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圖書館”和“水泵房”之間的平和咖啡館

「AT」“圖書館”和“水泵房”之間的平和咖啡館

平和咖啡

平和學校“文化會客廳”,一張教育文化名片。

///學校願景 ///

獨特的視覺與心靈的教育洗禮

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上海地區最好的雙語學校之一,成立於1996年。從傳統教育理念到現代教育思潮,教育的表達不僅停留在書本上,在視覺和心靈傳導上也在進步,從教育建築的發展可以看出,建築給人帶來的人文關懷,是一種全新的視覺和心靈的教育洗禮。因此平和學校希望通過書香與咖啡香的有機結合書寫建築文字,來表達學校“平而不庸、和而不同”的校訓傳統,讓建築與環境相互融合,形成一種校園內獨特的表達形式。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From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concepts to modern educationaltrend of thoughts, education has not only given expression to itself in bookknowledge but has been making progress in visual and spiritual transmission. Itcan be perceived that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buildings, thehumanistic care people received from buildings is a brand-new educational baptismin vision and soul. Ping He School expects to create an architecturalexpression via the dynamic integration of literary and coffee culture to conveythe traditions embodied in the school motto “modest but high-achieving,harmonious yet diverse”, and integrate buildings with the environment toachieve an exclusive way of expression on campus.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學校美學教育的實踐

項目背景—初心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此外學校希望在有限的校園環境內進行微景觀設計,讓建築與建築之間相互“對話”,而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

建築應是文化交流場所,

發揚“平而不庸、和而不同”的校訓傳統,

傳達一種思想,

一種生活方式,

一種哲學理念。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建築選址在校內西北側,原本是一個水泵房和一個改造裝修的圖書館,建築場地用地緊張,並且在水泵房和圖書館之間利用有限的地理位置進行造型設計。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建築功能是為學校學生及老師提供一個學習和交流的空間場所,而且還是一個平和學生展示藝術作品的藝術畫廊,伴隨著有獨特書香氣息的平和咖啡,詮釋著“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觀點。

平和咖啡總體設計是校方和設計方共同探討協作的過程。設計團隊與本次校園景觀改造總策劃經過多輪勘察現場、論證研究。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場所營造-總體規劃 ///

平和咖啡用地為水泵房與圖書館之間的狹縫地塊,有限的用地使設計師首要考慮的是如何最大限度提高用地效率,滿足咖啡廳內部功能使用,並有機融合現狀邊界景觀元素。本案旨在打造合於現狀環境的“共生建築”,以現狀既有建築及可利用景觀資源,按照“共生”的改造理念,即建築共生環境共生文化共生,融入平和學校“平而不庸、和而不同”的文化大環境中。同時遵從雙魚廣場改造總體規劃設計理念。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平和咖啡館設計視角不拘泥於小型咖啡館的改造,而是在研究學校特有的文化條件下的空間設計策略,探討小型咖啡館在校園裡的存在模式和文化貢獻。近年來校園咖啡館項目幾成時尚,我們不止於網紅思維,而是通過合理功能設計,分析教師和學生的各自不同的需求,給師生提供一個可互動共享空間,通過咖啡館後續運營,豐富師生的校園生活體驗,同時通過一杯溫暖的咖啡傳遞溫暖和關愛。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狹縫地塊、自由無邊界的用地、香樟樹的掩映,存在一種生態自然美,然而在改造前,這種美感隱藏在現狀混亂的廢棄設施中,校方果斷並有前瞻性的把教師公寓併入校區後,通過平和咖啡館設計的提煉改造,把這種生態自然美,呈現給學校師生,是美育的很好實踐和體現。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 嵌入式共生建築 ///

建築設計—傳承

平和咖啡館的改造設計,運用“嵌入式建築”的空間設計方法,潛移默化地干預現狀無序的建築界面:圖書館外牆、保留桂花樹、水泵房既有建築體塊及屋面平臺,最終達到“共生”狀態。

咖啡館猶如現狀環境中自然生長出來,

同時通過

“地面-露臺”、“內院-外場”

橫向和縱向的空間變化,

實現小建築大空間的豐富體驗。

單層的無柱式平面被放置在圖書館和水泵房之間,圓弧形挖出保留桂花樹的空間,桂花樹嵌入建築。咖啡廳、水泵房、圖書館圍合出內院,內院獨立從水泵房北側進入。內院設置輕盈鋼結構旋轉樓梯,通往露臺。露臺掩映在鬱鬱蔥蔥的香樟樹下,親近自然。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建築及景觀空間的設計主要遵從以下四個策略。

第一,將原來繁雜的現狀元素用統一的現代建築設計語言:鋼構、玻璃、幾何線條進行表達,使所有元素由散亂的狀態轉變為凝聚向心狀態,從而使咖啡館空間成為雙魚廣場的一個重要聚焦點。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第二,通過保留現狀桂花樹的方法,平和咖啡平面圍合弧形空間,桂花樹有機嵌入建築,保留樹木給咖啡館增加了時間的維度,成為有歷史延續的時間記憶。通過落地圓弧玻璃,桂花樹融入室內景觀,使室內獲得豐富的空間感和光線感。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第三,通過咖啡館外立面落地玻璃,透而不通的把空間分隔為內外,內院空間對教師開放,外部空間通過窗口,可提供學生觀摩咖啡調製操作,滿足學生體驗型的需求。使得平和咖啡成為師生共同享用的融合空間,能儘可能的激發師生課堂外的互動,使之成為師生關係凝聚力的一個媒介和紐帶,也是我們在設計中引入社會學的設計策略。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第四,設計技法上,建築採用“弄堂”、“天井”和“露臺”三個元素,設計延續了以鋼和玻璃兩種材料相結合極簡與唯美傾向的建築語言,為保留建築空間內原有的桂花樹,設計師運用了“天井”概念,讓建築融合在環境中,“弄堂”與“天井”相輔相成,形成流通空間,空間之間的關係是相互滲透而曖昧的。“露臺”運用現代主義表現手法,採取現代的造型和材質,營造簡潔時尚的空間和氛圍;在景觀設計中加些水的元素,顯得優雅且精緻,享受到難得的寧靜。這種虛擬體積同樣反映幾何集成關係, 建築像是描寫一種純粹的點、線、面構圖關係,讓“LESS IS MORE”走向極至。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在整體以黑色鋼架屋頂和硅藻泥立面牆的視覺表達上,讓整體質感不失統一又富有節奏,庭院內木質地板增加古譜氣息,詮釋建築元素;原水泵房門窗用綠色作為點綴,致敬喬治·道格拉斯·布朗的《帶綠色百葉窗的房子》。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文化景觀及裝置的運用和介入 ///

景觀設計—昇華

除了水聲潺潺、

如觀飛瀑的水景景觀外,

還有表達意境的“旱溪”,

體現生動有趣的人文關懷。

懸掛在樹枝上的月亮燈藝術裝置,設計師希望在鋼筋水泥的都市景觀內,也存在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觀和以“明月松間照”取其景緻、以“松下問童子”取其志趣的文化景觀。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結語 ///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平和學校在整體節奏表達上不斷尋求創新和設計,讓建築找到一個平衡點融入到大環境中,讓水泵房、圖書館、咖啡館和雙魚廣場相互融合。

對於某種意義來說,也是一種新的延續,

延續著平和獨特“所見之處皆教育,

於細微處下功夫”的山水邏輯。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項目名稱:平和咖啡館

項目位置:上海市浦東新區黃楊路261號

建 設 方: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

建築工程:上海新金橋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策 劃:朱理立

設計團隊:黃歡、張星彤

運營管理:平和膳食中心

竣工時間:2018年

佔地面積:230㎡

攝影:鄭淳真、程黃坤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 《建築技藝》學堂 /

/ 《建築技藝》近期活動 /

/ 《建築技藝》代理產品 /

/關於《建築技藝》/《建築技藝》(AT)前身為《建築技術及設計》,創刊於1994年,國內外公開發行。隸屬於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編委會主任。《建築技藝》微信現有微信粉絲330000

微信和雜誌推廣合作電話:010-57368776,[email protected]「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歡 迎 訂 閱 《 建 築 技 藝 》 雜 志32元/本,全年384元,贈送四本《建築幕牆》雜誌。可在郵局訂閱,郵發代號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請認準唯一官網)通過支付寶、銀行電匯等訂閱。諮詢電話:010-57368776。(雜誌近期主題包括:“在地建築、木建築、綠設計、BIM、裝配式建築、醫療養老建築、舊建築改造、室內外一體化設計、火車站建築、機場建築、超高層建築、產業園”等,歡迎訂閱)長按識別下方小程序碼直接微信訂閱《建築技藝》雜誌

「AT」“图书馆”和“水泵房”之间的平和咖啡馆

/重要啟事/《建築技藝》2015年推出《建築幕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