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說話晚、含糊不清,這樣做可以讓你家寶寶語言功能突飛猛進!

你家的孩子多大開始說話?也許有家長會說我家寶寶五個月就開始咿咿呀呀的學習說話了;也有一歲多開始能簡單的認物指物的;但也有孩子到了三四歲說話還含糊不清,遇到想要的玩具,心裡著急的說不清楚名字的。對於說話較早的家長,心裡肯定得意洋洋,反之語言發育比較遲緩的孩子家長肯定非常著急。我是一個兩歲半孩子的媽媽,對於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我也是由剛開始的著急到現在信心滿滿,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孩子說話晚的原因吧!

根據調查,寶寶語言功能發展遲緩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自身的生理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先看看生理原因吧。

1、聽力障礙:因為聽不到周圍的聲音,寶寶不具備學習發音的生理條件,也就不可能理解特定聲音所代表的意義,因而無法用語言交流。

2、智力發育障礙:智力發育有障礙的寶寶語言發展也比同齡人差。

3、發音器官發育異常:在確認寶寶聽力完全正常之外,還需要進一步檢查寶寶的發音器官是否正常,以確定是否需要對其進行專門的發音與說話訓練。

除生理原因之外,寶寶說話晚還可能存在以下心理或教養環境方面的原因1、父母少言寡語,寶寶缺乏學習與模仿語言的環境。2、父母對寶寶說話的要求高,一旦寶寶出現錯誤,父母總是急於糾正他的發音,或催促寶寶趕緊改正,父母的這種行為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無形中抑制了寶寶的表達慾望。3、父母說話速度偏快、偏長、偏於複雜,以致寶寶模仿困難。4、父母喜歡包辦寶寶的一切,對寶寶照顧極為細緻,常常在寶寶發出需求信號之前就已經滿足了寶寶的需求,或者習慣替寶寶表達需要,因此,寶寶無需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他學說話的動機受到抑制。

"我的寶寶出生時各項檢測都很正常,所以排除掉生理缺陷,小寶說話遲緩的原因主要歸咎於環境因素了。我自己是一名中學老師,平時週一至週五都住校,只有週末才有時間陪孩子。孩子從八個月斷奶後就由她奶奶帶,奶奶來自農村不會講普通話,也不經常和孩子交流。孩子她爸每天早出晚歸,回來一身疲憊也懶得與孩子交流,這使得孩子快一歲還不會叫媽媽,只會偶爾喊爸爸。面對這樣的現實作為媽媽的我內心失落到極點,一想到自己身為老師卻教不了自己的孩子,心裡也充滿著愧疚,於是我心裡暗自下決心一定要把孩子教得能說會道,聰明又伶俐!

為了讓寶寶儘早學會說話,我請教了很多同為寶媽的同事,她們給我許多的寶貴意見,現在我就把她們整理總結出來,希望對您也有幫助:

1.模仿口型說話。小寶寶們有時很想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可是不知道怎樣張口,這時候讓小寶寶認真看媽媽的說話的口型可以幫助發音。很多小寶寶說話含糊不清,家長猜不出來寶貝們說什麼,最主要的外因就是寶寶學說話都是模糊的模仿聽到的內容,導致含糊不清。

2.玩趣味遊戲學說話。小寶寶們都喜歡打哇哇,用小手拍著嘴巴說哇哇。其實我們還可以說更多的音,比如我自己幫我小寶寶打哇哇,學會了拼音裡的韻母發音,小寶寶每次都樂呵呵的自己玩,不亦樂乎。

3.多聽故事,動畫有助於說話。小寶貝們都喜歡看動畫片,聽兒歌,多聽才能夠獲取更多的聲音,才會想要有說話的衝動,幫助小寶寶積累語言素材,對活潑開朗的性格培養也有好處。

4.統一的語言有助於快速學習說話。如果一個家裡語言不統一,爺爺是東北方言,奶奶是南方閩南語,爸爸是普通話,媽媽是英語,孩子肯定被教的暈頭轉向,說出來的話不知所云,所以在小寶寶語言習得的關鍵期要全家統一語言,讓孩子在一個相同的語言環境裡重複練習短句。

5.多交流,多陪伴這才是學習說話的關鍵。我見到現在許多的小寶寶他們由老人帶,老人帶孩子缺少交流,而且喜歡給孩子看手機,看電視,孩子走到哪裡手裡離不開手機,就連吃飯也邊吃邊看,這樣的孩子不但寡言少語,性格上還內向膽怯。所以作為孩子的爸媽,我們應該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陪伴孩子,而且是有效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敞開心扉,願意去說出心裡的話。

幫助寶寶學說話的方法有很多,關鍵是先要找出原因再對症下藥。每個小寶寶都是家人的希望寄託,每個寶寶都有著無限的潛力正等待著挖掘,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可以多多關注我,一起探討育兒心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