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在建立明朝后实行海禁,切断沿海民众的谋生之路呢?

阿伦写字的地方


海禁是一种对外进攻战略,由于大明科技发达,物产丰富,海禁可以避免技术、文明及物质传播到国外,尤其是蒙古地区。经济封锁,是削弱北元的最佳方式。

但是,公元1500年左右,西方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进而引爆了商业革命、技术革命以及工业革命,而海禁使明朝完美的避开了大航海时代,中国从此落后于西方。

明朝初年,朱元璋就立下了“不许寸板下海”的祖训,后来“海禁”一度松弛(郑和下西洋就发生在明朝)。再后来,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又曾厉行“海禁”。

为了防止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犯,朱元璋决定以“海禁”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朱元璋看来,海外贸易对于明朝的经济起不到什么重要的作用。农民出身的他,对农耕经济的重视,自然远远大于海外贸易。

经过了多年的战乱,明朝的经济也并不富足,朱元璋之所以要搞“海禁”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让“万国来朝”。这种看似风光的事情,算起来每次都是中原王朝在吃亏,周边的小国上贡一些土特产,明朝就要赏赐他们大量的财宝,这对于百废待兴的明朝并不是一件好事。那朱元璋干脆就禁止与外国人来往,省掉这一大笔支出。

综上,“海禁”是朱元璋为了解决沿海倭患和贸易走私而推行的政策。可结果却对沿海居民以及工商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更大,反而因此出现更多的走私。虽然说,“海禁”对明朝也带来了一些好处,但带来的坏处是远远大于好处的。这种“一刀切”的“海禁”,无疑是不科学的,是落后的。

东方落后于西方,始于海禁。



当代曹植


海上贸易古已有之,唐朝时就已经比较兴盛,到了宋朝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宋朝皇帝打仗不行,搞经济却很有一套,他们认识到海上贸易可以给国家带来丰厚的收益,又不用担心从百姓手中盘剥激发叛乱,因而积极支持。

可以说,宋朝的富裕和海上贸易是分不开的。南宋立国后,丰厚的国际贸易利润,也是小朝廷在金人和蒙古人的连番打击下,得以苟延残喘许多年的原因之一。

元朝虽不像宋朝那样将海上贸易当成续命丸,但也基本延续了之前的自由贸易政策,海上贸易依然盛行。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始实行海禁,虽然他主观上并不是想要切断沿海民众的谋生之路,但客观结果就是断绝了他们的海洋贸易利润。

朱元璋之所以要这么做,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重农抑商的思想

中国古代一直重农抑商,在现代人看来,这似乎很愚昧,其实有着现实的原因。古代讯息传输缓慢、交通不便,物流速度没那么快,这就导致了资源整合没那么快速。

如果行商的人多了,种田的人就少了,古代可没有袁隆平院士,粮食产量本来就不高,如果没有那么多的人种田,到时拿着钱也买不到粮食,很容易引起动荡。

况且商人四处游走,对封建国家来说是种极大的隐患,只有把人们都拘禁在土地上,才有利于朝廷的统治,所以历朝历代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宋朝重视商业,发展海上贸易,是因为强敌在侧,迫不得已。要是不从商业上弄钱,根本没有足够的军饷,去应对辽、西夏、金、蒙古的连番打击。

但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四面八方已经没有强敌在侧,他不需要像宋朝那样弄很多钱,只需要重农抑商就能稳定国家的局势。

海禁就是出于这样的思想,国内的行商都不支持了,海上贸易更不支持。朱元璋的理想,是把明朝打造成自给自足的天朝上邦,不受外部势力的掣肘,也不自降身份与外国平等来往。

二、宋、元是朱元璋的反面教材

另一个原因,则是朱元璋非常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看到汉朝的外戚之祸,他下令以后的龙子龙孙从民间选妃,看到唐朝的阉宦之灾,他严令太监干政。

那么,他能从宋、元两个朝代的灭亡中学到什么呢?

具体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宋、元是朱元璋的反面教材,这两个朝代支持的某些东西,他分析过后很可能借鉴了检验教训,海禁就是其中之一。

也许他还会在内心嘲笑宋朝,光发展经济有什么用?军事力量若是跟不上,即便再有钱也只是给女真人、蒙古人养了一头肥猪而已。

三、为了断绝倭寇侵袭沿海地区

海禁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断绝倭寇。

早在元朝时,倭寇就在东南沿海一带活动,成为很大的匪患。这时候的倭寇组成结构还很单一,清一色全是日本人。

元朝国力最为强盛时,附属国达到千数,唯有日本不服,于是忽必烈发动大军两次东征日本,结果都是遇到台风,导致功败垂成。

日本人欣喜若狂,自以为有神灵保佑,谁都不怕。国内斗争失败者、无田无产的浪人、低层武士,往往带上部属或结伙成群往中国跑,肆意抢掠沿海一带,给沿海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损失。

哪怕中国已经改朝换代,坐天下的换成了朱元璋,倭寇们也不在意,想干啥干啥,明军来了就打,打不过逃往海外,待明军退了再来,或者换个地方接着抢,这么长的海岸线,就不信明军守得过来。

更严重的是,此时本地海盗、走私商人也加入了倭寇的团伙,或者假冒倭寇抢劫过往船只和沿海百姓。换下衣服他们就是明朝人,难以辨认出还有另一层身份。因而倭寇总是灭不完。

朱元璋一怒之下,下令执行“寸板不许下海”的禁海政策,使倭寇失去内应,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抗倭作用。

总之,朱元璋实行海禁,是在传统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做出的决定,这一决定既有积极的作用,也使明朝丧失了率先开发海洋经济的机会,从长远来看是错误的。


剧透历史


在明王朝建立的初期,朱元璋就颁布了海禁的命令:

初,明祖定制,片板不许入海。

虽说,海禁可以算是明朝的一个祖制,但实际上后世的很多皇帝都对这一政策有过改动。

从朱棣开始,海禁就不再向朱元璋时代那么严苛,对海禁一事有所放宽。到了隆庆年间,皇帝朱载坖下令,允许民间可以海上通商,史称“隆庆开关”。海禁彻底解除。

海上贸易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宣扬大国的国威,怎么看也是一件好事。可朱元璋又为什么要实施“海禁”呢?

分析

  • 朱元璋对“海外贸易”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一次“禁海”无法体现他对此事的重视,还要一次次的“鞭尸”

1、从唐朝开始,中国就同周边各国有大量的海上贸易,而负责海上贸易的机构就是市舶司。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分别于洪武三年和洪武七年,两次裁撤市舶司。这是在告诉世人,朱元璋海禁的决心。

2、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又一次下令,严禁沿海的居民与周边的诸国人员往来,这是朱元璋对海外贸易的第一次“鞭尸”。

3、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在之前严禁本国人员与外国人员往来的基础上,又颁布了新的命令,严禁外国人进入本国,这是朱元璋的第二次“鞭尸”。

4、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下令,禁止民间买卖国外的物品。这又是一次“鞭尸”。

5、洪武三十年,朱元璋死前的头一年,又一次下令禁止通番,这是朱元璋最后一次对海外贸易进行“鞭尸”。

  • 朱元璋很公平,他对“海禁”一事是全方位进行的

1、取消市舶司,禁止民间与海外人员接触,不允许民间买卖国外的物品,是朱元璋对民间海外贸易的打压。

2、但“禁外藩交通令”颁布后,这一“海禁”政策就不是仅仅局限于民间了。官方也不再同国外进行来往,不仅明朝的人不许出国,外国的人也不许进入。什么万国来朝,浩荡国威,朱元璋看来都不重要了。

  • 一次次的“鞭尸”,由上至下的“海禁”朱元璋的目的究竟为何呢?

1、朱元璋之所以如此重视“海禁”一事,还应该从元朝说起。元朝的时候,倭寇就屡屡侵犯我国沿海,对沿海一带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而明朝的时候,倭寇仍然如此:

独东南倭寇,自负夷狄之性,时出剽劫以扰沿海

为了防止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犯,朱元璋决定以“海禁”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2、在朱元璋看来,海外贸易对于明朝的经济起不到什么重要的作用。农民出身的他,对农耕经济的重视自然远远大于海外贸易。心态就推动了他采取“海禁”这种一刀切的方式。

3、经过了多年的战乱,明朝的经济也并不富足,朱元璋之所以要搞“海禁”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让“万国来朝”。这种看似风光的事情,算起来每次都是中原王朝在吃亏,周边的小国上贡一些土特产,明朝就要赏赐他们大量的财宝,这对于百废待兴的明朝并不是一件好事。那朱元璋干脆就禁止与外国人来往,省掉这一大笔支出。

  • 朱元璋如此“一刀切”的实行“海禁”,那势必会产生负面的作用

1、“海禁”的实施,导致很多沿海居民的生存受到了影响: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如此严苛的“海禁”,让众多赖以海外贸易的沿海居民都失去了生路。于是,他们纷纷走向了对抗的道路,有的是直接与官府进行对抗,有的逃亡海外,也有的是悄悄的搞起了走私。

2、走私在任何时代,都是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因为他们深深的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但是朱元璋的“海禁”让他们不得不这么做,不走私就会饿死,而走私就是犯法。朱元璋的一刀切停止了海外贸易,同时也停止了海外贸易给国家带来的经济利益。实际上,“海禁”虽然是以消除海患,防止走私为目的的,但结果却是对本地渔民的负面影响更大。

3、上下推行“海禁”,这就让很多本来与中原王朝交好的国家,也都停止了与明朝的往来。从短期上来看,这或许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可这个问题应该深思,从明朝到清朝,中国几乎一直都是处于比较封闭的环境中,缺少内外的交流,影响了中国的发展。

  • 当然,凡是都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海禁”多少还是带来了一些好处的

1、“海禁”的本身就是要防止倭寇对沿海进行侵犯,实际上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成效。由于“海禁”倭寇没有办法来到我国的东南沿海,对稳定沿海是有促进作用的。

2、“贡赐体系”一直就是中原王朝的苦恼。为了彰显国威,中原王朝喜欢那种万邦来朝的感觉。但实际上,这种“万邦来朝”却并没哟让中原王朝得到多少实惠。所赏赐的远远大于外邦的朝贡。朱元璋的“海禁”也让明王朝减少了这方面的损失。

结语

“海禁”是朱元璋为了解决沿海倭患和贸易走私而推行的政策。可结果却对本地渔民的负面影响更大,反而因此出现更多的走私。虽然说,“海禁”对明朝也带来了一些好处,但带来的坏处是远远大于好处的。想要从根本解决倭寇,那就只能靠打,把他们彻底打服才能解决,而如果想解决贸易走私的问题,也只能是通过推行好的经济政策才可以得到根本的改变。这种“一刀切”的“海禁”,无疑是不科学的,是落后的。


再言春秋


我是狼君,一个爱读历史的工科小伙儿

宋元两朝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十分繁荣昌盛,经济迅速发展,海上贸易活动在当时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得宋元两朝,尤其是两宋时期,国家经济空前发达,在世界上都有重要影响。

但是宋元之后的继任者,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在对海上贸易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严禁百姓进行海上贸易,此后明王朝的继承者一直重申禁令,后满清入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闭关锁国,对我国后期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以及前朝的对海政策的发展

①两宋及以前历朝的对海政策

我国的海上贸易,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记载,当然只是起步阶段。而后的历朝历代,海上贸易得以迅速发展,至唐朝时已经极度繁荣,并且朝廷开始设立市舶司,鼓励海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

宋高宗曾言:“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

从宋高宗的这番话就可以看出宋朝统治者对于海上贸易的态度。在开国之初,宋朝就建立了专管中外贸易的市舶司,并形成了非常完备的体制和巨大的规模,两宋的经济空前繁荣,与积极推动海外贸易是密不可分的。

②元朝时期的禁与开

作为宋朝的继任者,元朝虽然出身内陆草原,但对海外贸易的重要性还是有着正确认识的,虽然发展至元朝,是海禁政策开始出现的时代,但是元朝的海禁政策与明清的海禁政策有着明显的区别。

元朝一共进行过五次海禁,时间都非常短,最长的才五年。其目的也与明清不同,有的海禁是为了将对外贸易的权利收归朝廷,想自己赚钱,有的海禁是因为政治动荡,为了稳定时局,防止外部势力渗透。不过元朝此时已经开始显现为了稳定统治而开启海禁的趋势。

③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

发展到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对待海洋的态度逐渐转变为威胁大于利益,开始逐步放弃宋元两朝积累下来的先进航海技术,禁止百姓出海贸易或从事生产捕捞,开始全面实行海禁政策。

这一政策的施行,主要是朱元璋或者说我国自古的重农抑商的思想,以及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海上贸易经过宋元四百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资本主义势力,这一新兴势力,不加以扼制,对大明王朝封建统治的威胁,就会无线扩大。

1370年(洪武三年),“罢太仓黄渡市舶司”;1374年(洪武七年),闽浙粤三地禁止商船出海;1381年(洪武十四年),“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滨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以及1397年(洪武三十年),朱元璋接连发布“禁外藩交通令”等禁止进行海外贸易的政令。后继任者明成祖朱棣,在海禁政策上变本加厉,在1404年(永乐二年),“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而后的明朝历任皇帝,在海禁政策上基本都采取严禁的政策。到明嘉靖年间,倭患猖獗,嘉靖帝因此多次下达严厉的禁海令,成为明朝海禁最严厉的时期。隆庆年间虽曾有过开禁,但已经执行两百多年的海禁政策,已经对我国的海上贸易产生了根本影响。

明朝采取海禁政策的原因

1.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导向

①小农思想与重农抑商

大明朝开国,国家经济百废待兴,让百姓吃饱肚子,家中有余粮,不再四处逃荒是第一要义,加之朱元璋自己也是百姓出身,对此有着强烈的向往,所以新朝开始,就开始实行一系列政策发展农业。

而商业活动,在当时是农业的主要竞争者,相较于农业也具有巨大的优势,必须以各种手段加以限制,甚至“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在国家政策上严重重农抑商,没有商业也就不用海外贸易。

②“薄来厚往”的外交政策

大明王朝为了显示自己天朝上国的地位,对于来朝贡的各国,都施以厚待,对朝贡的物品,按价格核算,再以数倍价值的物品返还,以至各国朝贡踊跃,而且走海路的国家占绝大多数。明朝不胜其繁,给明朝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关闭海路减少朝贡,也推动了海禁的执行。

③战争后商品经济的萎缩

明朝建立之前,元末群雄割据,之间先相互攻伐,是元朝原本就非常脆弱的社会生产遭受重创。明朝建立后,一直到永乐年间,对外战争一直没有停止,导致商品经济一直没有恢复到宋元时期的水平,商品经济的萎缩,导致对外贸易显得可有可无,也是推动海禁的一个客观原因。

2、“海疆永靖”诉求下的海禁

①剿灭反元军阀残余势力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并没有立刻控制中国全境,在击败了张士诚、方国珍后,其余部逃至南方诸岛,不时登岸威胁着明朝海疆安全,并有卷土重来之势。

及张士诚、方国珍分据东南海上,而遗孽窜岛中,两浙、淮阳驿骚矣。——《玄览堂丛书》

为了肃清这伙残敌,不让商船出海资敌或让残敌通过劫持过往船只获得给养,以求困死残敌,出于这一目的,朱元璋开始推进海禁政策。

②倭患催化海禁的强化

从元末明初开始,趁着中国内乱,无暇顾边,在我国东南沿海就开始出现倭患,而且愈演愈烈,从《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可查,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每年几乎都有关于倭寇骚扰东南沿海的记载。

到了嘉靖年间,东南倭乱发展至高峰,在之前海禁政策的影响下,走私商人、海盗与倭寇相互勾结,倭寇势力愈发猖獗。加之嘉庆年间嘉庆帝不理政,严嵩独揽朝政,吏治败坏,军纪松弛,明王朝只能一味的加强海禁。嘉庆年间的海禁也发展到了明朝的最高峰。

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

1.对明朝百姓的影响

①海禁政策是在重农抑商的思想背景下产生的,对于明王朝的小农经济和普通农民的生活而言是积极的,遏制了商业对于农业的竞争压迫,使得内地百姓的生活有了极大地好转,对从事农耕生产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②沿海百姓则成为了海禁政策的受害者,在之前依靠码头搬运货物或者运输货物,或直接出海捕鱼为生的普通百姓,在海禁之后,失去了收入来源,有些更是因为内迁的政策而流离失所。在失去对外贸易的税收之后,明王朝只得将更多的税压到普通百姓身上,使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

2.对明朝经济的影响

①在经济上,海禁之后,海外的商品只能通过前来朝贡的商队带来,数量稀少,都是一些价值高的香料、宝石之类的贵重物品,这给了明朝收敛财富的机会。即使是普通物品,也是物以稀为贵,朝廷手握货源,也增加了一部分的财政收入。

②海禁带来的对经济的损害,则要远远大于朝贡的那点蝇头小利。海禁直接将货物贸易的税收抹掉,是造成明朝一直国库亏空的重要原因。而两宋之所以“富得流油”,靠的就是海外贸易的税收。

3.对明朝统治的影响

①海禁主要禁的是百姓私下的交易,朝贡体系没有受到干扰,只不过在此基础上加大了控制。由于明朝回赠的礼品价值常常是朝贡货物的数倍,一时间形成了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对外树立天朝上国的形象,对内加强了统治。

②但万国来朝的背后利益驱使的假象太多,实际上由于海禁政策,大量以海为生,以海运为生的底层百姓失去了生活来源,迫不得已或为倭寇,或冒险走私。无论是倭寇还是成为集团的走私商贩,最终都成为威胁明朝安全的因素。

海禁政策更是阻碍了民间的文化交流,不能实现及时同国外交流,吸取国外先进文化,反而阻碍文化交流,故步自封。让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得愈发死板,失去发展创造的活力,文化发展速度和广度远不及唐宋。

4.对清朝的影响

海禁政策不仅在明朝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清朝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朝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在施政上,极力模仿明朝,在海禁政策上更是全盘接受,且变本加厉,逐步闭关锁国,彻底的封死了同其他文化交流的渠道,使清朝统治中国的三百年时间里,逐渐落后于世界,最终沦落为任人欺凌的对象。

结语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实行的海禁政策,无论是对于明朝本身来说,还是对于整个中国的历史而言,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且是弊端远远大于利处的影响。不过就明朝建立之初的内外形势而言,朱元璋实行的海禁政策,也有其合理性,不能单单以现在的眼光评判这一政策。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狼君历史


公元十四世纪,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颁布了“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禁外藩交通令”等以一系列海禁条例,甚至还对百姓私自进海经商规定了很严格的处罚方法。

《大明律》中规定:“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沿海渔民们长期以来“靠海吃海”,不仅要从海上打捞大量食物,还通过海上贸易能挣到比出海捕鱼更多的钱。朱元璋推出的这些严苛的海禁政策无疑是断了他们的财路,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也无法得到保障了,于是激起了民众们的反抗、逃亡、走私、做海盗等一系列非常不利于明朝政权稳定的行为。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

朱元璋实行禁海政策并非常困难地实施下去,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开国皇帝政治观念的影响

明太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于贫寒的皇帝,正因为如此,他一直想恢复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简朴农业社会,即老子提倡的“顺应自然”的观念。由于宋朝和元朝出现过大量私印纸币的现象,让朱元璋一度想废除纸币政策,一律改用铜钱币。

但改用铜钱币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海上多如牛毛的私人贸易致使铜钱大量外流,造成“钱荒”,铜钱是明朝的货币命脉,是社会财富积累的最高形式,国外的物品很多都是珠宝、香料等贵重物品,因此铜钱的流失成为朱元璋心头之患。

打击倭患猖獗的势利

倭寇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让皇帝们极为头疼,早在元朝时期倭寇就成为很大的匪患,明朝的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记载:

“元之盛时,外夷外贡者,至千余国,可谓穷极天地,罔不宾服,惟有日本,倔强不臣。阿拉罕以师十万从征,得还者仅三人。”

洪武元年十二月,明朝派使者到日本谈论朝贡一事,但刚到日本境内,就被倭寇杀害,诏书也被销毁;洪武二年二月,明朝派杨载等七人第二次出使日本,结果日本当时的亲王良怀杀死使者五人,仅剩下杨载和吴文华两人被放回。

对日政策的失败给了明朝政府一个打击,明朝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因为外交导致的倭患问题,只能派遣大将驻守海洋,增强海防实力。与此同时,在沿海地带实行海禁政策,防止倭患与老百姓们接触,发生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尽管当时明朝基本上已经做到一定程度的安定统一,但由于北方蒙古族的势力太过强大且持续南下不断逼近,所以“蒙患”威胁一直未得到解除,与此同时,东南沿海的倭患势力也在不断增强,常年侵扰着老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出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明朝初年统治者不得不采取这种消极的海禁措施,虽然不想,但是没有办法。

防止国内外力量的勾结

明朝建立之初,张士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仍然隐藏盘踞沿海的各个岛屿,一方面,他们在国内拉拢一些人,蛊惑人心,用来发展自己的党羽,增强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他们勾结海外的倭寇与外国的强大势力,借助外界来充实自己的力量,伺机卷土重来,再加上洪武十四年间的胡惟庸这一案件,其中的一条罪名就是私通倭患。自此,私通外国势力自然而然也变成了朱元璋的一块心病,他非常担心臣民与外国势力联合起来对明王朝造成严重的威胁。

“国处禁海之例,始因倭夷违谕而来,继恨林贤巨烛之变,故欲闭绝之”朱元璋也毫不掩饰地说:“朕以海道可通外邦……苟不禁戒,则人皆惑利而陷于刑宪矣。故尝禁其往来。”

所以,明王朝要维持自己国家的实力,就很有必要限制或禁止民间的海外往来。归根结底,海禁政策的实施也是维持自己大国实力的需要罢了。与其时常诚惶诚恐,倒不如迅速行动,快刀斩乱麻。

明代海禁政策的实施是由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这些原因都看起来合乎常理,但却严重打压了航海、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刚刚建立的明朝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积极方面来讲,其实明朝初期的海禁政策为后来的航海贸易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一定的原生动力,成为了后来解禁的重要依据。



小辫儿说历史


一、倭寇猖獗,严重威胁了明朝的安全和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倭寇侵扰中国东部及东南沿海由来已久,元朝建立时就已经开始。元世祖忽必烈曾在公元1274年和公元1281年两次派大军渡海攻打日本国,两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日本也损失惨重,几乎耗尽了国力。后来以日本平户藩松浦家为核心的日本武士集团开始带有报复性的袭扰中国沿海,再掠夺大量财宝之后,以日本武士为首的侵扰次数越来越多。

于是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他就采取了海禁政策,沿海被封闭,禁止沿海百姓出海经商,同时朱元璋还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力量,剿灭来袭扰的日本武士。

二、受封建“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中国封建王朝在黄河、长江流域生活了大约6000年之久,封建王朝建立初期就以原始农业为主。.到了夏朝、商朝时期,因为很多诸侯属地比较封闭,并且再很多诸侯的疆域内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通过种植基本上就已经解决了当时的生活需求,农业生产自然就成了重要的经济来源。这也为以后的“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到了战国时期,又形成了以“奖耕战、抑商贾”为主的思想,进一步巩固了“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思想。秦、汉时期,“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思想已经成了国策,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的国策。

朱元璋从小家境贫寒,他的父母和大哥都是被活活的饿死的。朱元璋也是因为经常吃不饱才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所以他深知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和其他王朝的统治者一样,将“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基本思想作为国策,他认为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国家才能稳定,而发展商业只会浪费明朝的精力,并且还会占用大量劳动力。

所以,朱元璋根本就瞧不上商业发展,为了贬低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朱元璋还下令,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等布料做的衣服,而商人只能穿绢和布做的衣服,而且商人的子女在考学和当官上,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国家根基在于农业发展,发展农业才能使大明王朝强大。所以,朱元璋“重视农业、轻视商业”的经济思想也是明朝实施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第一:明朝刚刚建立,国内的势力尚未完全掌握,有些大臣的权利还比较大,例如胡惟庸,还有残余的元朝前臣。如果此时不实行海禁,倘若奸臣跟海外勾结,那么,这对朱元璋来说,是使自己身处内忧外患的绝境中,不利于他的统治,想消灭残余的想复国的元朝前臣这个想法,更不可能实现了。

而且,刚刚建国,战争也是刚刚结束,百姓刚刚回归到没有硝烟战火的生活中,如果此时又因为奸臣勾结海外引起战争,使百姓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肯定会引起全国上下的百姓的不满。并且,元朝的覆灭,新国的建立,这本就需要得人心,如果此时又发动战争,对朱元璋来说,无一利有百害。

第二个原因:抵抗倭寇。众所周知,我国与日本是邻国,而当时倭寇除了沿海劫掠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活动。明朝刚刚建立,倭寇时常侵扰海防,而朱元璋此时不在沿海,而是在内陆,即使有势力也无地方出。而且从事情的表面来说,如果不实行海禁,倭寇常年在沿海一带活动,那么对于沿海一带的百姓来说肯定是灾难。倘若倭寇驻扎在沿海,与当地的官勾结,日子久了,等倭寇发展了自己的势力,沿海一带肯定会被占领,沿海一旦被占领,那么就相当于国门被打开了。

倘若倭寇勾结官员,勾结国外势力,那么攻打进来也是随时的事情了,一旦有人攻打,必定会引发战争,不说利不利于统治,首先沿海一带的经济必定会受到影响。所以,无论是从民还是从君的角度来说,在当时,实行海禁都是比较有利的选择。

虽然海禁,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阻碍了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但是相对于政局的稳定来说,我觉得朱元璋当时的举措是正确的,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图片均来自网络)





沙埤


明朝在建国后不久就颁布了禁海令,朱元璋甚至立下祖训“片板不许下海”,这一决定在明朝初期对巩固新生政权,减少沿海地区的战乱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对于沿海的居民,尤其是以捕鱼、近海养殖以及海上贸易业为生的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元末明初,在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之后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明朝开国皇帝定都应天(今南京),实行休养生息重视农耕的政策。对于东南沿海地区则进行居民内迁,根据文献记载“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民间片板不许下海”,这一禁令使得许多沿海的专业渔民被迫进行农业种植,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当时沿海地区和岛屿尚有反动势力盘踞,实行海禁可以切断反动势力的物资来源,减轻海防的压力;其次,渔民内迁势必会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对于粮食的供应和土地税收都有促进作用;第三,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进行盐铁专营,沿海居民内迁可以保证海盐的国有化,减少走私。

明朝初年的海禁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卓有成效,巩固了新生政权的稳定。禁海令对于沿海居民来说苦不堪言,他们历朝历代以捕鱼为生,对于粮食种植业来说可以说几乎不会,虽然官府鼓励垦荒,但是苦于没有技术和工具,市场会出现食不果腹,饿殍遍野的现象。强迫他们就地转变就有可能适得其反,反而去勾结海上的残余反叛势力。另外,这对于我国的海上贸易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大的贸易主为官方,但是最为活跃的、最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还是民间贸易。

朱元璋出生贫民,依靠农民起义军一步步打天下,虽然最终建立了大明政权,但是依旧摆脱不了小农思想的局限性。朱元璋向往的那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社会,还有天朝大国的自闭思想,这一切都构成了明朝初期实行海禁的缘由和动力。


清风观世界


其实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刚开始并不想海禁,明朝建立初期海盗猖獗尤其是倭奴(日本)经常骚扰内陆沿岸屡禁不止,为平息祸患朱元璋便派大军前去征讨但当时遭到刘伯温的反对,说海上风险太大且路遥而当时明朝中兴士气高涨,所以朱元璋当时并不在意所派遣的军队在大海上遭遇了海啸,可谓出师未战而遭覆灭,无奈之中只好采用了海禁这条下下之策。


爱无恨35


朱元璋实行海禁。其实也是不得以为之。因为当时明朝刚刚建立。有很多残余逃到了海上。 老百姓也没有完全安居乐业。那个时候最主要的任务是保持社会稳定。

海禁主要有两个目的。

第一。防止残余和倭寇入侵沿海。

第二。海洋贸易利润太大。沿海老百姓知道利润大就不好好种地了。

但是虽然海禁只是针对民间。官方仍然可以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还派出了著名的郑和下西洋。

证明当时明朝并不是闭关自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