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奥数,英语,钢琴,绘画,如今无论是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小县城,无论孩子和家长,谈起课外兴趣班来都是如数家珍,少则一两个,多则五六个,孩子们像陀螺一般终日高速辗转于补习班之间,放学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再是当初解放的铃声了,而是下一班急匆匆赶来的地铁发出的阵阵促鸣。

不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不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即像一个魔咒,又像一剂兴奋剂。家长们将培养孩子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各种课外的兴趣班,自家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少学了一科,晚学了几个月,就好像孩子要吃大亏似的,立马就不如别人了一样,然而就是因为家长们普遍的这种心理,对兴趣班,课外补习班的热衷,反而造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当大家都把兴趣班当成应试捷径的一个结果是,行情水涨船高,而为了加分或者应试而学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这方面的回报。

不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据了解,重庆一所小学,班主任曾让孩子们填写特长,一个班50个孩子,34个孩子在学钢琴,老师不得不宣布说,弹钢琴不算特长,因为”会的人太多了”。再说个例子,某中学2017招生,以特长生名字报名的学生就有三四百名,其中钢琴十级的学生就有60多个,而按照学校的招生计划,钢琴特长生只招收两名。问题是如此惨烈的厮杀进入中学的艺术特长生,很多人会在初中严峻的课业压力下,放弃艺术特长。

不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家长们好像换了集体焦虑症一样,这种病是我们整个社会焦虑的折射,家长焦虑房子,车子,孩子,工作,物价,而反过来家长们将把孩子培养成成功人士作为消解这种焦虑的一大途径,他们认为一旦孩子是学习好的,特长多的便可以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得很好。

不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家长这样做有错吗?没有,他们只是在复杂而又焦虑的情绪中,想在迷雾行走的人一般,努力的抓住那仅仅的光亮,只能说这是他们唯一能做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家长的焦虑不能完全避免,但当焦虑成为一种社会群体性的疾病,并且非理性的相互传导蔓延,那么在这个群体中最脆弱的那些人,一定会出现不理智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的承受着是他们自己的孩子。

不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是不让孩子们”跑”了,更不是直接”放弃比赛”,或者只讲究所谓的快乐教育,我想很少有家长会放任自己的孩子如此。孩子不是家长的宠物,更不是弥补人生缺憾的工具,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教育部门只要考虑过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不一样的人,他的行为方式会和你们截然不同的。在这种理念下的孩子,当他走上社会的时候才能更有信心,更有理想和快乐。

不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起跑线的说法是对于教育异化的结果,其实教育并不需要比出输赢,教育孩子是培养人,发现人,完善人,这样一个本质,所以他不存在一个输赢问题,不存在一个你好我坏的问题,如果看清了这一点,家长还去抢跑干什么呢?不要让你对孩子的爱成为孩子的负担,不要让孩子赢了一时,确输掉了唯一一次的童年,请给他们一个天真快乐的值得回忆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