已有白粉病發生的田塊,在使用戊唑醇、氟環唑等藥時,宜加用醚菌酯、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等不同作用機理的藥種;白粉病發生較重,特別是前期用戊唑醇等藥防治效果較差的田塊,宜將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等新型藥種與醚菌酯等藥混用。

防治小麥鏽病的高效適用藥種有三唑酮、丙環唑、戊唑醇、氟環唑、啶氧菌酯、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等。該病傳播蔓延速度快,在陰雨天適溫高溼條件下易急性發生。注意搶雨前施藥,在發病前或點片發生時及早施藥預防和控制發病點。

為預防抽穗揚花期高溫熱害和後期“乾熱風”危害,可以考慮在抽穗揚花期結合防治赤黴病、鏽病、白粉病等病害,優先使用氟唑菌酰羥胺、啶氧菌酯、吡唑醚菌酯及其與丙環唑、戊唑醇、氟環唑等藥的混配劑和“悅護”多元活性微肥、“益施幫”氨基酸葉面肥、“碧護”赤·吲乙、蕓薹等生物刺激素類產品,這些藥物和產品能刺激誘導麥株產生抗逆能力,促進麥株根系、葉片等健壯生長,延緩早衰。加噴蕓薹素內酯、“茂培”二磷酸三氫三鉀、磷酸二氫鉀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麥株抗逆能力等作用。

採取上述措施,使麥株健壯生長不早衰,還有利於減輕後期穗部和葉部腐生雜菌的侵染。抽穗揚花期用藥時,優先使用氟唑菌酯羥胺、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及其與丙環唑、戊唑醇等藥的混配劑,能有效減輕後期腐生雜菌侵染和危害,提高麥子產量和質量。加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腐生菌滋生和危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