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含陰陽載五行而藏象

干支,表面上是由天干、地支按照一定規則編排組成,並依據二十四節氣制定的太陽曆曆法。但如果我們要追根溯源,干支到底是什麼?古人一直用干支來作什麼用?為什麼不用數字,偏要用如此抽象難以理解的干支代碼?

干支本來就含有陰陽五行等信息在裡面。在幾千年玄學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干支就一直用於佔測/日課/擇吉(黃曆)、中醫、易學/命理學/八字預測、生肖等領域上。

一、干支含陰陽

古人仰觀天地之間、俯察鳥獸蟲魚取類比象,將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歸納出“陰陽”的概念。這就是中國古老的辯證主義哲學觀。

春秋時代孔門的《易傳》以及老子的道德經都對陰陽做了系統論述。陰陽理論已經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哲學,曆法,武術,美學,中醫,建築堪輿,占卜等等領域。

陰陽在易學中分別用“- -”“—”這兩種符號來表示。這在八卦中得到了具體的體現。

陰陽五行不但是易學的基礎,也是中醫學的基礎。

干支含陰陽載五行而藏象

二、干支載五行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五行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命理學等方面。中國古人認為宇宙自然是由五種要素相生相剋衍生變化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宇宙與大自然產生不斷的變化發展,這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豐富多彩循環不已。

蔡墨早在春秋時期便提出了元素論五行相生相剋的思想。而“五行”一詞最早又出現在戰國時期《尚書》的《甘誓》與《洪範》中。後來隨著古人的大量實踐和探討,五行順序、相互作用等規則已經固定。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干支含陰陽載五行而藏象

三、干支(天干地支)起源

十天干 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 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關於干支的起源,據古籍記載,最早可追溯到中華人文始祖黃帝時期,成書於戰國末年的史書《世本》中記載:“容成作歷,大撓作甲子”。《尚書正義》解釋說:此兩人皆黃帝之臣。

近代學者雖然對干支的起源做過一些研究和論證,但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

但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干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卜卦和配合記事。而在甲骨文中出現最頻繁的字也是干支。又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內容都是與占卜相關的。中國傳統的擇術,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相當成熟,當時《日書》中所記占候時日宜忌的內容,不僅涉及嫁娶、出行等日常行事,亦牽涉攻伐、出兵等軍國大事。唐代以後,隨著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以前用竹簡等),政府開始印製歷日(即黃曆),於是有關行事宜忌的內容開始大量出現。而擇吉之術只與年月日的干支相關,即干支歷。後世的選擇家為增加其術的"精密度",並營造出上應天行的形象,乃強調鋪注規則中的月份,是從該月節氣的起始瞬間至下月節氣之前。南宋掌禹錫即稱:"凡擇日,皆取月節氣應為正,氣應時刻隨歷日用之"。

天干五行屬性:(V代表 陽,X代表 陰)(擇吉/黃曆、八字命理學等會用到)

十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對應陰陽:陽 陰 陽 陰 陽 陰 陽 陰 陽 陰

對應五行:V木 X木 V火 X火 V土 X土 V金 X金 V水 X水

四、干支藏象

干支藏象極為複雜,此舉一例:某女當面問:今男友置辦東西,想開門店,他想幹哪行?那天“丁卯日”,據此為象推其“幹夜宵廚子擺攤”,回覆“中”。其理,丁為夜晚之火,卯為砧板之象,其根據問者身份而推,做夜宵擺攤生意的象就出來了。

干支藏象千變萬化不可拘泥,而且勤於實戰方熟能生巧,干支憑說紛繁,一輩子難以窮盡,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干支學說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