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胭脂

自古就有很多描写胭脂的诗词,如: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自。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读完这些词不禁让我们感叹到胭脂出现在当时是有多大的魅力,原来古代的女子也如现代女子一样爱美,都会"化妆"。但古代肯定没有现在的化妆品丰富,比如什么"水乳套装"、"防晒霜"、"隔离霜"、"遮瑕霜"、"口红"等等。

虽然古代生活条件简陋,女子也并没有如今那么多种类的化妆品,但古代女子也爱美,也有自己的化妆品,就是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胭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胭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胭脂

胭脂的起源

 胭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胭脂起源于商纣时期。 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之,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

  当时的燕国的妇女喜欢种植红蓝花,并取红蓝花叶子的汁制成用来装扮的脂,因为在燕国时期制成,所以称之为胭脂。这种说法倒是很使人相信,胭脂胭脂,燕国制成才称之为胭脂嘛!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胭脂是在汉朝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从匈奴带回国的,在那时匈奴的贵族妇女经常用"阏氏"(胭脂)来打扮使自己看上去更美丽,流传甚广,也就被张骞带了回来。我更倾向于相信第二种说法,你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胭脂

胭脂的制作

胭脂的原料古代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为红蓝花。红蓝花亦称黄蓝、红花,是从匈奴传入我国的。汉代以来,汉、匈之间有多次军事厮杀,如汉武帝三次大规模的反击,匈奴右部浑邪王率众四万人归附于汉朝汉宣帝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归臣于汉朝;光武帝建武廿四年,驻牧于南边的匈奴日逐王比率众到王原塞归附。再加上官吏与民众间的交往,都为汉、匈两民族文化习俗的沟通与传袭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胭脂"的制作、使用与推广,也正是在这种大交流、大杂居的历史背景下,渐渐由匈奴传入汉朝宫廷和我国与匈奴接壤的广大区域的。

胭脂的制法以红蓝花制胭脂之法,《齐民要术》中有详录:"杀花法:摘取即礁捣使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再捣,以粟饭浆清而醋者淘之,又以布袋绞去汁,即吸取染红勿弃也。绞讫,著瓮器中,以布盖上,鸡鸣更捣令均,于席上摊而曝干,胜作饼。作饼者,不得干, 令花浥郁也。"杀花之后便可作胭脂, 方法是:"预烧落藝, 藜藿及蒿作灰", 亦可用草灰代替。之后,"以汤淋取清汁",用以"揉花",揉搓十余遍。接着,"布袋绞取淳汁,著瓷碗中。

取醋石榴两三个,擘取子,捣破,少著粟饭浆水极酸者和之;布绞取沈,以和花汁"。其后,"下白米粉大如酸枣,以净竹著不腻者,良久痛搅;盖帽。至夜,泻去上清汁,至淳处止;倾著帛练角袋子中,悬之。明日,干浥沾时,挖作小瓣,如半麻子,阴干之,则成矣"。大约在北朝末期,人们在燕支粉中,又掺入牛髓、猪胰等物,使之变成一种稠密润滑的油膏,抹在脸上,可防皱裂。胭脂虽说只是修饰女子面容的粉料,但这小小一盒胭脂中却显露出来不同地等级,宫中的女子和平民家的女子都用胭脂妆扮自己,但两者用的胭脂可大不相同。

王族贵族女子用的胭脂颜色鲜艳且正、粉质细腻光滑、色泽润白且易于保存。而平民家的女子所用胭脂,虽说可能看起来与贵族中相似,但质地和颜色也是相差甚远的。平常百姓没有太多的钱投入到制作胭脂中,即使有钱财作支撑也不敢太过招摇,因为要与贵族的女子有所区分,只能用一些廉价的花制成胭脂,颜色跟着质地自然不如贵族。

可见古代女子的爱美程度也不次于现代女子哦,美丽是女人一直追求的东西,不分什么时候,可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