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来讲,大唐贞观皇帝是不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完美的一个皇帝?

京汉股份


唐太宗李世民确实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了,李世民的军事素质非常过硬,在很短的时间内削平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杜伏威、朱粲等隋末割据群雄,留下了许多经典战例。

李世民虽然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逼迫父亲退位登上皇帝宝座,但是却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仍然被后世称为一代明君。

李世民最可贵之处在于知道老百姓的力量不可忽视,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统治者要轻瑶薄赋与民休息,不可过份贪婪的剥削压迫老百姓。

李世民另一个美德是能够虚心纳谏,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流传千古,魏征死后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的胸怀和作为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皇帝中己经是出类拔萃了。

我觉得李世民还不能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最优秀的皇帝,李世民晚年追求长生不老之术,服食含有汞、铅等成份的丹药,导致52岁去世,我一直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是康熙和乾隆。



西贼闻之心胆摇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封建王朝帝王中算不上最完美的,但是可以说是最幸运的一位。他勤政赶不上清代的雍正。他拓展疆土赶不上隋炀帝杨广,更赶不上他的儿子高宗李治。

说他幸运是他生逢乱世,若不是杨广的一意孤行没有大唐王朝的诞生。他是在对的时间遇上了一群对的人。秦王府1.学士为大唐王朝贡献了聪明的材质,加上他不光彩的上位,让他不得不约束自己的私欲,要装的宽宏大量,善于纳谏,这为他博得了贤明的名声。

大隋朝留下了大量的遗产,可以让他休养生息,让百姓可以裹腹,随着经济的复苏一切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再说旧唐书是唐朝人写的,自然会歌功颂德。新唐书就不是这么客气了,当然他的伟大也不容置疑,开创的唐朝,从太宗时代才开启一路开挂的模式,披荆斩棘,经济繁荣,万邦来朝。沿袭了天可汗的称号。






长安女子唐歌


人无完人,但唐太宗作为皇帝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一个。

01 玄武门之变不是唐太宗人生的污点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唐高祖李渊没有办法才封李世民为太子,并且很快禅位,李世民继位,那一年是贞观元年。

很多人因此诟病,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弟,逼父亲,是他人生的污点,其实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是无奈之举。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为了对付李世民,早就勾结在一起。适逢突厥进犯,李建成便推荐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督率各军北征突厥。

李建成让李元吉请求让秦王府的大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人与自己一同前往,挑选了秦王军中精悍勇锐的将士,来增强自己的军队。打算李世民来送行的时候,趁他身边没有大将将其杀死。

李世民仁义,并不想先下手为强,后来是他的幕僚说你不动手死的就是秦王和我们这些人啊!并且大唐交到李建成或李元吉手里,他们不能治理得好国家。李世民才同意发动玄武门之变,由此可见,杀兄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不是他人生中的污点,而是他人生中的转折点。

李渊要禅位的时候,李世民坚决推辞,后来是李渊坚决要退位,李世民才即位的。

李世民继位后,认为辅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都是各自忠于其主,是义士,不再追究。可见李世民心胸开阔是仁君。

02 李世民文武双全,有帝王之才

隋末天下大乱,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

不管是谋划还是带兵,李世民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李渊能够夺取天下建立大唐,大部分是李世民的功劳。

在起兵的时候,二十出头的李世民与士卒同甘苦,遇到敌人身先士卒,附近道旁的蔬菜瓜果,不是买的不准吃,兵士有偷吃的,立刻找物主进行赔偿,也不责备偷窃者,士兵及百姓们都心悦诚服,就因为李世民不管是对百姓还是对士兵都仁义,所以才能够赢得军心和民心。

唐传奇《虬髯客传》中说道:虬髯客本有争夺天下之志,见李世民有天子气度,知道不能匹敌,便放弃逐鹿中原的意图,到海外建国。这也侧面说明李世民有帝王之才。

03 唐太宗继位后行仁君之事,开创贞观之治

唐太宗继位后,勤政爱民,轻徭薄赋,励精图治、任贤纳谏,君臣相得,于是国家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中国再次出现了自西汉全盛时期以来从未有过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真正能够做到“民贵君轻”的皇帝,他见宫里宫女太多,于是放了一部分回乡与家人团聚。在和突厥求和时,大唐有极大的胜算将突厥一举歼灭,但是唐太宗还是同意讲和,只因国家尚未安定,百姓不富裕,所以要休养生息。

唐太宗又是能真正选任贤能的君王,他重用房玄龄,经常和大臣议事到半夜。经常询问魏徵政治得失,有时候魏徵反对太宗,他很生气,但知道魏徵是对的,他一定欣然听取。

“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不管是武功还是文治,唐太宗都各随其时,所以他能够成为名垂千古的明君,

也许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他一定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默默共读


唐太宗李世民从个人能力和业绩方面可以说是完美的。他在唐初武力统一全国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登基成为皇帝后,文治武功,短时间内就成为“天可汗”,可以说其功绩在中国历代帝王里是出类拔萃、屈指可数的。但其登基过程充满了血腥,一剑封喉射杀兄长,对长兄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子嗣赶尽杀绝,逼父退位,这都是不可抹灭的污点。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唐后的五代十国期间,子弑父,臣弑君事件屡有发生,这与李世民不择手段夺位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影响有一些关系。概括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圣主,其文治武功彪炳千古,但其不能称为“完美皇帝”,因为其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冷酷无情,这些为后世做了不好的榜样!



坤宇言之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个创业加守成的皇帝,执政期间开创的“贞观之治”盛世,其功则可以比肩“秦皇汉武”,对于中华民族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可能由于自己的皇位都来的不那么正当(通过发动宫廷政变“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所以也格外的珍惜,在位期间也是兢兢业业,在华夏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是没有诛杀追随自己多年开国功臣,正常为了稳固皇权,皇帝都会杀这些恩威权重的重臣,像刘邦,朱元璋,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等等,因为这些人,功劳太大,封无可封,对于皇权的威胁太大,但是李世民没有,还建了凌烟阁来奖励这些有开国之功的能臣。

对内 李世民常以亡隋为戒,“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励精图治,知人善用,从谏如流,整饬吏治。使得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固发展,为后来的大唐繁荣打下了基础。

对外 平定突厥,薛延陀,回纥,高昌,吐谷浑,龟兹等国,使用怀柔的民族政策,使得四方宾服。到了贞观后期,“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

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旧梦难寻MAX


什么是完美?没有一丝的瑕疵才是完美,而“瑕疵”与“完美”又与社会的价值观有关系,从古代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来讲,大唐贞观皇帝李世民是有“瑕疵”的,所以他不完美。

从儒家文化看李世民的瑕疵:

1、不孝

《论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我们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以儒家的文化为基本的价值观。这里不讨论儒家文化和现代观念的冲突,只说,在唐朝时代,整个社会还是奉儒家为正统。

所谓的“完美”一定要符合儒家文化的价值观的。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早年起兵反抗隋朝的统治,然后建立了唐帝国。李世民作为他的第二个儿子,作战英勇无畏,为唐帝国的建立和稳固付出了汗马功劳。对于李世民来说,他认为自己的功绩足以担任太子。

但是从李世民的父亲李渊的角度来看,却不是这样的。封建社会,重视嫡长子继承制,认为这是帝位传承的稳固之路。李世民作为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是嫡子,但不是长子。

李渊一直安排自己的嫡长子李建成在自己的身边辅助朝政,从李渊的角度来看,李建成处理政务,弟弟李世民在外征战稳固国家是最好的选择。

李世民不同意李渊的这个做法,跟长兄李建成矛盾日益扩大,最终演变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最终李世民玄武门兵变,逼父亲李渊退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他不遵守父亲的决定,并且以兵变的形式逼父亲退位,这在儒家文化的价值观里,可以说是非常大的罪过,是“大不孝”。

2、不悌

在儒家文化里,“孝悌”是连在一起讲的。

孝是对长辈的顺从与孝心,悌则是对兄长的尊重和对弟弟的爱护。

不论李世民当年是否被李建成逼迫,又是否出现了人身安全方面的危机,最后是他主动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手刃了自己的兄长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在这件事情上面,从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上看,他就是“不悌”的。

当然,“人无完人”,我们也相信,当年,李世民一定是感觉到了如果不兵变,可能他会出现人身方面危机,他是不得不兵变的。


我们不能以“完美”来看待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一个皇帝最重要的是治国才能,是他治理下的国家是否安定稳定,而不是他是否“完美”。

李世民的功绩:

1、为政清明

李世民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接手的是一个被隋炀帝折腾得奄奄一息的王朝,所以李世民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民力,努力地让国家恢复元气。他常常跟大臣们一起讨论施政得失,研究隋朝覆灭的经验,讨论历朝历代的得失成败,还形成了《贞观政要》这样一本治国之书。

李世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任人唯贤

李世民是一个大气的君主,他很清楚人才的力量,所以当他登上帝位之后,不计前嫌地启用任何人才,其中就包括了他哥哥李建成的下属魏徵。魏徵可以说闻名后世,是一代贤臣,很敢直言相谏。好几次魏徵都把李世民惹毛了,李世民仍然忍了下来,努力地听取意见,只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

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3、轻徭薄赋

李世民很清楚他接手的国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人口锐减,田地产出不丰,国家凋敝。他一直实行着轻徭薄赋的措施,爱惜民力,以恢复和发展生产,运用各种措施来缓解老百姓生活的艰辛。

4、布柔怀施

我们往往知道李世民能征善战,将周边的游牧民族国家打得频频求饶。但不知道的是,在将对方打怕了之后,李世民往往使用布柔怀施的政策来对待他们。在封建时代,打仗是一个非常耗费国力的事情,李世民能战,但不好战。

李世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李世民因此被各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总结:

从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上讲,李世民不尊重父亲李渊的嫡长子继承的选择,反而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掉了兄长和弟弟,又逼迫父亲退位,这是“不孝、不悌”,所以他是有“瑕疵”的帝王,不是完美的。但一个封建时代的帝王,最重要的不是道德上是否有“瑕疵”,而是他是否有治国才能,李世民是一个治世明君。

欢迎关注@二凰士 欢迎有感兴趣的伙伴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二凰士


我是『对话历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贞观皇帝,即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公元626年至公元649年在位,共计23年,年号贞观。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都取得非凡成就的有为之君,也是虚心纳谏、君臣关系和睦、广施仁政的英明之主。由于其光芒太过耀眼,其缺点很容易让人忽视,再加上小说和影视剧的美化,突出人物形象,很容易让人以为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完美的皇帝。

其实人无完人,唐太宗李世民也有较大缺点和人生污点,下面逐一说明:

一、杀兄逼父,永远抹不掉的污点

公元626年7月,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三日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李世民登基称帝。

不管李世民是为了自保还是有所图,不管他获得帝位后功业有多大,其杀兄逼父,对子孙后代影响很大,开了不好的头,所以唐朝经常发生政治事变和内斗;而其逼父禅位,也为唐肃宗另立朝廷、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找到参考和法理依据。

总之,李世民杀兄逼父,虽然是历史的选择,但影响恶劣。

二、亲自查看起居注,影响修史客观性

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表示想要查阅起居注,后来房玄龄和许敬宗不得已把删减版唐高祖、唐太宗两朝实录呈上御览。

由于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强力干扰,史官不敢秉公执笔,有所隐晦,这段历史已经变味,所以我看到了李建成如何不堪,唐高祖如何平庸,而李世民如何英明。

查看起居注,干扰修史客观性,唐太宗李世民又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冤杀功臣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君臣和睦,尤其与魏征的君臣关系成为后世典范,然而唐太宗也杀过功臣:第一个是侯君集,第二个是张亮,第三个是李君羡。

侯君集和张亮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唐太宗,但李君羡死的就有点冤了。

李君羡本是瓦岗寨李密的下属,后投奔李渊,成为李世民身边的武将,屡立战功。李君羡乳名“武娘子”,当时有谶语“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有天下”,李君羡遂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疑忌,最后被处死。

四、奢靡享乐,厌恶直言

《诗经·大雅·荡》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唐太宗李世民统治前期,提倡节俭,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广施仁政,开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明君。

然后到了后期,唐太宗李世民开始贪图享乐,崇尚奢靡,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并且不听阻谏,还说出“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的谬论。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只有二十三年,如果他多活二十年,估计会像唐玄宗那样,前期英明神武、励精图治,后期怠于政事、贪图享乐!

五、服用丹药而死

中国历史上追求长生不老、服用丹药的皇帝有很多,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一个。《旧唐书》《新唐书》虽然没有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的死因,但从郝处俊、李藩的片言只语可以推断出:

又有胡僧卢伽阿逸多受诏合长年药,高宗将饵之。处俊谏曰:“修短有命,未闻万乘之主,轻服蕃夷之药。昔贞观末年,先帝令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寐依其本国旧方合长生药。胡人有异术,征求灵草秘石,历年而成。先帝服之,竟无异效,大渐之际,名医莫知所为……”

“文皇帝(指唐太宗)服胡僧长生药,逐致暴疾不救。”

唐太宗正是服用了丹药,导致突然暴毙。唐太宗曾经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和寻求丹药,而自己死于丹药之下,这不能不说是个天大的讽刺。

唐朝皇帝与老子一个姓,所以推崇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许多方士进献仙丹,导致唐朝多位皇帝服用丹药而死,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穆宗李恒、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宪宗也服用过丹药,结果几个月不能上朝,最后死于官宦之手。

可以说,唐太宗在这一方面,也是为子孙开了一个不好的头!

看到这里,你还以为唐太宗李世民是非常完美的皇帝吗?但瑕不掩瑜,唐太宗李世民功大于过,这些缺点和污点不足以影响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帝王之一。对此你怎么看?

我是『对话历史』,与历史对话,以史为鉴,明智晓理,开拓视野,欢迎与您一起交流学习!


对话历史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史中,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以几近完美的文治武功开创了一个繁荣灿烂的大唐王朝。给后世以及世界历史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毛主席在词作《沁园春 雪》中,将李世民与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相提并论,可见对李世民的评价之高。

然而,仔细查阅流传下来的史籍,我们会发现,后世对李世民的高度评价也不乏许多溢美之词。我们先看看后人对其正面的表述。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公元626年至649年在位。隋朝末年随其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后,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李世民曾经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消灭了薛仁杲、王世充等军阀割据势力。在战争中发展了自身的势力,形成“秦王集团”。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长兄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被立为太子,随即继承皇位。李世民即位后,励精图治,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又发展科举制度,广罗贤才,虚心纳谏,总结得失,常以亡隋为戒,改革官僚体系,大力恢复农业生产,使当时的社会经济得到很快发展。他在位的这段时期,被后世称为“贞观之治”。

但是,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李世民也不例外。虽然他开创了“贞观盛世”,但是也给后世留下来不少反面的例子。500年后宋朝的范祖禹写过一本《唐鉴》,评论唐代三百年间封建统治的得失,就对李世民做了客观的评价。

首先,李世民为夺皇位弑兄杀弟,逼迫父亲退位,给后世宣扬注重“孝悌”的封建社会文人留下了恶劣的口实;其次,据史料记载,李世民以皇帝的强权干扰史官修史,将有损自己完美形象的史料尽行删改,有违修史真实独立的精神;再次,李世民晚年崇信方术,炼丹烧汞,盲目追求长生不老,最终因此毙命,也为后世有识之士所诟病。

以上三点,只是李世民“另一面”的冰山一角。但足以说明,他并非是一位完美的封建帝王。只是在和其他昏庸残暴的皇帝比较之下,相对有些政治作为罢了。


棒槌袄袄


事实上如果做皇帝要评分,李世民基本可以是科科第一,总分领先第二名一整档。

可能历史给予他的重要性不如秦皇汉武,但他把自己的试卷写得最接近完美了。

论私德,很多人说历史由胜利者书写。

弑兄夺权这么恶劣的事情其他哪个胜利者皇帝敢写进诗书?只有李世民吧。我觉得贞观的历史很真实。

皇帝,即是拿着极权的人,哪个心理不会有或多或少的变态。

为什么李世民一直被议论,因为他做皇帝做得逻辑上道德上都满足我们这些庸人的价值观。

我是百科小历史,21世纪,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