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過去瀘州老話:王保長吃講茶一清二白的來歷嗎?


你知道過去瀘州老話:王保長吃講茶一清二白的來歷嗎?

民國時期,在四川很多地方,百姓中發生糾葛,總是先找保長在茶館頭斷道理。斷道理時,凡是來看熱鬧的人,都是一人一碗茶,誰輸了理,就該誰出茶錢。很多保長也有袍哥身份,說通俗些就是吃講茶。

那麼什麼是吃講茶,什麼是保長呢?

吃講茶,亦作" 吃碗茶 "。舊時發生爭執的雙方到茶館裡請公眾評判是非。《海上花列傳》第三七回:“月底耐勿拿來末,我自家到耐鼎豐裡 來請耐去吃碗茶。” 四川作家沙汀 在《獸道》有:“隨後人們又紛紛贊成她們去吃講茶。”

你知道過去瀘州老話:王保長吃講茶一清二白的來歷嗎?

人世間總有不少麻煩事,如遺產繼承,鄰里糾紛,婚姻失和,權益侵佔,人格傷辱等等。貧窮百姓遇事往往投訴無門,也無錢打官司,更普遍的是畏官,不相信官府。若起訴訟,萬不得已打官司,那是一樁傷錢、傷神,兩敗俱傷的事。村民中鄰里間,遇事情願選擇上街到茶館泡壺茶。大家把事情講講開,不想今天有問題去法院評判,當然國人講究大事化小,這個調和者還是有的。

那麼保長呢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保甲制度體現,保甲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時代長期延續的一種社會統治手段,它的最本質特徵是以“戶”家庭)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而不同於西方的以個人為單位。

你知道過去瀘州老話:王保長吃講茶一清二白的來歷嗎?

儒家的政治學說是把國家關係和宗法關係融合為一,家族觀念被納入君統觀念之中。因之,便有了漢代的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裡”;唐的四家為“鄰”,五鄰為“保”,百戶為“裡”,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提出了十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

雖然當時民國時期西化之風,依然很多地方被保留,就有了保長,今天講的這個就是保長吃講茶的故事。

話說民國有一天,瀘縣某地張某與李某打起架來,結果張某打傷了李某的腳,李某打傷了張某的手。兩人互不相讓,扭起去找當地王保長吃講茶評理。

你知道過去瀘州老話:王保長吃講茶一清二白的來歷嗎?

看熱鬧的人擠滿了一茶館,有的坐,有的站。不論站坐,不論泡沒泡茶都是一人一碗茶照算。王保長坐在上席,他聽完張某與李某各人談完了,就端起茶紮實喝了一口,又摸摸下巴的山羊鬍子,這才慢慢地斷道理了。

他扳著指頭從說到:“一個人要一是一,二是二嘛,不學不三不四之輩;要分五陰六陽,不要七嘴八舌嘛九(久)而九(久)之,水清自然十(石)現。”說到這裡,他指著張某說:“你打傷了李某的腳傷人輸理,你把茶線拿出來。”回頭又對李某說:“你打傷了張某的手,傷人輸理,你把茶錢拿出來。”

你知道過去瀘州老話:王保長吃講茶一清二白的來歷嗎?

張某和李某一五一十的把茶錢放在桌子上。有人不知底細說:“今天安逸,茶館要得雙份錢。”王保長聽了,鼓了那人一眼說:“不要開黃腔,本保長辦事,向來是一清二白。”回頭喊了一聲:“么師收茶錢。”

你知道過去瀘州老話:王保長吃講茶一清二白的來歷嗎?

么師走攏來,王保長拿了一份給他,隨手把另一份茶錢揣在自己的腰包頭,對張某李某說:“現在已是一清二楚了,各自回去,不得再惹事。”說完,撐起身來,大搖大擺地走了。眾人幌然大悟,“一清”是茶錢拿清,“二白”嘛,就是王保長“白”拿一份茶錢。

現在看來就是吃敲打,那個時代的人也是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