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入攀巖模式,你卻依然窮、胖、醜?:3招教你學會“改變”

文末有思維導圖,建議收藏!

攀巖時代,必須蛻變。我們邁著步伐大步走,世界隨著我們奔跑;我們改變著、蛻變著,世界也因我們而進步,從而變成我們的世界。

中國進入攀巖模式,你卻依然窮、胖、醜?:3招教你學會“改變”

01

職場正在進入“攀巖模式”,你是否做好準備

《徒手攀巖》是一部紀錄片,豆瓣評分9.0,拍的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攀巖運動員Alex Honnold徒手挑戰酋長巖的成功過程。酋長巖高914米,是全世界最難攀登的巖壁之一。過程中,他沒有任何繩索和保護措施。

羅振宇在2020年《時間的朋友》裡發聲:中國已經進入攀巖時代,我們無時無刻不處在困難中,再也沒有一勞永逸的事。

他認為:中國正在從「電梯模式」切換為「攀巖模式」。

什麼意思呢?所謂電梯指的就是那些穩定的、確切的通道。過去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只要搭上電梯,就能往上走,而且非常確定。

好好學習,就能考上好大學;

學歷越高,就越能進好單位;

進了好單位,就肯定比賣口紅的掙錢多;

今年這話,你在李佳琦面前再說說試試?

現在的中國已經切換到攀巖模式,下一步往哪裡爬,每一步都在考驗我們的創造力和選擇能力。

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從漁獵社會一路開到信息社會。放眼望去,5G和人工智能時代已悄然降臨,勢不可擋。

時代拋棄你時,連招呼都不打一聲。法院已經開始啟用機器人協助判案了,說不定下一個被機器人替代的就是你。

李開復在其著作《AI·未來》一書中提到:“未來人工智能將會取代人類50%左右的工作”

時代終將造就一批金字塔頂端的人,也將淘汰一批無法適應的人。

此時,我們無處可逃,避無可避,唯有躬身入局、直面挑戰才是應對新時代最好的方式。

而挑戰則會倒逼著我們不斷成長,不斷改變。

因此,我們要學會“改變”,時刻用最佳姿態面對挑戰,向上生長,才能更恣意的享受天高與海闊。

中國進入攀巖模式,你卻依然窮、胖、醜?:3招教你學會“改變”

02

我很努力,可為什麼總是很難“改變”?

2020剛剛開啟,19年立下的flag,又倒掉了一大片。

“變瘦、變美、健身、賺錢、博學、提升技能”,新年立下的目標看起來跟前些年幾乎一樣。

怎麼每年到了年末才發現,我依然還是“窮、胖、醜”呢?我這一年又都幹了啥?

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時光在一年年的過去,今年,你成長了嗎?

其實在flag倒塌這件事上,你並不孤單。

近日,澎湃新聞特地在知乎做過以下統計,結果發現半數以上的人都沒完成目標。

中國進入攀巖模式,你卻依然窮、胖、醜?:3招教你學會“改變”

從圖上得出一個結論,我們渴望成長,渴望改變,也很努力,很多朋友買過付費課程、跑步機、kindle等,可為啥總是三分鐘熱度,不能持續改變呢?

對此,南都NDX實驗室發起一次網絡投票,結論如下:截至2019年12月25日,有63.6%的人認為沒有完成flag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犯懶拖延”。

這個結論很有普適性,我身邊的大多數朋友也會這樣認為,但事實卻不完全如此。

著名心理學家希思在《瞬變》中提出:“阻礙我們進行改變的重要原因,是我們希望變革的理智思考與已經存在惰性的情感需求不合拍,兩者互相牽制使得我們難以做出改變。”

事實上,改變很難。因為我們內心有與生俱來的防禦機制,防禦機制追求穩定和可控,排斥改變,令我們想改變的願望與行動形成強烈衝突。於是,我們就很容易放棄,導致失敗。

英國的心理分析學家唐納德·梅爾澤說:“一切防禦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那怎麼辦呢?有什麼方法可以繞過這個防禦機制嗎?

還真有,接下來我們從3個層面學會改變。成功改變後,你的世界就不同,你的人生就不同。

中國進入攀巖模式,你卻依然窮、胖、醜?:3招教你學會“改變”

03

讓改變輕鬆達成:學會目標管理,制定可行的每日任務。

贏得優秀射手美名並非由於她的弓箭,而是由於她的目標——莉萊

目標的重要性不需贅述,學會科學的目標管理,能讓改變輕鬆達成。

1954年,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在其名著《管理實踐》中提出了這一概念,它是德魯克發明的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概念,已成為當代管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能用目標管理方法,學會自我控制,制定出更加科學的行動方案。

那麼該從哪裡著手呢?

中國進入攀巖模式,你卻依然窮、胖、醜?:3招教你學會“改變”

首先,要避免陷入目標制定的誤區。

時間管理專家鄒小強在《只管去做》一書中提出了設立目標的四大誤區:假、大、空、全。

一、假:不走心的目標,是假目標

二、大:目標超出能力範圍

三、空:沒有匹配執行計劃

四、全:貪多求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拿出2020年新制定的目標,來比對一下,看是否存在這些問題?

中國進入攀巖模式,你卻依然窮、胖、醜?:3招教你學會“改變”

如果存在,就按照不假、不大、不空、不全的標準來做出有效改進。

比如,你有一個目標是“每天讀兩本管理學書籍”,這個目標陷入了“大”的誤區,無法完成。

這時,你就可以根據“不大”的標準進行有效改進,結合自身能力,把目標改為“每週讀一本管理學書籍”,這樣就是可行的。

第二,制定目標要符合SMART原則

什麼是SMART原則?

smart原則是德魯克在《管理實踐》一書中提出的,它包括以下5項內容:

S(Specific): 具體的

M(Measurable): 可衡量的

A(Attainable): 可實現的

R (Relevant): 相關的

T(Time-bound): 有時間限制的

中國進入攀巖模式,你卻依然窮、胖、醜?:3招教你學會“改變”

smart原則也是目標設定的標準。新目標經過“假、大、空、全”四大誤區的比對改進後,緊接著要進行第二輪更新,對照smart原則進行不斷的較正,直到自己的目標完全契合這五個標準為止。

比如,我們上面改進後的目標“每週讀一本管理學書籍”,把它拿出來,對照smart原則繼續校正。

經比照,它不符合“M可衡量性”這個原則,因為沒有列出具體的書單。假如碰到學術性特別強的,比如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的《營銷管理》這部營銷聖經,那我一週是肯定無法讀完的。

因此,可以在制定目標時對管理學書籍進行篩選,列出詳細清單。如遇到大部頭作品,但又不得不讀,怎麼辦呢?

很簡單,把它分解。比如說一部書分解成3部分,相當於3本書,用3周的時間來讀。這樣就能使目標的“M可衡量性”得到保障。

第三,利用“奇妙清單”,把目標拆分為可執行的每日任務

任務分解的主流軟件很多,這裡推薦我經常使用的奇妙清單。

百科:《奇妙清單 Wunderlist》是一個雲端任務管理工具,它幫助數百萬人記錄點子或想法、想要完成的任務和想去的地方。

奇妙清單是微軟(Microsoft)旗下的任務管理工具,它可以輕鬆的把一個大目標分解成每天需要執行的子任務,而且可以設定時間、提醒和備註。

中國進入攀巖模式,你卻依然窮、胖、醜?:3招教你學會“改變”

目標分解後,就能清晰的看到自己今天需要完成的任務有哪些,然後一項一項去完成它。

輕鬆完成每日任務,那目標的達成就指日可待了。

04

掃清改變的障礙:掌控背後邏輯,用好心理學工具

如果目標沒問題,每日任務也定好了,可還是完不成,怎麼辦呢?

這時候就要分析一下改變的背後是否有心理方面的阻礙。

接下來,我們從心理學角度,用心理學工具來促進改變進一步達成。

1)設置情感觸動

象與騎象人是著名心理學家[美]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在《The Happiness Hypothesis》一書中提出的概念,他認為:

人類的心理,有一半正如一頭桀驁不馴的大象,而另一半則像是一個理智的騎象人。

中國進入攀巖模式,你卻依然窮、胖、醜?:3招教你學會“改變”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一個是感性的自我,一個是理性的自我。人的情感就像一頭大象,而理智就像一個騎象人。騎象人騎在大象背上,手握韁繩,好像在指揮大象。但事實上,騎象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發生衝突,那他通常是拗不過大象的。

在改變的層面,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動力。如果想要改變,就一定要藉助大象的力量,否則將非常困難。

那如何才能藉助大象的力量呢?

其實,大象很容易受到情感的觸動。我們只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愛和期待來觸動它,它就能聽得進去道理,被我們驅使。

我有個叔叔,老菸民,曾經用過多種方法都戒不掉煙。直到他孫女即將出生時,他居然神奇的把煙戒掉了,沒有藉助任何工具,為什麼呢?

他兒子說出了實情,在我女兒快要出生時,我爸決定要戒菸了,他說,“我要讓小孫女健康長大,不能讓她受我二手菸的影響”。

正是出於對孫女的愛和健康的期待,激發出了他內心大象強大的力量。

我們也聽說過很多不那麼好的人被愛感化,而變為對社會卓有貢獻的人,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目標給自己設置“愛和期待”,觸動內心的大象,藉助它的強大力量實現改變。

比如,你像《夏洛特煩惱》裡的夏洛一樣,每天躺家裡啥也不幹。但有一天你突然告訴自己:老婆這麼愛我,我怎麼忍心讓她受苦呢?她想要的一切我都要去滿足她,我要讓她開心,給她帶來幸福和快樂,我要去掙錢。

於是,你會對賺錢充滿鬥志,改掉天天在家睡覺的習慣。

為什麼呢?

是因為對老婆的愛和對自己的期待,觸動了體內感性的大象,因而發揮出了驚人的潛力,改變就在一瞬間。

2)拍攝心理免疫的x光片,照出內心恐懼

有時候我們無法持續改變,是因為內心有一個錯誤的假設在阻礙,我們要拍攝“X光片”把它照出來,清除障礙。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Robert Kegan)發明了一個工具——心理免疫的X光片。它就像醫院的X光片一樣,能把心裡真正害怕的東西照出來。

簡單來說,“心理免疫X光片”是一張四欄表:

心理免疫的X光片第一欄:你的改變目標

第二欄:與目標相反的行為

第三欄:相反行為的好處

第四欄:好處成立的重大假設

我們把自己很難改變的目標用這個四欄表如實的寫下來,就能夠看清楚背後的阻礙是什麼。

比如,心理學博士陳海賢老師在《自我發展的心理學》一書中講過這麼一個案例:

艾米剛大學畢業不久,在一架互聯網公司工作。開會時她很有想法卻總是不好意思說,好不容易說了,如果有不同意見,她即便心裡不同意,也會本能地說:對,就是這樣。

她想改變,想更自信的發言,於是她寫出了自己的心理免疫X光片。

中國進入攀巖模式,你卻依然窮、胖、醜?:3招教你學會“改變”

從光片中,她清晰的看出了自己內心的假設,“如果我發表自己的意見,就會引發衝突”。

就是這個假設控制她心中恐懼的大象,讓她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那她要怎麼改變呢?

首先,看見假設本身就會帶來很大改變,並不需要做什麼。

因為假設藏得太深,我們把它當成了常識,當看到它後,它對心理的隱形操控力就會自然被打破。

第二,學會驗證假設。

我們需要有針對性的設計一些新行為,來測試這些假設是否成立。

比如,艾米就可以設計在不那麼重要的會議上,來表達自己的意見。看看是否會引發衝突。

當我們不斷的驗證假設是不成立的或者只在某種特定情況下成立時,那麼假設就會自然崩塌。

3)用“體驗法”去改變自我實現的預言

自我實現的預言,是Robert K. Merton提出由圖式引發的自我實現預言,即使自己的預期成真的預言。

什麼意思呢?

簡單說,就是一個人常說的那些話,很可能會成為他自己生命的預言,變為現實。

中國進入攀巖模式,你卻依然窮、胖、醜?:3招教你學會“改變”

比如,有一個高中學霸常考年級第一,上清華北大都綽綽有餘。可他卻常說,“北大不好考啊,我能考上南開大學就很好了”。結果,他高考發揮失常,果真上了南開大學。

你定了減肥到55公斤的目標,如果你不自覺的口頭禪是“無所謂”。結果,你很可能真的就減肥失敗了。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人類都有本質的自戀需求,一旦說了一句話,就會把事情朝這句話預言的方向去推動,以此來證明,你是對的。

英國撒切爾夫人也說過類似的話:

注意你的思想,因為它將變成言辭;

注意你的言辭,因為它將變成行動;

注意你的行動,因為它將變成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將變成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將決定你的命運。

那怎麼才能改變自我實現的預言呢?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自我實現的預言其實大部分是對體驗的提煉和總結,所以不管是覺知你的預言,還是要改變你的預言,都需要從體驗入手。

簡單來說,就是回憶你曾經獲得過的美好體驗和狀態,通過這種方式改變消極的自我實現預言,比如:

中國進入攀巖模式,你卻依然窮、胖、醜?:3招教你學會“改變”

或許有人會說:我過去也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和體驗怎麼辦呢?

沒關係,你可以去接近那些有類似體驗的人,因為他們的體驗很容易感染到你,這就是擴大自己體驗的一個重要方法。

4)利用小步子原理,邁開行動第一步

如果想要改變的目標還是隻寫在紙上,而沒有行動,該怎麼辦呢?

心理學上還有一種特別的方法,就是小步子原理,它可以繞開大象的防禦,讓大象相信改變是可能的。

小步子原理是心理學家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提出的,意思是說在改變的路上不需要一下子達到總目標,而是每次走一小步,獲得一個小小的成功,通過不斷積累成功經驗,從而為下一步行動提供心理動力。

中國進入攀巖模式,你卻依然窮、胖、醜?:3招教你學會“改變”

我們的目標一定要足夠小,小到可以持續讓自己行動起來。

怎麼判斷目標是不是足夠小呢?

很簡單,你只要看每一次是否能夠輕鬆完成,甚至超額完成?你會發現,動起來之後會產生慣性。

比如說,你設定每天只閱讀一頁書,可是一不小心就會看上好幾頁。

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在《掌控習慣》一書中也提出過一個方法,叫兩分鐘規則(The 2-Minute rule),意思是說要養成一個好習慣,只需要兩分鐘。

比如,你想要跑步,你就去跑步機上跑兩分鐘,時間到了就停下。你不需要一開始就把自己累到不行,說兩分鐘就兩分鐘。逐漸適應了兩分鐘以後,就會慢慢的調整為5分鐘或1小時。

改變也是一樣,當你適應了2分鐘,會開始想挑戰做更多,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這就是狄德羅配套效應:

越是擁有越是不滿足。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會想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這在心理學叫“狄德羅配套效應”。

小步子原理本質上縮小了我們改變的幅度,讓每一次改變的難度都變得很小,從而繞開了大象的防禦,讓改變得以順利進行。

05

為改變賦能:用成長型思維掌控改變

成長型思維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徳韋(Carol Dweck)在《終身成長》(MindSet)一書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和一種心智模式。

擁有這種積極思維模式的人,總是歡迎挑戰,喜歡“更進一步”。

以下是成長型思維的幾個應用模型,利用好這些原理,讓它們為你的改變賦能。

1)長期主義

長期主義者善於看到未來,他們更明白積累所帶來的複利,因此,他們總是在一個領域不斷成長,不斷改變,最終會達到一般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曾說:“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來三年,和你同臺競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來七年,那麼可以和你競爭的人就很少了。因為很少有公司願意做那麼長遠的打算。”

現在大多數的投資人,都想著快進快出,快速得益。創業者沒辦法,也形成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從而喪失了成為大公司的機會。

中國進入攀巖模式,你卻依然窮、胖、醜?:3招教你學會“改變”

蛻變,要在選擇的新道路上堅定長期的走下去,收穫複利。

羅振宇在2019跨年演講上說:

長期主義不僅要堅持你想做的事,而且不能中斷你在做的事,還要持續的不被誘惑,一旦中斷,前功盡棄。只有長期主義者,才能成為時間的朋友。

2)心理學上的"荷花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荷花效應,它告訴我們不要放棄,要“更進一步”:

一個池塘裡的荷花,第一天開一朵,第二天開兩朵,第三天開四多…到第30天正好開滿整個池塘,那麼開滿半個池塘是第幾天呢?很多人認為是第15天,其實不是,是最接近尾聲的第29天。從開滿半個池塘,到開滿整個池塘,只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就是"荷花效應"。

火到國外的李子柒在已經做美拍很久的時候,觀看點讚的人還是寥寥無幾,她自己也覺得選錯了路,打算拍完《櫻桃酒》就不再拍了。令她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個“最後一部作品”居然在半天之內就點贊過萬,她火了。此後,一路開掛,開啟了逆天的人生。

中國進入攀巖模式,你卻依然窮、胖、醜?:3招教你學會“改變”

就是準備放棄的時候她向前走的這麼一小步,成就了她。

這就是堅持的力量,不要放棄,你離“蛻變”成功或許只有一步之遙。

3)巴拉巴西成功第五定律

巴拉巴西成功第五定律說:堅持不懈地做下去,成功就可能在任何時候出現。

中國進入攀巖模式,你卻依然窮、胖、醜?:3招教你學會“改變”

很多人說,我年紀大了,已經定型了,改變是基本不可能的。其實不是這樣,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成功可能在任何時候出現。

耶魯大學教授約翰·芬恩(John Fenn)到六十多歲了還沒做出重大發現。耶魯大學也希望他趕緊退休,於是把他的實驗室和辦公室都收回了。

但是芬恩不服老,換個地方繼續幹,終於在67歲這年取得突破,提出對生物分子的質譜分析法,然後一路高歌猛進一舉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所以成功不怕晚,任何時候只要你想“蛻變”,都能成功。

06

總結

在攀巖時代,我們要躬身入局、直面挑戰,那麼向上生長、“蛻變”就成了更好適應新時代挑戰的必修課。今天,我們從3個層面談了實現“改變”的方法:

首先:讓改變輕鬆達成:學會目標管理,制定可行的每日任務

第二:掃清改變的障礙:掌控背後邏輯,用好心理學工具

第三:為改變賦能:用成長型思維掌控改變

希望你學會這項技能,在時代的浪潮下不斷成長,成為一個更優秀的自己。

中國進入攀巖模式,你卻依然窮、胖、醜?:3招教你學會“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