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博带你看世界”知识小课堂第八期


地史资料显示距今约七千万年前左右大同处在中生代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晚期,那时已经是植被茂盛、水源丰足、湖滨纵横。在大同东部与河北省北部交界处,有一个内陆湖,学者们称之为灰泉堡湖,湖边到处生长着针叶树、银杏树、苏铁类植物以及孢子蕨类植物等,这些植物为植食性恐龙的生息繁衍提供了理想场所,成为大同恐龙的乐园。这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恐龙,有体型修长的蜥脚类恐龙、拥有惊人防御力的甲龙以及凶猛的跃龙等。大同市博物馆通过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在恐龙厅内模拟再现了当时恐龙生活的部分场景,展出了甲龙、鸭嘴龙、跃龙等。

“同博带你看世界”知识小课堂第八期

跃龙,又称异特龙或异龙,它和霸王龙一样是一种肉食性恐龙,成年个体平均体长8.5米左右,尾部又长又重,用来平衡身体。可以看到它有数十颗竖立弯曲的牙齿,主要吃一些植食性恐龙和小型肉食性恐龙。

“同博带你看世界”知识小课堂第八期

甲龙,是恐龙家族中出现较晚的种群,在白垩纪晚期登上历史舞台,平均体长为5米,最长可以达到6.5米,体重2吨左右。它的皮肤比较特别,身上有坚硬的角质骨板,而且四肢短粗,行走缓慢,所以许多专家学者都形象地称它为坦克龙。在它生存的时期同时还有许多肉食性恐龙,所以它的骨质、钉状的骨板与锤状的尾巴(又称尾锤)能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

“同博带你看世界”知识小课堂第八期

因为大同地区出土的这些甲龙化石呈现的非常完整,而且在全国来说非常少见,所以它们是构成我国甲龙化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造就了甲龙在大同地区恐龙中的代表性地位。

“同博带你看世界”知识小课堂第八期

大同恐龙从2009年开始进行野外采掘,到修复、装架、布展,再到博物馆新馆筹建、装修、陈展、开放,历时六年之久。大同恐龙采掘由大同市博物馆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合作组成了“中国大同天镇恐龙科考队”,并邀请了日本福井县恐龙博物馆和浙江自然博物馆参与初期野外采掘和研究工作。2009年第一年度为期三个月的野外采掘工作,作业时间每天十多个小时,往返山路二十多公里,每逢雨天山路泥泞,困难之大更是可想而知。每天采集到的所有化石,经过石膏打包或装盒编号处理,全部由农民工从山上背拉肩扛到山下,再由马车拉回目的地。博物馆工作人员参加了野外采掘和室内修复工作,为恐龙事业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经过2009、2010、2011三个年度野外工作采掘到各类恐龙化石数千件,从2009年末开始近5年的化石修复、补配、装架工作,复原了数条恐龙。

“同博带你看世界”知识小课堂第八期

远古恐龙专题展厅展示的6架相对完整的甲龙化石便是由本馆工作人员复原完成的。大同是山西唯一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也是我国较早发现恐龙化石并开展恐龙调查的城市。2009年恐龙采掘在国内外恐龙界有较大反响。

大同除了天镇县出土了许多甲龙化石之外,在新荣区和左云县也出土了不少其他种类的恐龙化石,比如跃龙的脊椎骨化石、蜥脚类恐龙的股骨化石等,同时还发现了植物化石,以鱗木为主。

鳞木(已灭绝),通高38米左右,与许多热带植物构成了当时的热带雨林,这也是远古时期植食性恐龙的口粮之一。这些植物为当时恐龙的繁衍提供了食物,也是现在大同煤矿形成的物质基础。


总策划:赵凯丽

文字、视频制作:王寒

后期制作:李志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