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枫桥夜泊》与苏州寒山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红歌星毛宁演唱的一首歌曲

《涛声依旧》,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这首歌曲也是那时的年轻人常去歌厅打卡的必点曲目,歌里面唱到,“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哏,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歌声婉转缠绵,让人进入到愁思的情感。其实,这首歌曲的灵感来自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


唐诗《枫桥夜泊》与苏州寒山寺

张继、湖北襄阳人,他是约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的进士,与刘长卿是同时代人。唐代时,考上进士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还有一个侯录的程序,唐代叫铨选。它是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除皇帝直接任命的最高级官职外,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而张继当时是属于侯录者。

​侯录期间,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12月爆发了安史之乱,不少的士大夫和百姓逃难到江南一带避乱。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西外七里远的枫桥。枫桥当时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面对江南水乡深邃、萧瑟景色,夜宿舟中的游子,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传世名篇。


唐诗《枫桥夜泊》与苏州寒山寺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的大意:夜晚月亮已经落下,乌鸦哀啼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姑苏(苏州的别称)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唐诗《枫桥夜泊》与苏州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今天的苏州阊门外枫桥镇(古时在苏州府城西十里),曾经被誉为中国的十大名寺之一。始建于1400年前的南朝,寺内古迹甚多。

寺里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两位僧人的石刻;文徵明、唐寅(字伯虎)所书《枫桥夜泊》碑文遗迹。

在寒山寺,寺内的那口钟,最为引人注目。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约两吨。 每年除夕的夜里,都要把这口钟敲108下。半夜敲钟起源于唐代,据《寒山寺志》载:“ 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时辰无差地传出这口巨钟的嗡……嗡……”之声。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唐诗《枫桥夜泊》与苏州寒山寺

自上世纪70年代末除夕夜,寒山寺举办一年一度听钟声活动以来,已有了40多届,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人,来聆听送旧年、迎新年的钟声,以祈福和清除心中的烦恼。

为增加游人的体验,人们也可以出一点小小的资费,体验一回撞钟的感觉,回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唐代。

张继写《枫桥夜泊》这首诗,当时只是应景生情,以江枫,渔火、乌啼和寒山寺的钟声为物象,表达一种深邃、旷达和清远的意境,但诗人没有想到的是:这首诗问世后,对寒山寺的名气影响却如此深远。

唐诗《枫桥夜泊》与苏州寒山寺

《枫桥夜泊》通过秋夜生动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旅行在外的愁思。这首诗,因明白晓畅,句句有景,比兴幽深,事理相切,易于成诵,而入选“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唐诗三百首》。

《枫桥夜泊》问世后,诗使寒山寺出名,寒山寺也助诗相传,自此,寒山寺和诗相随名满天下。

在中国,寒山寺和张继的诗是妇孺皆知。因为这首诗,寒山寺成为今人旅游观光的火热之地现在国内各家旅行社江南7日游线路,寒山寺是必去的景点。

在海外的日本也是家喻户晓,这首诗还被选入他们的小学课本。他们来苏州旅游,也要来寒山寺,在寺内游览一番和听一回那低沉悠扬,余音不绝的钟声。


(本文为原创,图片来自互联网。参考《唐诗赏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