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開展合作教學?

叄柒之後二十一


咋一眼,我以為是“合作學習”。仔細思考,覺得應該不是,那我就理解成字面上的“合作教學”吧!

為什麼要開展合作教學?因為合作教學實際上是整合資源,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從而達到教學的最優化。


今年是我教書的第11個年頭,我認為合作教學可以從三方面來理解。

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合作

1、同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

每個學校都有以學科來劃分的教研組、備課組。教科室規定備課組或教研組要開設集體備課,公開課,理論學習等相關教科研活動。目的就是為了集大家的智慧來做好教育。

同樣一個課題,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法。設定的目標不同,切入點不同,講授的方法不同……有時候難分伯仲。而在合作探討中,我們可以發現自己忽略的教學點,使自己的教學更加完善。

2、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

我們可以把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看做是一種“學科整合”,瞭解教學的人對這個詞語都不陌生。針對教育領域中各學科課程存在的割裂和對立問題,通過多種學科的知識互動,實現以人為本的新型課程發展。

舉例:

  • 英語老師根據自己的備課,需要製作一個動畫來展示。但是由於自身對於現代化手段掌握程度的侷限,不能製作出這個動畫。那這時候就可以尋求其他老師的幫忙,比如信息技術老師。


  • 語文老師要講解古詩詞時,經常會涉及到地名。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詞,和地理老師合作豈不是更好。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

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已不再是傳統上的教與學關係。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被定義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態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教師在講臺上侃侃而談,若沒有學生的積極反饋,終究是獨角戲。學生在學海中苦做舟,若沒有老師的指導,終究達不到事半功倍。

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合作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沒有學校教育,都不利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複雜的任務,最完美的教育應是兩者的有機結合。”

由於家庭環境千差萬別,每位家長的教育理念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不同,但家長和教師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的願望是相同的。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合作就是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互相配合,針對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去進行引導教育。

結束語

世間萬物都處在一個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環境中,任何事物的成長個發展都依賴於他人的支持。於個人而言,合作是促進人內省、不斷髮展的方式。 在合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家長汲取他人智慧,相互切磋,實現1+1>2。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之間只有加強合作,才能聚集教育資源,創造出最有力量的教學。

我是@熊寶老師,歡迎一起交流教育心得。

熊寶老師


?合作學習不是一個新東西。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西方教育發達國家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國課程改革中也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教學,以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向主動轉變。

合作學習是個好東西幾乎所有的研究都證實,合作學習在五個方面對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學習成績更好,更自尊和自信,更喜愛學校,人際關係更為友善,促進更高水平思維的培養。

合作學習到底是什麼?

下面是兩位傑出學者提出的合作學習的定義,他們曾經是國際合作學習研究會的主席。兩個人在研究、出版、介紹共同學習方面都很著名。

羅伯特· 斯萊文(1990年)提出了下面的定義:所有的合作學習方法都包含了這樣一種思想:學生們在一起學習,對自己和組內其他成員的學習都要負責。斯萊文和他的同事們強調使用全組目標和全組成功的方法,只有全組所有的成員 都達到了教學要求才算合格。也就是說,在學生小組學習方式中,學生的任務不 是全組做了些什麼而是全組學到了些什麼。

尼爾·戴維森(1990年)在他的定義中列出七個要點,戴維森的定義體現出了合作學習觀點的多樣性。

合作學習的七個要點分別是:

(1)小組共同完成、討論、解決難題;

(2) 小組成員面對面的交流;

(3)在小組中的合作、互助的氣氛;

(4)個人責任感(每個人承擔自己的任務);

(5)混合編組;

(6)直接教授合作技巧;

(7)有組織的相互依賴。

以上就是合作學習學者對合作學習的定義,當然關於合作學習的定義,還有其他很多。在這裡,我們不做深入探討,僅僅援引這兩位學者關於合作學習的定義,就已幫助我們對真正的合作學習建立了一個初步認識,從而避免落入合作學在實踐中的常見誤區。

在中國開展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現階段,中國的班級授課一般是大容量,班級人數超額會帶來教學管理上的困難,而且在課堂上老師顧及不到每個人,易出現被老師忽略的灰色地帶,大班容量導致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不能在課堂上得到及時反饋,導致信息反饋和評價滯後。開展合作學習利於“生生互助”,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減輕教師教學負擔。事實已經證明,越是班容量大越需要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使每個學生在每一堂課中都有自己的學習任務,都有自己配合的夥伴,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課堂中,“失禮”隨處可見,孩子們在組內發言,想說就說,直接就開講,從不問候對方;對對方的觀點有不同意見,直接就打斷對方說話;說完話也不知道告訴大家自己“完畢”;在全班交流的時候也是如此,也不主動打招呼站起來就直接說話,指摘其他同學時,語言一點都不委婉,完全沒有教養。每到此時,教師也不會暫停討論,修正孩子們的失禮。而合作學習是重倫理和有教養的學習,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合作關係上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能構建課堂彬彬有禮的關係。

銳捷智慧課堂如何支撐合作學習

基於學習方式的變革,銳捷提出5C學習環境理論“促進知識的主動建構,加強師生的互動交流,助力教學的順暢聯接,強化團隊的積極協作,實現人生的價值創造”。交流和協作是深度學習的兩個重要環節,在交流協作的過程中,個體可以突破思想的壁壘,每個學習者的想法可以為整個學習群體共享,實現一個學習共同體跨越式的發展,而這正契合合作學習的精神。

積極的相互依賴,是指成員之間圍繞共同目標存在著共同進退的關係,是合作學習的的關鍵特徵之一,銳捷智慧課堂通過科學的小組激勵方式,幫助小組成員間形成積極的互賴關係。在小組激勵中,將小組得分計入學生得分,達成小組與學生的捆綁激勵。通過每週統計進步最大的小組和學生,以組間競爭促進組內合作,形成小組成員間的目標互賴。

促進性互動,是合作學習的重要特徵。銳捷智慧課堂二次答題的設計遵循促進性互動的精神,第一次答題後老師查看學生的選項統計、不公佈答案,通過隨機提問,讓學生真實反饋自己的理解,引導學生自我分析或者聽取他人分析,從而掌握錯誤點,並再次答題。這個交流的過程其實就是促進性互動的過程,學生互相討論、解釋與探究各種概念與觀點,進行思想上的交流與互助,而老師提供情感上的鼓勵與支持。

在教師的視角,教師在構建合作學習時會分配小組,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形成小組。銳捷智慧課堂會將每個小組按照性別和成績等因素的差異性隨機搭配為小組,靈活便捷的分組支持TBL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組間同質為全班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組內異質為小組成員內部互相幫助提供可能,利於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2019年,全國第四屆“合作學習”專題研討會將於12月4日在山東淄博啟幕。研討會由兩岸論壇、教學展示、校長專場和實地觀摩四大版塊組成。國內9省市的14位老師將使用“切塊拼接法”進行異課同構,讓我們體驗智慧環境下的合作學習課堂,探討信息技術如何助力課堂合作文化的建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