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認真分手,“不告而別”更讓人可恨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種經歷:曾經你以為能夠陪你一輩子的那個人(戀人或者朋友),突然在某一天悄無聲息地離開了。沒有告別,亦沒有留下隻言片語。

那種感覺就像是自己精心養大的孩子離家出走了,而且再也不會回來。曾經說過要好聚好散,可到了,卻成了你心頭上再也觸碰不得的傷。

三年前的一天,恆哥突然從我的生命中消失了,電話不接,信息不回。開始,我只以為他是連續做了幾天大手術,所以沒時間、也沒精力回覆。可是,兩個星期過去了,他依然沒有回覆。

那時,我才意識到,我的想法是有多天真。但是,我依然不相信,他會用這種方式跟我分手。於是,我開始為他找各種各樣的藉口。他,是不是哮喘發作,住進了醫院?抑或發生了過敏性休克,再不然就是家裡發生了不幸的事情?

曾經,在我心裡,他是那麼美好的一個存在啊,美好到我一度覺得 是自己高攀。我一度想不明白,那樣的一個人,又怎會捨得我傷心?


比起認真分手,“不告而別”更讓人可恨


哪怕只是打一個電話,也好過不告而別。至少,我就不會再胡思亂想,滿懷期待了。

2019年春節前夕,他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出現了。

“三箱帝王橙,一箱車釐子,一箱龍眼”,就這樣被快遞小哥送到了我面前。我那個失聯了兩年的男朋友,終於以寄件人的身份出現在了快遞單上。沒一會兒,我就收到了他的信息:

“女孩子多吃水果,對皮膚好。”

在這之前,我曾幻想過無數次,我們會以怎樣的方式再見。可真正再見時,我才發現,就算時間也無法消除他對我的影響。

我的手抖得厲害,心跳快地簡直要從嗓子眼鑽出來。天知道,在這兩年裡,我究竟是怎麼過來的。因為他的不告而別,我開始一次次地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優秀,所以配不上他。

我甚至開始自責,為什麼不能更努力一些?為什麼在一起的時候,沒有陪他去吃一次水煮魚?為什麼沒能幫他買一條更好的腰帶?我甚至埋怨自己,沒有珍惜在一起的時光,沒能成為一個讓他驕傲的女朋友。

可是,就在我有底氣與過去告別時,他卻回來了。


比起認真分手,“不告而別”更讓人可恨


兩年的時間,他從來不曾想過,我是不是在等他;他也不會想,他的不告而別,對我的傷害究竟有多大。

最終,我刪除他全部的聯繫方式。因為,我始終不能理解他的不告而別,也做不到不計較,更沒法原諒。

因為不告而別比起認真分手,傷害更大。

Gili Freedman和同事就男女戀愛期間有沒有遭遇過對方的“不告而別”,進行了兩次線上調研。第一次調查有554個人參與,第二次有747個人參與。調查結果顯示,有約25%的參與者表示,自己曾在關係中遇到過對方“不告而別”,20%的人表示自己在戀愛期間有過“不告而別”的行為。

為什麼不告而別比認真分手,傷害更大?

如果你也曾經歷過戀人的不告而別,那你可能也曾有過這樣的惑和不解:

“為什麼Ta突然就消失了?”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這些經歷了“不告而別”被分手的人,他們在一段時間內,根本沒有辦法控制自己不去想這件事,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不被這件事幹擾。


比起認真分手,“不告而別”更讓人可恨


除此之外,“不告而別”之所以令人失控,還因為它製造了一個過於模稜兩可的情境,讓人不知該如何反應。是該擔心?還是該生氣?Ta是不是太忙了?還是Ta真的出了什麼事?我該繼續等TA嗎?TA會不會回來?

這種失控、不確定感給人帶來的痛苦和折磨,遠超過直截了當的分手,哪怕這個答案在一開始很難讓人接受。

研究發現,這種逃避式的分手會對對方的自尊水平造成較長期的負面影響,也會影響到他們對下一段關係的態度和表現。更為嚴重的是,如果負面情緒長時間不能得到排遣與釋放,他們可能會產生自卑、抑鬱等心理。

所以說,比起認真分手,不告而別更讓人可恨。

認真分手更像是生活中的一個儀式,而儀式的作用除了可以增強彼此的認同感外,還意味著我們正在從一個階段向另外一個階段轉化,我們現在正處於過渡階段,是一種中間狀態。

比如,戀愛需要儀式,是因為我們要告別一個人的狀態,從此你的身邊將有人陪伴。

比如,你說“做我女朋友吧”,並不意味著我就成為了你的女朋友,而是在我答應之後才是你的女朋友。而這,便是一種儀式。分手也是如此,只有彼此認同了,才能大步向前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