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長融媒:孫秸和她的戲曲課堂

千百年來,戲曲藝術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形式,許多元素滲透進我們的血液裡,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如何讓它得到更好的傳承,讓更多的青少年認識它、學習它。戲曲專業老師孫秸,滿懷著一腔熱忱,帶著她的戲曲課堂,走進了我市的近20所中小學校,成為推動“戲曲進校園”的實踐者之一。

子長融媒:孫秸和她的戲曲課堂

和延安新區第一小學戲曲社團的孩子們在一起

“戲曲進校園”並不是要求每個學生都會唱戲曲,而是著重培養孩子們的興趣,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國粹點亮年輕一代的心燈!相信假以時日,“生旦淨末醜”定能覓得更多知音,“戲曲進校園”也能帶給人們更多驚喜!

走進它,瞭解它

“練過戲曲的孩子看著就很有精氣神兒!”這幾乎是家長們的共識。

“學習戲曲不光讓孩子的氣質和形體得到了鍛鍊,也激發了孩子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學校也感受到了傳統文化對青少年帶來的影響。

對於“戲曲進校園”,家長們的態度從疑惑到接受,從拒絕到需要,讓已從事校園戲曲教學工作三年的孫秸感到很欣慰。“這是因為他們看到了戲曲給孩子們帶來的顯著變化。”孫秸說。

“蘭花指在古代是形容君子氣質如蘭,跟君子佩劍是一樣的,做蘭花指時,眼神也必須堅定有神,要隨手指移動而轉向。”

5月31日,在子長縣秀延小學的舞蹈教室裡,孫秸正在一邊指導學生練習戲曲的形體基本功,一邊講解其形體動作的深層含義。本就不大的舞蹈教室,被戲曲社團的孩子們擠得滿滿的,幾十名學生模仿著她的動作伸張五指,立食指,拇指搭住中指根部,食指有力,形如蘭花,眼睛望著手指的方向。

子長融媒:孫秸和她的戲曲課堂

為子長縣秀延小學的孩子們上戲曲形體課

從2017年至今,像這樣的戲曲課堂,孫秸已經在我市的中小學校開設了有上百節。每週,在繁重的課業和眾多的興趣班中擠出一節課的時間來學習戲曲,對孩子們來說來之不易,對孫秸來說也並不容易。

孫秸是戲曲秦腔科班出身,師從秦腔表演藝術家馬友仙、馬蘭魚等名師,2017年,在央視《星光大道》的舞臺,她用自己原生態的唱法將戲曲秦腔和陝北民歌帶到了全國觀眾面前。《星光大道》歸來後,孫秸加入了星光大道的演出團隊,也有了更多的機會將自己熱愛的戲曲藝術帶到各地的舞臺上。面對越來越大的舞臺和擴展到國內外的觀眾,孫秸發現,在一些綜合性的演出中,往往越是傳統的文藝節目越是會受到更多的關注,演出結束後,經常有一些國外的觀眾會找到孫秸想要跟她學習民歌、戲曲。

看到外國人都這麼關注我們的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戲曲科班出身的專業演員,孫秸忽然覺得自己有義務為保護和傳承戲曲盡一份力。孫秸知道,傳統文化尤其是戲曲如今面臨最大的困境是“人走技失”。想要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與發揚,讓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最重要的就是讓年輕一代能夠走近它、瞭解它。孫秸也瞭解到,在現代教育體系下,學生們甚至都很少有機會真正接觸到戲曲。於是,作為子長縣政協委員的孫秸在兩會上鄭重地提交了“讓戲曲進課堂”的提案,並且主動承擔起了這一任務,義務走進中小學校園為孩子們普及戲曲教育。

然而,想要真正地帶著戲曲走進課堂,除了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得到學校和家長的接納和理解。在推廣戲曲進校園的過程中,孫秸並不順利。

很多人認為,戲曲離現代生活實在很遙遠,演出複雜、唱詞晦澀,學習戲曲似乎並不能給孩子們成績“加分”,又要佔用很多時間,戲曲進校園沒有必要。

可是孫秸知道,人們覺得戲曲枯燥,晦澀,是因為沒有真正近距離接觸戲曲。戲曲作為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積澱,只有真正走進它,才能領略到它的魅力。如果現在不普及戲曲進校園,那麼對於很多孩子來說,也許一生都很難會有與戲曲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人們對戲曲的誤解也會越來越深。要改變這一現狀,唯有撲下身來,腳踏實地地帶著戲曲走進課堂。

被拒絕,被需要

“中小學的戲曲課程要與專業教育區分,以素質教育為目的,我們不是要培養千千萬萬的戲迷,也不是要培養專業演員。而是要通過這種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載體,給予學生們唱唸欣賞、身段體驗、表演互動、色彩內涵、服飾文化、歷史知識、道德教育的傳遞和普及,讓學生了解戲曲中的各類知識,突出中華美德思想,讓學生真正體會戲曲的樂趣。”孫秸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子長融媒:孫秸和她的戲曲課堂

戲曲課堂上的學生

在孫秸的“戲曲進校園”的講座中,她為師生們講述普及傳統戲曲唱、念、做、打的基本知識,演示手、眼、身、法、步等基本身段,也帶領孩子們學唱秦腔、京劇、黃梅戲等各類戲曲名篇……傳統文化的魅力使人著迷,兩個小時的講座時間往往不夠用。於是一些學校主動邀請孫秸為學校組織成立戲曲社團,讓學生可以更加近距離地接觸到戲曲。

成立戲曲社團需要專門的場地和設備,但為了讓更多熱愛戲曲的孩子能夠有機會學習戲曲,這些都不重要了。不具備戲曲排練的場地,孫秸就帶著孩子們到操場上、水泥空地上練;沒有話筒,孫秸就把聲音放大一些,再大一些,一節課下來,孫秸的嗓子常常啞到說不出話來;為了讓複雜的戲曲教學更加容易,孫秸幾乎翻遍了與戲曲教學有關的資料,她還多次重返自己的母校去找曾經的老師請教。

“老師們聽說我在做戲曲普及的工作,都特別支持我,無論我什麼時間去請教,他們都會知無不言,這也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孫秸說。

漸漸地,孫秸對於戲曲教學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加入戲曲課堂的學生也越來越多,當孫秸走在大街上,她教過的學生看到她時,會隔著馬路對她大喊“孫老師,戲曲老師,您好!”一些家長看到孫秸每次上課學生人數太多,就主動承擔起了清點人數和維持課堂紀律的任務;邀請她的學校從子長縣擴展到了市區,由她為延安新區第一小學戲曲社團的孩子們排練的豫劇《穆桂英掛帥》也被邀請登上了延安春晚的舞臺……

進校園,出校園

而要想讓“戲曲進課堂”走得更遠,孫秸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更多專業人員的加入,為此孫秸也在不斷地尋找適合擔任戲曲老師的人選。

馬老師在退休前是專業劇團的演員,她在舞臺上將傳統戲曲演繹了多年,對戲曲有著深厚的感情。當孫秸找到她,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之後,這位年過五旬的“老戲骨”決定和孫秸一起,把戲曲帶入更多的課堂。

“現在年輕人裡面懂戲的人和聽戲的人越來越少了,戲曲正在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可以為戲曲傳承作出自己的一點貢獻,我也很高興。”馬老師說。像馬老師這樣和孫秸一起推進戲曲進校園的人還不斷增加著。

從2017年至今,孫秸和她的戲曲課堂走進延安新區第一小學、延安棗園小學、子長縣東風小學等近20所中小學校,先後為近兩萬名師生普及了戲曲教育。

推動“戲曲進校園”這條路並不容易,可是孫秸看到了希望:近年來,為加強戲曲普及教育,增進學生對戲曲藝術的瞭解和體驗,中宣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聯合發佈《關於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省市有關部門隨後也發佈了《陝西省戲曲進校園工作方案》和《延安市“戲曲進校園”工作實施方案》等,共同推動戲曲進校園組織實施。

“現在國家正在大力提倡傳統文化,相信在未來‘戲曲進校園’會走得更遠。現在我們努力推動讓戲曲走進校園,未來這些受益的孩子們會走向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會出國深造。他們走在哪裡,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會到哪裡,‘進校園’的目的就是‘出校園’。”孫秸說。

——延安日報2019年6月16日

© 子長融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