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否》裡齊衡、顧廷燁、申和珍三個家庭看父母對子女的影響

父母與子女的感情很奇妙,有相親相愛,有相愛相殺,有若即若離,還有脫離關係。

誰也不願意親情處的像仇人,但父母是第一次當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當孩子,能磨合成什麼樣,完全看緣分,沒有規律,各家各樣。

從《知否》裡齊衡、顧廷燁、申和珍三個家庭看父母對子女的影響


1、顧廷燁與父親是相愛相殺,後被顧家趕出去,若不是功成名就,顧廷燁也沒有回顧家的可能

顧廷燁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是繼母小秦氏從小故意養成的,顧廷燁做什麼她都兜著,顧偃開(顧廷燁父親)罵他,小秦氏也護著,讓顧廷燁性格變得橫衝直撞,沒有章法,隨意隨心。

顧偃開並不是不愛顧廷燁,而是他的愛與大多數現在的父母一樣不知道怎麼與孩子相處,或許是男孩,或許是武將世家,對顧廷燁的打罵教育從小就有了,似乎是想表明不打不成才,也或者是想讓孩子聽話,再加上小秦氏在不停的挑唆他們父子的關係,讓這父子倆見面就像仇人,顧廷燁從小到大被打無數,滿身傷痕可以印證他這一路長大的艱辛。

看過那麼多父母與孩子的相處,孩子成長的好的,人格健全,性格開朗,都不是打罵來的,父母以身作則,注重引導,尊重孩子才是正途。

從《知否》裡齊衡、顧廷燁、申和珍三個家庭看父母對子女的影響


其實顧偃開很關心兒子,作為旁觀者看,他對兒子說的許多話是反話,他希望兒子在家,但又說不說,一張口就像是不耐心兒子的父親,從兒子的角度看,他理解不了這種口是心非。

顧廷燁科舉自己去的考場,顧偃開確實是有要面子一面,但也有心疼的一面。科舉是家裡的大事,家家都送自己家兒子去考場,去之前的收拾、準備,到門口的打氣、叮囑,結果顧廷燁自己去了,什麼都沒有,這讓他心裡很不是滋味。

科舉沒有考上,顧廷燁以為父親不會理,不會問,顧偃開嘴裡不關心,隨後就去問了緣由。

愛在背後,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是最大的錯誤,不說尚且都需要自己成為父母才能感知到父母曾經的口是心非、欲言又止、焦慮擔心,更何況說的做的是兩個樣子,孩子看不到父母的愛,聽得到父母對自己的不滿,孩子自然會認為那是不愛,這樣陰差陽錯,誤會下去,又如何有相親相愛的時候。

從《知否》裡齊衡、顧廷燁、申和珍三個家庭看父母對子女的影響


後來顧偃開在顧廷燁的跪求哭訴下病倒了,顧偃開的過世,我認為他是感受到了顧廷燁內心還有喚醒了他的內疚。一個兒子對父母的愛,對父親心裡有沒有母親的執著,對父親心裡愛不愛自己的執著,對親情強大的嚮往;他娶顧廷燁的母親是為了什麼,他疼沒疼過,愛沒愛過,甚至有沒有善待過顧廷燁的母親他心裡都知道,加上顧廷燁的母親一屍兩命他也是有愧疚的,一切的一切加起來,導致了急血攻心。

臨死前,他為顧廷燁鋪好了在顧家的後路,給了顧廷燁和他母親一個交代,他第一次讓顧廷燁感受到了什麼是父愛。

顧廷燁在與父親的一世父子情中,因為父親的對自己的種種行為,他懷疑自己,他覺得自己是冤孽,他覺得自己在父親心裡是頑劣不堪的兒子,丟了顧家臉面,他覺得父親不愛母親,也不愛他,他想要父親愛一愛自己,可為什麼那麼難,顧廷燁大哭,大醉,在孩子的角度,最難過的就是父母不愛自己,最痛苦的是自己覺得自己對於父母來說是冤孽,最傷心的是明明是父親,母親和自己,可從來活的都沒有靠山沒有依仗,只有自己,所以顧廷燁從來只靠自己,一雙手打天下。

誰也看不到對方最真實的情感,他們父子是愛著對方的,因立場不同所以無法理解對方的行為,加上父母子女有著天然的從屬關係,很難平等,子女討好父母的很多。

從《知否》裡齊衡、顧廷燁、申和珍三個家庭看父母對子女的影響

這是現在很普遍的一種家庭情感相處模式,“我為你好”也是這裡的常話。顧廷燁那麼愛自己的孩子,也是因為自己的經歷,不想讓孩子感受他曾經的感受。

誰都不會懂對方的心,不會讓步,可能有的人會在做父母之後理解,有的人會一生都帶著自己不被父母愛的心離開,這樣的親情很可悲,可也沒有迴旋餘地。

若不是有忠心耿耿的石頭,一心護他的奶媽,還有聰明的妻子,顧廷燁的生活也得走些彎路,還不一定會幸福。

從《知否》裡齊衡、顧廷燁、申和珍三個家庭看父母對子女的影響


2、齊衡的父母很愛他,愛的過了頭,愛的把孩子當做自己的所有物,改變了孩子的人生

齊衡的父母關係不錯,一家三口和和睦睦,但平寧郡主是個控制慾非常強的人,對兒子的事情事無鉅細,視齊衡如眼珠子般疼愛,這是一面。

另一面,她不允許齊衡不在她的掌控中,齊衡每時每刻做什麼,出門見了誰,甚至說了什麼,她是都要掌握的。

一個強勢的母親養出來的兒子,在擁有自我上會差很多,性格不獨立,人格不獨立,喜歡的人拖了好多年也不敢與母親說去提親。齊衡就被平寧郡主養廢了,男孩的教育,在孩子懂事之後,應該多多的讓父親來,母親畢竟是女人,陰柔細膩,男人需要有男子漢氣概,有擔當,有能力,分是非,父親你更能知道兒子的需要,畢竟都是那個時候過來的,男性間更好溝通。

從《知否》裡齊衡、顧廷燁、申和珍三個家庭看父母對子女的影響


性格強勢的人,在哪都強勢,平寧郡主不撒手,齊衡父親也沒辦法。平寧郡主掌控住了兒子,知道自己做什麼齊衡會有什麼反應,說什麼齊衡才會低頭,兒子的一切她都瞭如指掌,她對兒子是狠得下心也下的去手。

所以在與兒子一起長大的不為的問題上,沒有一絲含糊,愣是一板子一板子的給打死了,齊衡也沒有讓她失望,一沒有護著,二也只是生了場病,再給他派了新的隨從,齊衡也應了。不為那麼為齊衡,死了之後沒有看到齊衡一點思念的鏡頭。

從《知否》裡齊衡、顧廷燁、申和珍三個家庭看父母對子女的影響


我覺得母親在孩子的生命的各個階段都強勢介入,沒有界限,而孩子也想做自己,所以孩子把心思都用在了與母親對抗,尋找自我,堅持自我身上了,對身邊的人沒有了力氣。不為得死是真的白瞎了,太可惜。

平寧郡主這樣的母親養出來的孩子,一種就是齊衡這樣的,有些媽寶,媽媽不同意,自己就做不了自己的主,還有一種就是活出自我,脫離掌控,這需要顧廷燁那樣的性格才行,齊衡沒有。

這也是普遍擁有的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平寧郡主生的若是女兒,那基本就是討好型人格,在家討好母親,在外討好外人,沒有平等,不會要求,別人步步緊逼,自己步步退讓,最後自己為難自己,即便不得抑鬱症,婚姻還是交際都不會太好。

所以齊衡身邊,一心護著他的心腹不為沒了,心愛的女人明蘭丟了,一度還差點弄丟了和顧二叔的情意。

從《知否》裡齊衡、顧廷燁、申和珍三個家庭看父母對子女的影響


3、申和珍的父母相親相愛,影響了女兒的婚姻觀

申和珍嫁給齊衡,本來以為是與自己父母一樣的相處模式,夫妻相親相愛,一家和和睦睦,開開心心,所以她自然的以為天下的夫妻都如父母一樣的相處,自己未來和夫君也是這樣的生活一輩子。

可沒想到的是嫁予的夫君齊衡心裡有別人,這是她始料未及的。齊衡對她冷漠疏離,明顯的能看到齊衡思緒是飄的,人在心早就不知道去哪了。即便齊衡給了她“你我已成夫妻,我定不負你”的承諾,申和珍也無法踏實。

後來確定了齊衡心裡確實有人,她試探明蘭的同時對齊衡一如既往的好,而且更好。申和珍愛屋及烏的幫助明蘭解決問題,在顧廷燁來的時候拿著刀悄悄護著齊衡,齊衡如幫明蘭的時候,她雖然難受也沒有怪他,和他吵鬧,最終,她確實得到了齊衡的愛,過上了與父母一般的生活,與齊衡相親相愛。

從《知否》裡齊衡、顧廷燁、申和珍三個家庭看父母對子女的影響


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全面的一生的,他們三個人的生活就因父母的影響,改變的徹底,自然孩子長大了就不需要討好父母了,但從小的影響,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

誰都想要與父母相親相愛,沒有隔閡誤會,那麼就一起努力向對方靠近,誰也別等誰說“對不起”,也別期待那句“謝謝”,就這樣的,平常的好好的過一生。

古荼荼:一個在寫作路上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