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印度同周邊諸國的戰爭,來推測印度文化的形成歷史

前言

安息欲壟斷絲路的貿易並非羅馬唯一的經濟顧慮,羅馬作家也擔憂他們與東方國家的貿易逆差。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認為羅馬女性對東方奢侈品的渴望,讓帝國付出了大筆金錢:“每年印度都耗費我們帝國五億五千萬以上的塞斯特斯幣。”塔西佗則警告,羅馬支付敵國過量的金錢以購買女人的奢侈品。但羅馬當局非但不試著控制羅馬富人的花費,反而要掌控貿易。首先,羅馬試圖控制黎凡特的轉口港,例如帕邁拉(Palmyra)與佩特拉(Petra),藉此免付額外的關稅。羅馬同時也經由紅海促進與阿拉伯半島、印度,甚至中國港口的海上貿易。

一、貴霜帝國

雖然安息帝國阻礙羅馬與中國直接進行陸上貿易,但羅馬與印度的海上貿易卻增加了。奧古斯都統治期間,羅馬每一年都駛船前往並停靠印度次大陸西岸邊的數個港口。一位一世紀的旅人詳細記錄下這一段冗長且令人疲憊的旅程。他從亞歷山大港出發,經過羅馬戰艦為防範海盜而巡航的紅海,再沿著印度洋險峻的海岸航行。他的著作《厄立特利亞海航行記》(Periplus)敘述南亞海岸眾港口原先都是獨立的城邦或是小王國的一部分,這些政權積極想藉由各種手段獲得貿易的支配權,例如指定港口、指派官方向導、海關官員、巡防海盜,以及主張源於古代對該區域的管理權。

以珍貴的香料「乳香」為例,「沒有國王的允許,誰也不準公然或暗中將之運載上船;如果沒有允許,就算只運了一粒,船也無法結關離港。」河川連接起這些港口與內陸地區,而黃金、珠寶、紡織品以及香料都倚賴這些河川運輸。這些政權也與較原始的部落定期舉辦市集。「他們攜家帶眷,揹著大包裹及編織的籃子,裡頭看起來裝著綠色葡萄葉⋯⋯他們在那兒舉辦好幾天的餐宴,他們將籃子展開鋪在地上當作地墊,之後再回到他們位於內陸的家。」這位旅人也指出那些他認為是「亞歷山大大帝遠征的痕跡,例如古代的神廟、堡壘的城牆以及碩大的水井。」

從古代印度同周邊諸國的戰爭,來推測印度文化的形成歷史

印度與中亞的內陸地帶仍是危機四伏的戰爭競鬥場,次大陸的南部劃分為數個王國,包括百乘王朝(Satavahana)、西薩特拉普王朝(Kshaharata)、潘地亞王朝(Pandyan),以及朱羅王朝(Chola)。在北部,月氏的貴霜帝國趁著安息帝國衰敗而藉機擴張勢力。

月氏一個個擊破印度河-恆河平原上的王國,後來月氏來到,並要求進貢,且期望每個王國都支付一筆三倍於其全部財富的金額。馬鳴他悲天憫人的佛教徒國王屈服了,他對月氏說:「若有所求當相給與。何足苦困人民久住此耶?」儘管如此,王國還是被侵佔了。

羅馬人可能認為只有兩位偉大的皇帝,也就是羅馬自己的皇帝以及安息國王。但貴霜國王自認可以跟這兩位國王平起平坐。貴霜國王在硬幣上模仿羅馬皇帝而自稱為「奧古斯特」(August),同時依照美索不達米亞的傳統自視為「萬王之王」,另外,也承中國皇帝的「天子」之名。根據傳說,強大的迦膩色伽一世皇帝(Kanishka,統治時間:一二七年至一六三年)擁有超能力並打敗了邪惡的蛇王。羅巴塔克銘文(Rabatak Inscription)尊稱迦膩色伽一世為「偉大的救世主,貴霜的迦膩色伽,那正義、那公正、那獨霸、那值得崇敬的神,他已從娜娜(Nana)及所有眾神那裡獲得了王權」。馬圖拉銘文(Mathura Inscription)描述他「堅守真正的法律」。貴霜的皇帝也自豪於他們的灌溉系統。如控管費爾幹納盆地(Ferghana Valley)上撒馬爾罕城(Samarkand)大部分供水的達爾貢姆水庫(Dargom dam)等建設都是無與倫比的。

從古代印度同周邊諸國的戰爭,來推測印度文化的形成歷史

貴霜帝國劃分了總督轄地,但這些轄地可能沒有像在阿契美尼德王朝那樣的被嚴格控制。即便如此,中國的旅人仍讚賞貴霜帝國的力度及宏偉。令人驚訝的是,即使該地區金礦數量不多,貴霜人仍鑄造了大量的金幣。唯一可能的解釋是,貴霜帝國從安息、羅馬和其他貿易伙伴之處獲得了大量的經濟盈餘,另外,南亞平原和中亞綠洲結合在一起,也具有龐大的農業潛力。貴霜帝國在巔峰期間,掌控了連接南亞、美索不達米亞、現今中國境內的塔里木盆地(Tarim Basin),甚至西伯利亞以及亞丁灣(Gulf of Aden)主要港口的重要商隊路線。如同四世紀前的阿育王一樣,迦膩色伽一世採用佛教為國家的官方宗教,並利用宗教正當化他對於上百個不同部落及語言的公義統治。

從古代印度同周邊諸國的戰爭,來推測印度文化的形成歷史

貴霜帝國在古代版本的「大博弈」中,展露關鍵玩家之姿,為了取得中亞肥沃高原和貿易走廊的控制權,與羅馬、安息、匈奴與中國相互競賽。公元五十年左右,貴霜帝國為了控制札格洛斯山脈東部的綠谷,與安息帝國打了起來。卡西烏斯・狄奧記錄貴霜與羅馬結盟:「提議交涉的印度人現在立了友好條約,並送了老虎以及其他禮物到羅馬,這是羅馬人第一次見到老虎。」同一時間,貴霜人也跟中國協定了條約,但其效力卻很短暫。中國王室拒絕與貴霜通婚,貴霜帝國除了大感屈辱之外,也擔憂中國在中亞增長的規模,於是向中國宣戰。貴霜帝國戰敗時,中國提出相當羞辱的條件。為了向中國報仇,貴霜帝國與匈奴結盟。但是,當薩珊人推翻官僚僵化的安息帝國時,貴霜皇帝韋蘇提婆一世(Vasudeva I)便試圖與中國重新建立聯盟關係。為了討好中國人,他甚至還發行了銘印上自己中國名字的硬幣,但這卻是衰敗的徵兆。韋蘇提婆一世在二三五年去世之後,貴霜一分為二,最終瓦解為若干小國。

從古代印度同周邊諸國的戰爭,來推測印度文化的形成歷史

即使沒有了貴霜帝國,南亞、中亞、中東、地中海與中國仍比以前更緊密地連結。南亞吸收了希臘的影響之後,現在也對羅馬文化產生了興趣。方向相反過來也是一樣,羅馬公民也對亞洲奢侈品愛不釋手。貿易、文化和旅遊有助於鞏固歐亞大陸之間的連結,權力政治也是。中國、羅馬、安息、貴霜與印度間建立了外交關係,但他們之間也發動更多的戰爭。這是因為,經由絲路並穿越興都庫什山與天山的貿易交流越多,彼此對於貿易掌控權的競爭就越加激烈。

二、關閉玉門關

中國的漢朝於是也同安息與貴霜一樣,是爭相稱霸中亞地區的主要競爭者。漢朝堅守中國為「中心國家」(Middle Kingdom)的傳統觀念。如我們已知,他們認為世界秩序是圍繞帝國疆域的同心環,而皇帝的任務就是維持中國領土的和平,並抵禦蠻夷世界。但在公元前一世紀末期,和平的狀態卻受到來自內部的威脅。

漢哀帝在公元前一年去世後,帝國崩陷於隨之而來的繼承之亂,引發窮苦農民的怨恨。大司馬王莽費盡心思爭取民心。他評論道:「故富者犬馬餘菽粟,驕而為邪;貧者不厭糟糠,窮而為奸。」

他提出全面徹底的改革。王莽從他的太皇太后姑姑手上獲得攝政權後,即刻打擊奴隸制度、將農田國有化,並著手建設基礎設施。他也試圖抑制食物價格,並任命市場監督人收購低價商品,等價格提升後再賣出。只不過,他這些徹底的施政手段卻受到大洪水、饑荒,以及反對其公然篡位的勢力所阻撓。起事分子與盜賊組織成武裝軍隊,例如赤眉軍。

從古代印度同周邊諸國的戰爭,來推測印度文化的形成歷史

在此同時,另一支皇家宗室劉秀,趁亂而取得優勢。對於王莽政權的反抗中,他掌握關鍵性的時刻展現了出色的軍事領導能力並獲得勝利,成功取得華北平原大部分的領土。公元二十五年,劉秀宣佈即位為復興漢朝(所謂「東漢」)的皇帝,是為東漢光武帝。他選擇象徵火焰及氣勢的紅色作為新的皇家代表色。漢光武帝盡力提高他為天命合法繼承人的正當性。如同奧古斯都一樣,他栽培重要的作家,其中一位是宮廷歷史學者班固,班固敘述新的漢朝「恢皇綱」。他為權力的集中化提出了有力的理由,並重拾董仲舒的儒家王室理論。光武帝也知道要持續當權,就必須安撫百姓,於是他保留下一些王莽較平民主義的政策。他批准廢除奴隸制,削減朝員數量、重新分配土地給窮人,並令農夫免於義務兵役的負擔。

前述最後一點引人注目的改革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要裁減中國社會的軍備,讓內戰難以發生。但這卻對帝國的外交政策造成嚴重的後果。中國軍隊目前只有兩千四百名朝廷衛兵,以及另外五位大將軍,各率領三千五百軍隊,勢力遠遠不及鄰近許多國家。其解決方式,便是徵召罪犯以及非人們的戰士。這時,中國產生有史以來最依賴以蠻制蠻的策略。在這種情況下,班固反對在國界之外發動戰爭。

三、約束胡人

接下來約束胡人的策略,恰巧碰上胡人衰弱的時期。公元二十四年,匈奴不顧漢朝索求進貢,主張劉秀應該要回報他們協助攻打王莽而支付報酬才是。但在五〇年,匈奴聯盟因為繼位之爭而分裂之後,南匈奴同意了納貢的義務,遣送一名王子到漢朝廷作為質子,併成為緩衝國。北匈奴則無力對漢朝造成威脅,同時也受附屬於東漢的烏桓及鮮卑等敵國所擾。在這情況之下,中國的將軍漸漸輕慢了起來。

漢光武帝的繼任者為漢明帝(五十七-七十五年),他登基的時候適逢北匈奴的雄心逐漸增加,他們掠劫邊境上的貿易站,並攻擊其裝備薄弱的守衛部隊。他們與南匈奴之間的衝突造成大量人們湧入,但中國當局很快地付錢要求他們回國。胡人如果發起軍事挑釁,中國便討伐之。漢章帝(七十五-八十八年)下令軍隊推進中亞深處,徹底解決匈奴的問題。在貴霜以及當地其他小國統治者的協助下,班超將軍成功平定大部分的「西域」。當匈奴也為饑荒所襲,好幾位首領都跑到邊境以示臣服之意。

「自兵威之所肅服,財賂之所懷誘,莫不獻方奇,納愛質,露頂肘行,東向而朝天子。」史書內容誇道。中國朝廷再次設置西域都護府以管理賦稅事宜。如果有統治者繳不出款項,便被廢除職權,其官員皇家綬帶便會授予至新的傀儡手上。

明章之治是中國的黃金時代。內政局面迴歸穩定狀態,稅金低廉,大部份的農夫也免服兵役。漢章帝成功管控一場嚴重的牛疫感染,也試行社會保障政策,內容包括年少的父親可享稅款減免、生育的已婚婦女可獲贈糧食,養不起小孩的父母也可獲得補助金。公元七十九年,漢章帝明顯為了鞏固自己作為公正君王的統治地位,邀集全國名儒參加「白虎觀會議」。會議結果確立了以儒學為基礎的治國新宣言,內容關於國內的朝廷禮儀、社會正義、律法,以及公共管理。同一時間在邊境之外,儒家的和諧思想透過越來越儀式化的關係和禮儀來傳播,這些關係和儀式旨在利用其莊嚴與更加奢侈的禮物懾服外邦使者。

結語

這黃金盛世卻沒有維持多久。削弱武力的政策證明是不堪一擊的。朝廷官員不信任胡人,於是建議派駐更多軍隊守衛邊境。付給異國首領的津貼也驚人地高。北匈奴勢力減弱的情況下,也降低與南匈奴、鮮卑,和烏桓合作的必要。這些胡人的津貼被砍之後,便開始掠奪中國農夫。公元九十四年,南匈奴正式與北匈奴聯手對抗漢朝。

參考文獻 :

《世界歷史》

《孔雀王國》

《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