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在混亂的局勢中獲取最大的利益?

“渾水摸魚是眾所周知的一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最初出現是在什麼時候呢?其實“渾水摸魚”一語,最初是由下海的漁民從他們豐富的捕魚經驗,和不斷的摸索中總結出來的。後來被廣泛流傳到生活中,接著又被兵家和軍事家用來作為表達某種軍事謀略計劃的術語。在軍事上指的是有意地給敵方製造混亂,或者等待敵方出現混亂了之後,我方趁機消滅敵人並取得勝利。在戰場上最常見使用方法就是冒充敵人,東漢時期著名帝王光武帝就曾經用過這一招。


如何在在混亂的局勢中獲取最大的利益?

劉秀


在劉秀未登基前,王朗在邯鄲稱王,面對實力雄厚的王朗劉秀選擇避其鋒芒,便帶著自己的幾位親信到達薊州。誰料一到達薊州,叛變的薊州守軍就透露了消息給王朗,劉秀無奈之下只能連忙出城。等到劉秀幾人到達饒陽的時候,皆已疲憊不堪,飢腸轆轆,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劉秀心生一計。一行人裝扮了一番,打著王朗的名義,大搖大擺走進了驛站。驛站老闆一看,連忙請進去好酒好菜招待,但是由於劉秀一行人實在太餓了,吃相難免不雅。驛站老闆一看起了疑心,決定要試探一下劉秀一行人,於是便故意將大鼓連敲了10下,接著大喊邯鄲王駕到。而一聽到邯鄲王駕到,眾人皆驚得迅速站了起來,其中也包括劉秀一行人。但是聰明的劉秀心想,如果邯鄲王真的來了,以現在幾人單薄的勢力只怕插翅難逃,與其自亂陣腳還不如見機行事。在知道邯鄲王沒來之後,劉秀一行人終於放心了,酒足飯飽之後離開了驛站。

如何在在混亂的局勢中獲取最大的利益?

劉秀


劉秀用到的這一計,就是典型的“渾水摸魚”,而這一計也成功使得劉秀一行人能在邯鄲王的勢力範圍內成功混吃混喝。而劉秀使用這一計的基礎,就是他自身鎮定自若的強大心理,面對驛站老闆的存心試探沒有自亂陣腳,而是選擇了臨危不懼,隨機應變。而作為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的劉秀一生勵精圖治,不僅在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國和改革官制,整飭官風吏治,精簡結構以及優待功臣。還在經濟、文化上都頗有一番造詣,劉秀所處的朝代被稱為“光武中興”時代。


如何在在混亂的局勢中獲取最大的利益?

漁民


《三十六計》提到“渾水摸魚”一計是這樣描寫的:“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嚮晦入宴息。”,其中“乘其陰亂”意為趁敵人發生混亂,“隨,以嚮晦入宴息”一語出自《周易》。整句的意思是打仗時要隨機應變,趁著敵人內部發生混亂,力量被削弱或者群龍無首的時候,抓準時機進攻從而達到亂中取勝的目的。


如何在在混亂的局勢中獲取最大的利益?

捕魚


就如同在水裡的魚一般,在清澈見底的水流裡想要抓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一旦把水弄渾濁魚就會辨別不清方向,這時候再去抓它就會簡單許多。在戰爭中也是一樣,如果敵方漏出破綻,那麼這時候我方就有可趁之機。但更多時候光光是等待敵方自己出現混亂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學會主動給敵方製造混亂,一旦敵人中招那麼我方便可以趁機行動。

如何在在混亂的局勢中獲取最大的利益?

劉秀劇照


“渾水摸魚”一計可以施展的前提便是“渾水”,只有“渾水”的情況出現了我方才有機會,關於“渾水”的情況有以下兩種。其一是水本來就是渾的,通俗來說就是敵人內部已經發生了混亂,此時就不需要我方為其製造混亂,我方要做的只是在旁觀察並伺機而動。二是水原本是清澈見底的,我方就要想方設法把清水攪成渾水,故意在敵方清澈的水裡插上一腳使敵方發生混亂,接下來要做的事和第一種情況相同。兩者相比較自然是後者的難度要大一些,但是從古往今來的案例中可以看出第二種情況的應用也更廣泛,這一計用得好便可以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

如何在在混亂的局勢中獲取最大的利益?

劉秀劇照


而“渾水摸魚”作為一個屢試不爽的良策,我方也難免會碰到被敵人用這一計的情況,那麼此時我們又該如何去應對呢?首先是要處事不驚,臨危不懼,無論面對多麼緊急的局面都要保持鎮定,時刻保持頭腦的清醒和正常思考問題。只要不自亂陣腳,看清楚事實的本質,敵方再怎麼搗亂,都對我們無可奈何。其次是一旦不小心中了敵人的計,要在最快的時間內恢復冷靜和仔細分析眼前的局勢,一味的慌亂和焦急只會讓自身的處境更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