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上李邕》:后生可畏好听,后面那句让人心凉一大截(二)

上一篇文章,咱们留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宣父犹能畏后生"中的"宣父"到底是谁?他"畏"(怕)的这个人又是谁呢?

这一篇文章,我们就来给大家讲讲。

首先,我们还是来回忆一下这首诗,毕竟我们的目的,还是帮大家记住诗。

上李邕

唐代: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简单过一下,这首诗,是因为李白被人冷落了,他予以反击。

那么,他先说了自己的才华和优势,然后再"警告"对方不要小看自己。所以,夸自己用了两联,警告对方也用了两联。

原创|《上李邕》:后生可畏好听,后面那句让人心凉一大截(二)

好,言归正传。那么,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宣父到底是谁?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在建立阶段,主要依靠的是武力,把那些不服的人打到唱《征服》为止;但是当国家已经建设完成,统治者最主要的工作就变成了两项:一是让自己的子民们,吃得饱,穿得暖;二是,防止他们造反。

吃饱穿暖,那不用说了。防止造反怎么办呢?你可以收掉他们手里的兵器,可以动用严厉的刑法,但是这些啊,都不怎么管用,商鞅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也在于此。为什么呢?因为人都是叛逆的。

那么,最有用的是啥呢?那当然就是思想统治啦。

我们知道,孔子提倡仁政爱民,还提倡"三纲五常"。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作为统治者,爱护子民,把他们当作亲生子女一样对待;作为回报,子民需要遵守三纲五常。

于是,就完成了和谐社会的建构,大家肯定就不会造反了。

所以,当封建统治者建国成功以后,他们就会迅速推广孔老夫子的这套理论,以求建设和谐社会。

那么,当然,孔老夫子的地位就在和谐社会变得越来越高。那些统治者经常把孔老夫子奉为圣人,至圣先师等等。

当然,咱们可爱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他在贞观二年(约公元628年)的时候,先把孔子尊称为"先圣"。后来贞观十一年的时候,又改成了"宣父"。

你看,奉为先圣还不够,还要奉为"父亲"。

这便是"宣父"的由来了。所以,宣父,宣父,其实就是孔子。

原创|《上李邕》:后生可畏好听,后面那句让人心凉一大截(二)

那么,孔子他"畏后生",他"畏"的到底是谁呢?

这要从孔夫子周游列国开始说起。

话说这孔夫子周游列国不成,正百无聊赖地在乡野之间慢吞吞地走着。突然,他看到三个小孩子在村头的大树下玩耍。他走过去,坐在一旁的大石头上,想看看三个小孩在玩什么,玩得那么开心。

当他坐下来仔细观看的时候,才发现三个小孩中两个小孩正纠缠在一起,另一个小孩却静静地站在旁边不跟他们玩。

孔子就很好奇地问他:"小朋友,你为什么不跟他们玩呀?"

小男孩反倒觉得这个大叔很奇怪。他说:"他们这样拉拉扯扯的,容易伤害身体,也会伤害自己,就算不伤害身体,也会把衣服扯坏,我为什么要跟他们玩呢?"

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巴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

原创|《上李邕》:后生可畏好听,后面那句让人心凉一大截(二)

孔子觉得好玩,就逗他:"小朋友,你能不能给我让下路呀?"

小孩嘴一撇,说到:"真是奇怪,我听说过车子要绕城走,没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让车子的。"

孔子哈哈大笑,觉得小孩道理讲的头头是道,太厉害了,就忍不住夸他:"小朋友,你这么小的年纪,居然懂得这么多,真是太棒了。"

没想到,孔夫子这"马屁"居然拍歪了。小孩根本不领情,反而说到:"我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下地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以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孔夫子汗颜,感叹道:"现在的小孩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故事还没完。

有一天,有个叫项橐的人听说孔夫子很有学问,就想来考考孔夫子。

他说:"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

孔子听后,根本答不上来。

项橐哈哈大笑,说道:"这还不简单,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孔子也跟着哈哈哈大笑起来,感叹到:"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原创|《上李邕》:后生可畏好听,后面那句让人心凉一大截(二)

当然,关于后生可畏,其实还有一个关于欧阳修的典故。

说的是欧阳修做学问非常认真,他每次写的文章都要检查很多遍,直到晚年了还依然坚持。他老婆很心疼,就说:"你年纪那么大了,就不要那么认真了。"欧阳修就对他说:"那怎么行呢?现在不努力,今后就会被后人看笑话,你不知道,后生可畏呀!"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估计欧阳修也是看到了孔老夫子的故事,才开始害怕后生的。

不过,今天除了跟大家讲[后生可畏]这个典故以外,其实,我们还想跟大家说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话,那就是,在后生可畏后面,孔子还说了一句更让我们应该时刻谨记的话。

《论语·子罕》,子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对,如果我们四五十岁了还"默默无闻",那还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呢?

与君共勉。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会继续为您讲述李白和李邕这对冤家互怼的结果。你是不是很好奇,很想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