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萬歲,其實也可以很簡單

都說理解萬歲,可見人們對理解的需求是巨大的,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許有過這樣類似的經歷。朋友在工作中遇到麻煩,來找你安慰,這時候你特別想去幫朋友分憂。但實際情況是,你想安慰對方或者苦口婆心說了很多,給了不少建議,甚至說笑話緩解氣氛,但是結果卻是愛莫能助。場面非常尷尬,甚至可能一不小心你也被朋友的情緒所感染。

理解萬歲,其實也可以很簡單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共情”型提問的對話技巧可以幫助你,不僅可以讓你陪伴朋友從鬱悶聊的開心,真正的為她分擔憂愁,甚至可以幫助他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讓受傷的它真正能夠感覺被理解。

共情型提問就是利用問題和對方建立共情關係,進入同頻互動交流狀態中,提問有4個要點。

第一,新鞋。

在對話前先不著急給對方建議,而是想想,自己也要用同理心轉化視角看問題

這件事情在他身上會如何?站在他的角度自己會看到什麼?他在想什麼他感覺如何。

這樣切換視角來提問,才能真正感覺到對方的感受。

理解萬歲,其實也可以很簡單

第二,首先提出寬泛性的問題。

讓對方開口說話,邀請他們進入他們到最安全最舒適的領域。

第三,聆聽言外之意。

提問之後對方就會開口說出很多的信息,這個時候需要聆聽,聽話裡話外,話裡—他都說了些什麼。話外—他的語氣,心情,表情,眼神,說話,節奏等信息,聆聽也是共情重要部分,我們願意聽,對他是最好的陪伴。

第四,適當的距離。

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保持客觀,才能避免和對方一樣進入傷心、憤怒、衝動的狀態,我們需要幫助朋友客觀分析,在合適的情緒下給到他合理的建議。

理解萬歲,其實也可以很簡單


如果需要給建議,要放在最後,如果對方只是想抱怨而已,可能不需要給任何建議,我們只是聆聽和反饋就好。

有的時候對方不想說任何話,那我們就一直在旁邊安靜的陪著。

應用共情型模型特別要注意的是,實際的對象不同,場景不同,需要我們靈活去運用,每個步驟不是固化的,根據實際情況來聆聽和提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