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禁忌语

宋朝有个叫田登的州官,平时作威作福。按那时的习惯,百姓对于长官不能叫、也不能写他们的名字。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禁忌语

因此田登所在的州忌“登”字。就连与“登”同音的字也忌。中国的元宵节正月十五有放灯的习俗。事先州衙要贴布告,通知各家准备,但写布告的师爷因“灯”字与“登”同音,要犯州官的忌,因此灵机一动,写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百姓看了不禁啼笑皆非,便讽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话后来形成为一条谚语,用以形容官僚们可以横行霸道,您意而为,而却剥夺百姓正当的行为权利。

这个谚语来源于古代名字禁忌的习俗。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名字是本人的代表,人的灵魂就附在名字上。直呼某人的名字即可对某人造成损害,因此古代皇帝、长官、祖先、父母的名字都成了禁忌语。

禁忌语不只是人的名字。古代禁忌语的范围很广,举凡一切说出来不吉利的话,都是禁忌语。例如:日常生活中的丧葬婚娶,在语言方面都有禁忌。死亡是一种不幸的灾祸,因此“死”这个词就是禁忌语。凡遇“死”这个词,常以其他委婉的说法来替代。古代天子死了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现代的人也忌讳?说“死”,现代汉语中“死”的委婉说法有“不在了”、“没了”、“去世了”、“过世了”、“逝世了”。如果是为了理想和事业而死就叫“牺牲”、“献身”、“就义”、“捐躯”、“殉国”、“殉职”等等。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禁忌语

结婚是喜事,夫妻应该百年和好,白头到老。因而忌说“离”这个词。因此夫妻或恋人忌讳分吃一个梨子,因为“分梨”与“分离”同音,所以也在禁忌之列。生产、职业方面,一切有碍于工作的不吉利的话,也是禁忌语。船家忌说“沉”、“翻”、“住”等词。盛饭的“盛”与“沉”发音相近,因此成为禁忌语,而说“添饭”。“帆”与“翻”同音,因此称“帆”为“篷”。“著”与“住”同音,而改说“筷子”。旧时代的戏班子忌讳“散”这个词。“累得散了架”要说“累得碎了架”。连雨伞的“伞”字与“散”音近,都改说成“雨盖”或“雨遮”了。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禁忌语


禁忌语是对语言的一种迷信现象。语言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说不吉利的话就会出不吉利的事,于是就非避开不可。禁忌语与民族一定的风俗习惯、言语习惯有关,反映着民族的文化背景影响极为深远。现代社会科学发展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对于语言的迷信减少了。禁忌语也相应有所减少,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语并没有消失,在人们的言语生活中忌讳某些词语而代之以委婉的说法,仍然常见,不了解禁忌语的某些常识,也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交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