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贼擒王的核心要点:处理事情要抓住关键,先解决主要矛盾

俗话说说的好,“打蛇打七寸”,然而也有人说“打蛇打三寸”的,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打蛇要打它致命的地方。讲到这个俗语可以结合《三十六计》中第十八计“擒贼擒王”一起理解,唐代杜甫就曾经写过这么一首诗:“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抄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这里面就提到了“擒贼擒王”,而这一计就曾出现在著名的“安史之乱”中。

擒贼擒王的核心要点:处理事情要抓住关键,先解决主要矛盾

张巡


公元757年,睢阳太守徐远派手下给张巡送来了一封信,信上说叛军尹子奇将要进攻睢阳,请张巡帮忙守住睢阳。而当时张巡手底下的人马加起来只有6000多人,反观尹子奇的兵马却足足有13万多,于是张巡决定带兵守城,挡住了尹子奇20多次猛烈的进攻,消灭了叛军2万多人。晚上敌军刚准备休息的时候,就听见战鼓声传来,尹子奇连忙准备战斗,可惜张巡却没半点动静。就这样连续折腾了几次,尹子奇的兵锐已经疲倦不已,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此时张巡率兵冲锋陷阵,杀了敌军6000人,并下令抓住尹子奇,但无奈根本没人认识尹子奇。张巡心生一计,叫手下的骑兵用桔梗当箭射向敌军,敌军一旦发现,就肯定会向尹子奇汇报。张巡果然成功找出了尹子奇并用真的箭射中了他的眼睛,尹子奇仓皇而逃,敌军一见首领都逃命了也都乱成一团,最后张巡又成功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擒贼擒王的核心要点:处理事情要抓住关键,先解决主要矛盾

安史之乱


在战场上,敌军首领在敌军里占的分量和作用,往往决定了“擒贼擒王”这一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好比张巡的6000兵锐对上尹子奇的13万士兵,在这种敌强我弱的局势下,“擒贼擒王”就起到了扭转局势的关键作用。在战场上如果只是单单消灭了敌军,而放过了敌军的首领,就等于是放虎归山。在敌军首领的再一次指挥下,敌军只会一次又一次的发动进攻,卷土重来,结果只会后患无穷。而同时也要注意“擒贼擒王”的方式方法,不能“硬擒”,“硬擒”往往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和冒险,历史上的“荆轲刺秦王”就是再好不过的一个例子。


擒贼擒王的核心要点:处理事情要抓住关键,先解决主要矛盾

张巡


《三十六计》中“擒贼擒王”的原文是这样的:“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意思就是在战争中先摧毁敌人的主力,俘获敌方的首领,便可以瓦解敌方的全部力量,就像到了陆地上的龙一样施展不了它的本事。在军事上“擒贼擒王”这一计指的是两军对战中,一旦擒住敌军的首领,其余的将士则会丢盔弃甲。在现在通常被用来比喻在解决事情上要抓住关键,先解决主要矛盾。


擒贼擒王的核心要点:处理事情要抓住关键,先解决主要矛盾

安史之乱


人群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和安排所形成的,而像国家,军队,集团,以及学校里的社团中,都会一位领头人。而一个组织的形成和往后的发展最重要最核心的也就是领头人,一旦领头人消失不见,整个组织就会变成一盘散沙, 变得不堪一击。所以想要快速消灭一个组织的最佳办法,就是先攻击领头人,一旦把领头人击倒,整个组织就树倒猢狲散。

擒贼擒王的核心要点:处理事情要抓住关键,先解决主要矛盾

安史之乱


而谈到“擒贼擒王”,就会联想到“斩首行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的军事理论家富勒就提出了“斩首”这一概念,他提出攻击敌方指挥系统为首要目标的“瘫痪攻击”,亦称“斩首攻击”。而“斩首”也很好理解,就是先打击敌方的头部,而不是先打击敌方的身躯,在军事上指用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导弹对敌方进行军事打击,通过精准打击,首先消灭对方的首脑和首脑机关,彻底摧毁对方的抵抗意志。


擒贼擒王的核心要点:处理事情要抓住关键,先解决主要矛盾

安史之乱


而想巧妙运用这一计,我认为要注意两个关键点:一是有王则先擒王。先抓住敌军的首领,随后就可以轻松的控制住敌人内部。第二就是无王则抓核心和要害。如果一时找不出敌方首领,则要学会抓住敌方的核心和要害,再对症下药。而讲到“擒王”的方法,《三十六计》中就有许多好计谋,比如之前提到的“调虎离山”,以及众所周知的“美人计”,都是“擒王”的好办法。当然,这一计的前提是你能先找到“王”,找不到王,就等于找不到敌方的要害,最后“擒王”不得,擒到的只是一个小兵,就得不偿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