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虹桥枢纽之后再无“虹桥枢纽”?

张澜_ATM


我从几个方面来回答楼主的问题

1、在四纵四横建设期间,高铁枢纽向城市外围兼不同城市结合部方向选址是主流共识。即使距离市区中心很近的北京南站,也依然是这个思路。上海的地形结构,决定了新建大型高铁站设在西部。一是西部面向出省方向,从顺向乘车角度看,就是最佳的选择。难不成要走近东海再回头?更何况京沪高铁在上海铁路枢纽内与南下铁路对接,大量的绕城车辆,非得学早年的广梅汕铁路那样来个人字形进出,让旅客花更多时间、车费去上海黄浦江东岸一游?所以,上海高铁大站必定是西设。

2、碰巧的是,虹桥机场也在西部,客观上就增加了高铁空港合二为一的可能性。其它地方则未必有这么巧的运气。比如深圳北站,其周围崇山峻岭,其机场西海东山且远离市中心,不大可能设大型高铁枢纽站点。比如广州北站,偏偏不巧和机场隔着四不像的距离,强行拆除转移到白云机场,可不是单拆车站这么简单,而是整条京广高铁和京广普通都跟着移位,只能选择去新建城际铁路。再说北京,大兴机场距离市中心足足30多公里距离,虹桥机场距离市中心只有16公里内直线距离,那么在大兴机场附近兴建多干线交汇的大型高铁站,概率就低很多了,正常操作就是普通中间站。

3、虹桥枢纽有大量的始发终到列车,固然有其车站规划设计、功能定位的原因,但客观条件,也是因为上海这座巨无霸城市兼末端城市(即:无论”虹桥高铁站“是不是设在机场,只要它是地级市大站就会如此)。至于说老车站和新车站,到底按怎样比例分配动车组始发数量,那就是另外的话题,还会涉及到普速列车的去留问题,还要涉及到老站改造规模天花板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不在这过地多讨论。

4、”空铁联运“四个字,实际包含四种情况:国际航空+各地国铁、国际航空+短途城铁、国内航空+短途城铁、国内航空+长途国铁。

显然,以上四种形式,第一种综合价值最高,因为它几乎无可替代(珠三角支线机场增加国际航线玩下?);第二种价值次之,因为公路运输会分流城际铁路;第三种价值以前较高,但随着支线高铁密度越来越大,价值降低,主要集在边疆、边陲等地省份;第四种价值几乎为零,但在春运一票难求等特殊情况,也可能是百里挑一的事件。

上海虹桥枢纽很好解决第一、二种旅客需求,符合其国际大都市、国内四大一线城市的需求特点。

空铁联运对于人类现阶段还是有一定需求的。首先,机场因其本身特性,注定无法在市中心建造;其次,大城市周边城市并不都具备建设大型高铁枢纽或国际空港的条件。三是铁路对于公路来说,快速、安全和运力是巨大优势,对于二三四线城市更是一种较稀缺资源。以揭阳机场为例,从梅州至揭阳机场,高速公路自驾和高速铁路换乘,体验感完全就是不同档次。

5,就像其它回答提到的,无论机场还是高铁,商务、高大是其枢纽建设的内在意图,打造的就是高铁高端新城,与其说是打造交通枢纽,倒不如说是打造一个城市新天地,这就导致人为政策推动。其它城市根本不具备这样的体量需求,要用最密集的交通网络编制新城,即使广深高铁新城也不是这个重量级。

三、上海虹桥枢纽模式能否效仿?

上海虹桥枢纽,仅从空铁联运的角度来说,前面提到,已有其它案例。不过,强行将高铁始发终到大枢纽与机场整合,是不合适的,实际上也很难做到。因为要达到虹桥枢纽那种效果,所需要的各种因素实在太多了,即使北广深尚不具备。此外,因高铁竞争,民航机场会往集中优化方向发展,打造高铁本不简单,打造民航难,打造空铁联运慎重,毕竟国内线路,高铁必定不断地分流民航。

分割线~~~~

对原回答做点说明。

1、为什么上海虹桥枢纽几乎不可能被复制(成相应规模)?

知道虹桥站是什么规模吗?16站台30股道!能够与之匹敌的差不多就广州南站之类的,排前十名妥妥的没有任何问题。

知道深圳北站是什么规模?11站台20股道!完全就是第二梯队,站场规模排名20之后。

知道深圳北站和上海虹桥站是什么关系吗?都是四纵四横第一批投用的大型高铁总站。

明白了吗?深圳高铁总站的规模,从一开始就无法与上海虹桥规模相提并论,两梯度。

我们再看西丽高铁站的设计规模,同样是11台20股道的规模,依然没有更上一层梯度。

根本不存在因为深圳是多么牛逼的城市,车站规模就必定要向上海虹桥看齐,更不要说综合作用因素更为复杂的空铁联运了。你是打算主动把总站迁移到机场去,还是把机场迁市区?

上海虹桥距离市中心约15公里,深圳机场到南山核心区及其前海湾新区同样足足有15公里,这种情况下,等于高铁站远设。15公里,深圳机场已经到隔壁东莞的长安镇。更何况,深圳机场那点地,能引入几条干线?就算把穗深城轨改造,撑死也就两条吧?难道我福田和罗湖的地位和客流量还能被宝安区虐?据数据显示,穗深城轨开通后,客流量连莞惠城轨都比不上,还谈和上海虹桥比,这不笑话?




苗苗财经资讯


虹桥枢纽成为一个奇迹,需要考察05-18这十多年间规划的变迁。技术要素大家多已答过,但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规划是一个被动到主动的动态过程。05年火车站和机场放在一起最初相当程度上是铁路选线妥协的结果,但结合这一契机也重新调整了虹桥机场扩建的计划。在这之前,虹桥机场甚至有拆除外迁的想法,参考龙华机场。最后很幸运,枢纽效果很好。10年后围绕枢纽逐步提出虹桥商务区概念,甚至在静安闸北合并后一度“虹桥新区”的传言甚嚣尘上,直到2035规划落实虹桥商务区的愿景和定位

多方协商和整体布局的规划方式。整个过程中,虹桥站选址调整是trigger,机场规划重新调整是突破口,公铁空轨交重新选线整合是亮点。前期沟通,多是上海市牵头,组织多个互不相关的平级单位相互协调,各方都有足够理智、耐心和诚意来做事情。这个过程即便在今天都是罕见的。虹桥的成功,首先是上海的成功,成功巩固了上海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铁路、航空、地方行政都有牺牲,但整体上仍然是个优解

在考察虹桥定位的时候,有几点需要注意:

双机场策略是很早就定下来的。即便虹桥被拆,在西部也会有另外一个机场承担相应的职责,而这个机场即便也国内航线为主,也从来不会被定义成单纯服务上海市的机场。其需要承担长三角江浙甚至安徽地区的转运工作。虹桥4000万的设计客流也是以此为基础规划的,因此空铁联运对枢纽十分重要。即便当年高铁站选址在七宝,也是要考虑这个问题的。无非是从现在的走10分钟路变成坐一站地铁到机场。当然这个问题主要是上海市考虑,并不要国铁方面多费心

国铁方面,既有线上,上海站和上海南都存在问题。上海站根本无法扩建。事实上期望上海站外迁(比如到桃浦上海西站),打通闸北彻底盘活新客站不夜城地块,在上海一直是个很有市场的话题。此处亦可参考大场机场的搬迁问题。在上海站不扩建的前提下,国铁不可能单纯为了京沪高铁而牺牲其他数百条普速、城际车次的运营。至于上海南站,在当时刚建成不久,而且和虹桥在距离上并没有显著优势

京沪线上虹桥和上海站不能同时兼顾确实是没办法,否则虹桥就只能改到南翔而非七宝建站。但南翔本身已经有一个巨无霸编组站了。在上海站不能扩建,也不能兼容虹桥站的前提下,以虹桥为正线终到站更为合理

京沪高铁的区间客流远高于两个终点的端到端客流,其中沪宁间的客流量最可观。需要注意的是,京沪高铁开工的同时,沪宁城际也在建设,并且以上海站为正线终点。长三角区域内真正需要进市中心的客流,多可选择这条线路上的车次。

至于京沪直达客流,一方面考虑到1300km的距离,国铁未必真的指望能据此掀翻航空公司;另一方面,高铁仍然有一个足够抵消虹桥几十分钟进城时间的大杀器,航班延误率

虹桥枢纽规划的时候,高铁尚在襁褓中,轮轨磁浮之争都没有完全结束。在虹桥站原本规划中是有一条沪杭磁浮作为验证线路存在的。这种线路是不可能进市区

上海的城市布局是多中心式的。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西部郊区,如宝山、嘉定、青浦、松江、奉贤、金山分布大量第二产业机构和相关人员居住配套,虹桥的位置无疑是比较舒适的。比起大兴甚至首都机场,虹桥真的算是市区了,通过两条轨交、若干条高架快速路,虹桥基本上是落在浦西一小时交通圈的中心上

个人浅见,虹桥值得借鉴的地方至少有几条:

大型城市市区内大型交通设施的盘活与再生

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的规划和具体承载措施

多个利益相关方下大型工程的联动沟通协调机制

上述三点对当前9个国家中心城市而言都极具参考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