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後和90後的教育理念,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更近了


《愛、金錢和孩子》是美國作家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的一本經濟學著作,它並不是教我們什麼樣的育兒方法更有效,而是兩位經濟學家經過長年的研究之後,給我們剖析了生活當中為什麼現在直升機的父母越來越多,幫助父母更好地教育孩子。


70年後和90後的教育理念,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更近了


什麼是直升機父母呢?就是爸爸媽媽像一架直升機一樣,永遠懸停在孩子的頭頂,無論孩子做什麼,父母都關注著。


本書總結了常見的三種教育方式:專斷型、放任型、權威型。分析了兩種社會現象,一是低不平等和低教育回報率的國家,父母往往更寬容;二是高不平等和高教育回報率的國家,父母往往更專斷,並傾向於灌輸出人頭地的理念。


70年後和90後的教育理念,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更近了

就我們自己的教育方式而言,介於專斷型和放任型二者之間,對於孩子的教育,高中以前在原則性問題上我們很專斷,因為孩子的三觀還未真正的形成,這需要父母的引導;而孩子高中以後,我們給孩子充分的發言權,不再強制孩子接受我們的某種觀點,讓孩子按他自己的價值觀來行事,我們作為家長,在旁邊觀察著,在有偏離的時候撥正一下。


對於勤奮來說,不平等程度高的國家,父母更重視孩子的勤奮;不平等程度低的國家,父母更重視孩子的獨立性和想象力。本書為我們分析了幾個國家的育兒價值觀:荷蘭:有研究表明荷蘭的兒童列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瑞典:主張讓孩子成為孩子,關注孩子的福利,是世界上最寬容的父母之一;德國和瑞士:是某種程度上的寬鬆,德國父母不敦促孩子讀書和寫字,瑞士教育理念相對寬鬆,沒有過度的育兒概念;英國:不斷增長的過度育兒;日本:比較重視孩子的獨立性;中國:家長認為,我們知道什麼對孩子好,有90%的中國受訪者肯定勤奮的價值,中國的教育偏向專斷型。


70年後和90後的教育理念,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更近了

回顧一下我們的教育,我們教育孩子的理念跟上一輩教育我們的方式已以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為生計而奔波,我們這代人兄弟姐妹多,父母沒有更多的時間來管理我們的日常,最多是在大方向上把關,都是孩子帶孩子,大的帶小的,記得小時候,我二哥經常帶著我去上學,我就跟他坐一張桌子,在一個教室裡一起學習,當時的年代,老師和同學都覺得這很正常。那時候我們的童年很快樂,雖然物質條件不好,但笑是爽朗的,幸福感比我們下一代強。


70年後和90後的教育理念,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更近了

正如女兒跟我說的,她們這一代,從背起書包的那天開始就有壓力,父母總灌輸學習成績要好,才能上重點中學、大學,他們參加各種培訓班,週末像打仗一樣來回奔波。上了大學,有繼續讀研和考博的壓力,讀完書有就業的壓力。他們沒法體驗我們小學不用寫作業,放學可以玩到廣播響了才回家,無法體驗我們打沙包、跳繩、彈玻璃球等一系列遊戲的快樂,正如我們無法理解他們現在整天在手機上打遊戲的樂趣一樣。


70年後和90後的教育理念,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更近了

我們下一代,接受信息和新知識的渠道遠遠比我們寬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我們強,我們教育他們的方式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教案,不像現在到處都可以看到分享的育兒經驗可以借鑑。父母教育我們的時候如書裡所說:“更多時候,父母做出某個決策僅僅是覺得它們看上去似乎是正確的,並沒有深入思考為何如此”;到了我們教育孩子有了更多的思考,更多的理性。


70年後和90後的教育理念,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更近了

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比我們與父輩的關係更親密了,我們小時候怕自己的父母,而我們與孩子更像是朋友,可以平等的交流,孩子可以放心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是說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如我們,而是時代不同,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不同,教育的點和收穫也有所不同。


70年後和90後的教育理念,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更近了

眾觀現代教育的發展,未來的教育方式趨勢,縮小家庭規模以提高孩子的教育投資,專斷型教養方式的消退,權威型教育方式的興趣,對父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親情的傾注要求也越來越高,陪伴成長是重要的教育方法。

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