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宋仁宗也不例外

宋仁宗是個符合傳統價值觀的模範帝王:儉德、仁厚、納諫,如果讓士大夫們選一選“你心目中的好皇帝”,其得票率可以穩進前三甲,毫無懸念。然而事業雖然成功,家庭生活卻很不幸。

他十三歲繼承皇位,一直到二十四歲,都聽命於把持朝政的劉太后。劉太后以生母自居,實為養母。而當真正的生母,在深宮默默去世之時,可憐的年輕皇帝還被矇在鼓裡。(事見本號歷史文章“ ”)

生母面前不能盡孝,婚姻大事也不能作主。劉太后行事強硬,不顧仁宗意願,立郭氏為中宮皇后。長輩指定的對象,年輕人出於逆反心理,本就不順眼,何況仁宗之心另有所屬。劉太后去世,夫妻倆矛盾日深,郭皇后又是個不饒人的性子,終於被廢。(事見本號歷史文章“ ”)

仁宗當初喜歡的是張美人。她與郭皇后同時入宮,贏得皇帝青睞,卻得不到太后認可。如今太后不在了,郭後被廢了,應該得以扶正了吧?

張美人已經去世多年。

君王的權力再大,也只能空嘆陰陽兩隔。仁宗追憶初戀,將她追封為皇后,聊以告慰在天之靈。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宋仁宗也不例外

雖然此恨綿綿無絕期,生活還要繼續,後宮不可無主,需要挑選一位新皇后。

宦官侍奉左右,最瞭解皇帝的審美傾向,領來一個普通富戶女陳氏,仁宗怦然心動。

北宋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對於天子家事,大臣們覺得也應該共一共。參知政事宋綬反對這門婚事,說:“陛下選後,宗旨是訪於道德人家,選取適配良女。陳氏來自卑賤的小門戶,有失體面。”

宰相呂夷簡,以及正副樞密使等重臣也都紛紛抵制,彷彿皇帝就要鑄成大錯。

仁宗從來就不自私,為了顧全大局,總能屈己從人。上一篇文章提到,他甚至夜半不忍心吃宵夜,如今大臣們眾口一辭,可見茲事體大,怎忍心違拗?

咳,要做好皇帝便不能任性,聽你們的吧——究竟該選誰?

開國大將曹彬的孫女,大家閨秀,陛下值得擁有。

就她了。

曹皇后不愧為名門之後,受過良好的教育,慈和節儉,擅長書法。更可貴的是,身為望族貴女,親近稼穡,在皇宮裡親自種田、養蠶。勸農桑,本是官府的重要職責,連皇后都在躬體力行,誰敢懈怠?

堪稱母儀天下的完美人選。

只有一個問題,仁宗跟她不來電。

曹皇后長相如何,史無記載,根據仁宗對她的冷淡態度推測,估計不會是國色天香。此外,她來自重規矩的高門大族,從小被培養得一本正經,進了宮,又處處以賢后的標準約束自己,顯得古板無趣,也讓仁宗敬而遠之。

有件事很能說明問題。曹皇后身邊的一個侍女,與皇宮衛士有染,事情不慎敗露。宮中女子都為皇帝禁臠,與人私通便是死罪。

侍女不想死,可是看看一副貞烈表情的曹皇后,又不敢開口,轉而哀求另一個妃子,在仁宗面前為自己說情。

仁宗心軟,一口答應免了侍女的死罪。

可是曹皇后不答應。放過此人,自己作為後宮之主的權柄何在?偷情不殺,綱常何在?她穿戴皇后的全套禮服鳳冠,去向仁宗進諫,請求將侍女明正典刑,肅清宮闈。

她學的是唐朝長孫皇后。

魏徵忠言犯上,唐太宗回宮時餘怒未消,嚷嚷總有一天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聞言,回房換上正式的朝服,認認真真地向太宗祝賀:魏徵敢言,說明陛下開明。太宗立即醒悟,龍顏大悅。

仁宗沒有龍顏大悅,皺皺眉讓妻子坐下。一個侍女,何必計較,杖責一頓算啦。

曹皇后拒絕落座,站著堅持自己的立場。你來我往爭執良久,仁宗拗不過,吩咐按皇后意思辦。

這種事情,曹皇后雖贏實輸。直臣進諫事關國政,長孫皇后巧為化解,正合唐太宗想當明君的心思,結果自然皆大歡喜。侍女偷情,不過是宮闈秘事,搞成君臣奏對的局面,弄得盡人皆知,丈夫煩不煩?皇帝也是人,誰願意整天對著不近人情的教科書式說教?

皇后不解風情,其他女子便有了機會。張貴妃聰明乖巧,每每讓仁宗開懷大笑,深受寵愛。曹、張二人,一個佔名分,一個得君心。

士大夫們推崇傳統美德代表曹皇后,鄙夷一心取悅皇帝的張貴妃,因此,《宋史》說她“巧慧心機多,善逢迎”,《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說她“性聰明便巧,挾智數,能探測人主意”。

當事人仁宗的體會截然相反,聰明難道是罪過?他對近臣說了兩件事,從中可以看出張貴妃的一片真心。

有一晚宮中衛士作亂,仁宗和皇后被困在寢宮中。張貴妃聞訊,明明可以置身事外,卻挺身犯險,跑去共患難。

仁宗敬天恤民,遇上旱澇災害,總會在宮裡向上蒼虔誠禱告,有時甚至整夜站於風露中。張貴妃心疼,刺破手臂,以血書寫祝詞,幫助仁宗表達心願。

二人感情甚篤,仁宗對於愛妃基本上有求必應,還照顧她的孃家人。

張貴妃的私心比曹皇后重多了,枕頭風一個勁地吹,推薦叔父張堯佐。仁宗不顧朝臣非議,將此人連連提拔。但畢竟不是糊塗皇帝,事情也有個度。

有一天早上,張貴妃送仁宗上朝,再三叮囑:“官家,今日別忘了任命叔父為宣徽使。”仁宗連聲答應。

那時候政治清明,皇帝也不能搞一言堂。朝堂上,諫官們紛紛反對張堯佐的任命,“知諫院”包拯,也就是包公包青天,態度尤為激烈,衝著仁宗長篇大論,唾沫濺到對方臉上。

仁宗認輸,撤回命令。回宮後,一邊以袖子擦臉,一邊不耐煩地對張貴妃道:“你只知道要宣徽使、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諫官,害我唾一臉!”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宋仁宗也不例外

還有一次,想要任命張堯佐為節度使。宋朝重文抑武,奉行“強幹弱枝,守內虛外”的政策,外地官員俗稱“粗官”。因此大臣們反對的時候,仁宗便說:“節度使只是區區粗官,何必爭執?”

著名諫官唐介抗聲答道:“太祖、太宗都曾做過節度使,恐非‘粗官’!”

仁宗悚然,命令再次取消。

不過,張家靠著貴妃,榮華富貴沒少得。倒是張貴妃自己紅顏薄命,三十一歲就因病去世,雖然一直眼巴巴盯著皇后位,至死未能如願。

仁宗心痛愛人,追封為“溫成皇后”。

他的感情生活不如意,身後事也很淒涼。

仁宗有三個親生兒子,都不幸夭折。國家不可無儲君,為了以防萬一,他與曹皇后新婚不久,便挑了一個宗室之子,交給曹皇后在宮中撫養,後來登基為宋英宗。

那一年,仁宗才二十六歲。後世史家王夫之評論道:仁宗還年輕,再生個皇子,並非絕望之事,卻已經以社稷為重,早早預作準備。正所謂能為人之所不能,足為萬世法!

仁宗的女兒福康公主,與“貌陋性樸”(司馬光語)的駙馬李瑋感情不諧,中意內侍梁懷吉,以致夜叩宮門,鬧得沸沸揚揚。厚道的仁宗同意夫妻倆離婚,並歸咎於自己女兒,沒有責怪女婿。後來病重時,擔心女兒無依無靠,又讓李瑋復為駙馬,指望他們破鏡重圓。

英宗的兒子神宗做了皇帝,對福康公主這個名義上的姑母很疼惜。福康公主去世,神宗親臨哭吊,發現公主的衣服被子上有蝨子,並且生前未得到妥善照顧,以致於自己取炭生火,被灼傷面部。

神宗大哭道:“李瑋負仁宗恩,對公主無禮。”於是將他貶官安置到外地。

也是在神宗年間,某天京城街上出現一支嫁娶隊伍,道是已故仁宗皇帝的小女兒出嫁。父老們追念仁宗的恩德,都跟著車駕嘆息流涕。

千年一遇的好皇帝,遺愛自在人心。


參考書籍:

《宋史》

楊仲良《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

司馬光《涑水記聞》

朱弁《曲洧舊聞》

張耒《明道雜誌》

王安石《熙寧奏對日錄》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


相關文章:


每天讓你微笑,每天讓你思考。每天都有故事,每天都有進步。

談吐有料,才能交往有趣,這個圈子有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