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禽”與“獸”:雖為同義複詞,卻有語素差別

在漢語中,同義複合詞由來已久。學界對於它的語素分析、語義結構等方面的研究層出不窮。但對於同義複合詞的分類,目前涉及較少。同義複合詞的各個語素之間意義相似或相近,有些同義複合詞語素之間的意義表面上看起來相同,但是仔細考察就能發現它們之間意義的細微差別。

“禽”的理解

《說文解字》中對禽的解釋:“禽,走獸總名。從,象形,今聲。禽、離、兕頭相似。”

“禽”是個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面是個網形,下面是網具的柄,可見“禽”本為捕捉禽獸的工具。金文字形中加了“今”聲,從象形字變成了上聲(今)下形(網形)的形聲字。

在上古時代,“獸”的用法還未普及,所以“禽”就被廣泛應用,並且被賦予了很多概念。

上古典籍中的“禽”內涵極為豐富,即可指鳥,也可指獸,也可以鳥獸皆指。

細說“禽”與“獸”:雖為同義複詞,卻有語素差別

在《禮記·月令》中:“命主祠祭禽於四方。”這裡的“禽”即“獸”。

《三國志·魏志·華佗傳》:“吾有一術,名曰五禽之戲。”“五禽戲”是通過模仿虎、熊、鹿、猿、鳥(鶴)五種動物的動作,來強身健體的體操。這裡的“禽”就是獸類和鳥類的總稱。

《爾雅·釋鳥》:“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意思是:兩隻腳而長羽毛的叫作“禽”,四隻腳而長細毛的叫作“獸”。這裡的“禽”就專指鳥類。

為什麼“禽”就可以被賦予鳥、獸、鳥獸總稱的概念,這就需要探究“禽”的本意了。

從《說文解字》對“禽”的描述中我們可以得知“禽”的本意是撲捉禽獸的工具,隨後被衍生為撲捉,作動詞用。如《資治通鑑》:“將軍禽操,宜在今日。”之後再被衍生為鳥類,獸類,鳥獸總稱。

“獸”的理解

《說文解字》:“獸,守備者。從獸,從犬。”

“獸”是個會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左邊是捕捉禽獸的獵具,右下部是一條頭朝上、尾朝下、腹朝左的獵犬。有獵具有獵犬,這就表明是打獵。金文字形中,獵具中間又增加了網形的部分。

與“禽”不同,“獸”在《說文解字》裡的本義是動詞,意為“打獵”,後來則被用做名詞,意為“野獸”,就是大家普遍理解上的意思。

因為“獸”本義是打獵,而“打獵”代表著兇殘的意思,所以“獸”也被用於表示野蠻兇殘。比如“猛獸”,指殘食人畜的野獸。比喻極大的禍害。再如我們罵人用的“禽獸”的“獸”也是殘忍,禍害的意思。

細說“禽”與“獸”:雖為同義複詞,卻有語素差別

“禽”與“獸”語素差別

同義複合詞指的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語素複合構成的詞,如飢餓一詞,就是同義複合詞。由“飢”和“餓”這兩個語素組成,而且這兩個語素表示的意義接近,都表示肚子餓的意思。

“禽獸”除開罵人時的用法,它們語言相近,都指獸類,是一組同義複詞,泛指一切動物的總稱。但就前文我們對“禽”“獸”分開的理解,還是能發現兩者一些細微的差別。

《爾雅·釋鳥》:“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這句話將禽與獸的區別解釋得很明確了。意思是兩隻腳而長羽毛的叫作“禽”,四隻腳而長細毛的叫作“獸”。“禽”就專指兩條腿的鳥類,“獸”就指四條腿的爬行動物。

成語“飛禽走獸”也可以說明“禽與獸”的語素差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家養的雞、鴨、鵝就是“禽”;寵物狗,貓以及豬之類的就是獸,這類獸我們常見、長接觸也就漸漸被我們忽略了兇殘的本性。

禽獸合在一起指動物的總稱,分開來說,禽指的是會飛的、帶翅膀的鳥類;獸指的是四隻腳的、沒有翅膀的、在地上跑的、哺乳類的動物。


細說“禽”與“獸”:雖為同義複詞,卻有語素差別

結語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果要深入探究“禽與獸”,那就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我們的日常用語只需要通俗易懂,能被我們理解就行。但知道兩者的一些區別,也能助於我們日後用起來得心應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