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愛華:推動文化繁榮興盛 著力做好“七個注重”

虞愛華:推動文化繁榮興盛 著力做好“七個注重”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文藝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指揮、親自部署推動,先後召開一系列重要會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為繁榮發展新時代文化文藝事業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安徽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關於文化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引,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加快創新型文化強省建設,文化文藝事業活力迸發、成果顯現,近三年共獲國家級文藝獎項40個,獲獎數量居全國前列。回望安徽文化文藝事業向“高原”“高峰”邁進之路,主要是做好“七個注重”。

  一是注重“引領與引發”。作家藝術家肩負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需要思想引領;文藝創作是作家藝術家的精神創造,需要激情引發。安徽在文藝界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推進增強“四力”和“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教育實踐,分級分類舉辦主題研討、專題講座等培訓班96期,輪訓6000多人次,用新思想引領作家藝術家創作方向。同時,常態化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先後有2萬多名作家藝術家深入安徽脫貧攻堅、重點工程建設等一線蹲點採風,極大地催生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激情,大家紛紛表示,身逢盛世,理應不負韶華;時不我待,理應只爭朝夕。年近七旬的女作家潘小平帶領團隊,行程2萬公里,歷時3年多,創作出反映70年治淮史的報告文學《一條大河波浪寬》;聚焦合肥“科技創新”領跑之路、歷時1年多蹲點創作的報告文學《領跑者》被文學界讚譽為“在百年報告文學史上增添了一個很重要的篇章”。

  二是注重“人民與名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名家大師既是文化建設的“領軍人”,也是文藝創作的“領頭雁”。文化離開人民則根基不穩,文化缺少名家則高峰難立。安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引導作家藝術家自覺以最廣大人民為服務對象和表現主體,號召文藝工作者爭做新時代“紅色文藝輕騎兵”,每年開展“文化進萬家”“送文化年貨”7000餘場,開展鄉村春晚近2000場,現場觀眾395萬人,1000多萬人在線觀看。創新打造“文藝扶貧攜手小康”“文化名家進高校”“戲曲進校園”“送戲進萬村”等文化惠民品牌,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11家單位入選第七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同時,安徽高度重視名家培樹工作,推動文藝工作者在服務人民的實踐中鍛造自己,實現從形向神、從術向道、從藝向德的全面提升。深入實施“名家帶徒”計劃,韓再芬、黃新德等17位德藝雙馨的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等領軍人物採取“一帶一”方式收徒培養新秀43名。定期召開安徽原創文學作品研討會,邀請全國專家對陳先發、李鳳群、胡竹峰等我省知名作家作品專題研討、集群推介,“文學皖軍”影響力不斷增強。

  三是注重“新作與佳作”。新作猶如百花,百花齊放是文藝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礎,佳作就如牡丹,牡丹綻放方能彰顯高雅氣質。安徽不斷在提升原創力上下功夫,以體現“四個謳歌”的現實題材和革命歷史題材為主,推出戲劇、影視劇、歌曲、廣播劇、圖書等重點文藝項目136個;實施中長篇小說精品創作工程,累計投入財政資金4000多萬元,120多篇原創文學作品在全國重點報刊發表。同時,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對標全國大獎,努力將新作打磨為佳作。近三年來,安徽時隔22年再獲魯迅文學獎,時隔16年再獲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獎項,時隔11年再獲中國攝影金像獎,時隔7年再獲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蟬聯中國曲藝牡丹獎,實現中國舞蹈荷花獎兩項零的突破,在“星光獎”“群星獎”“梅花獎”“曹禺獎”“山花獎”“人民文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等獎項評選和中國戲劇節、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重大節慶活動中都有安徽一席之地。

  四是注重“節點與重點”。反映時代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把握住重要時間節點,就抓住了創作的重要契機。過去兩年,安徽緊扣改革開放4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等重要時間節點,按照“源頭抓起、節點把控、全程跟進、動態管理”原則,對各門類創作選題、內容、週期等規劃設計,推出了一批獻禮作品:電視劇《黃土高天》《生逢燦爛的日子》、紀錄片《小崗紀事》《小崗人家四十年》等在央視及地方衛視黃金時段熱播,廣播劇《小崗新傳》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黃梅戲《鄧稼先》入選國家藝術基金滾動資助項目,電視劇《外交風雲》收視率位居同時段第一。今明兩年,安徽還將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等重要時間節點,加強策劃謀劃,傾力打造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國家情懷》、電影《大事》、黃梅戲《鴨兒嫂》、廣播劇《聽老鄉拉家常》,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等一批具有安徽風格、中國氣派的重點作品。

  五是注重“精品與精神”。文化的繁榮興盛看精品,精品的背後是精神。安徽積極倡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定崇德尚藝的精神追求,不斷強化社會效益優先理念,不把文藝這一人類的精神生產簡單等同於物質生產,堅決抵制唯票房、唯收視率、唯點擊率,號召文藝工作者自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不當“文化土豪”,不做“市場奴隸”。鼓勵作家藝術家堅守精益求精的匠心情懷,努力克服“浮躁”這一頑症,拿出“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安心致遠、專心致志,創作具有崇高精神,彰顯信仰之美、理想之美和人格之美的精品佳作。近兩年,圓滿完成10個省級文藝家協會集中換屆,主席滿票、副主席高票當選,在全省文藝界形成了風清氣正、團結進取的良好氛圍。

  六是注重“人才與愛才”。人才是文藝繁榮的重要資源,愛才是領導幹部的重大責任。安徽把文藝隊伍建設工作擺在緊要位置,外請內培、分層分類建設新時代“文藝皖軍”。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健全培養引進、選拔使用、評價激勵機制,出臺《安徽省獲全國性文藝獎項配套獎勵辦法(試行)》,對獲全國文藝獎項的給予1:2配套獎勵,推動創作資源與回報向原創作者和核心團隊傾斜。在政治上給予榮譽,推薦廣播劇編劇呂卉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近年來全省共有53名一線文藝工作者當選省級及以上“兩代表一委員”。在學習上給予幫助,策劃了“中國文藝名家看安徽”系列活動,先後邀請包括鐵凝、吉狄馬加等在內的230多位全國知名作家藝術家到安徽面對面交流、手把手指導。將民間文化帶頭人、網絡文藝新群體等納入培養管理體制,推動體制內外人才同場競技、相互提高。安徽正在制訂引進優秀文藝人才政策,為有志於安徽文化建設的人才提供更大發展空間。

  七是注重“藝術與技術”。藝術為技術注入靈魂,技術為藝術插上翅膀。安徽大力推動文化藝術與現代技術“兩術融合”。在全國首創“有戲安徽”直播品牌,將戲劇演出由過去在劇場演、在劇場看,轉變為實時同步在劇場、電視、電腦、手機“四位一體”傳播,兩年共直播152場,線下觀眾不到10萬人,線上觀眾達1659萬人,“有戲安徽”抖音矩陣上線,“大家DOU唱黃梅戲”抖音挑戰賽首月播放量破億。挖掘安徽黃梅戲地域文化資源,推動文旅融合“兩成為、兩促進”,即文化成為旅遊的靈魂、旅遊成為文化的載體,文化促進旅遊品質提升、旅遊促進文化廣泛傳播。推出大型實景光影劇《天仙配新傳》,運用燈光、水效、全息、裸眼3D激光投影、機械特效、洪水體驗等舞臺技術,為觀眾帶來多維沉浸式體驗。運用互聯網思維,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對受眾進行精細化分析,精準定位、精準投放,滿足分眾化、多樣化文化需求,真正做到文化為民、文化惠民、文化便民,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黨建》雜誌2020年第4期,根據在全省“五個一工程”總結會上講話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