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點《論語》識天下(四十四)”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楊伯峻: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錢穆:先生說:“能從溫習舊知中開悟出新知,乃可作為人師了。”

李澤厚:孔子說:“溫習過去,以知道未來,這樣便可以做老師了。”

詳解:這章,大概沒幾個中國人不知道的,但所有通常的解釋,都如上面三位一樣,錯得離譜。按這通常的解釋,如果所有人都能“溫故而知新”,那不人人都成老師?而那些毫無根基,只為顛覆而顛覆的人,不都成了大老師?“溫習過去,以知道未來”就可以當老師,那誰能保證“溫習過去”就一定可以“知道未來”?又是哪個上帝的冷戰讓過去一定映射為未來、舊知映射出新知?

其實, “可以”不是白話文裡的一個詞語,而是“可”+“以”,“溫故而知新”因強調而提前,相當於“可以溫故而知新為師矣”。“可”,應當;“師”,不能狹義地理解為一定是某人,所有學習、效法的對象、目標都是“師”。 “溫”,通“蘊”,積聚、包容;“故”,故有的,這裡指經過時間沉澱、檢驗的智慧;“知”,“智”的本字,智慧;“新”,鮮活的創造與呈現。“溫故而知新”,積聚、蘊藏故有的、經過時間沉澱、檢驗的智慧而保持智慧當下鮮活的創造與呈現。

“由知、德者,鮮矣!”,蹈行、踐履“聞、見、學、行”“聖人之道”智慧、所得的君子,永遠處在創新、創造之中啊。“故”,就是蹈行、踐履“聞、見、學、行”“聖人之道”智慧所得,“溫”所得,是一種積聚、蘊藏,沒有“溫故”,就沒有智慧的創新與創造,沒有“由知、德者,鮮矣!”。而“知新”,其“新”如果不能“溫故”,那就不能成就真正鮮活的智慧,沒有積聚、蘊藏是無智慧可言的。這種相互相成的“溫故”而“知新”,是“見、聞、學、行”“聖人之道”可以“為師”的。

孔子、儒家絕不泥古,師古、好古是師其智慧、好其智慧,而智慧必須在當下能活用出新,才是真正的智慧,否則,把“溫故”當成在故紙堆裡找些原則、準繩來勾畫、預測未來,只能是愚行。“習舊知而開新知”只能是某種擴充知識的途徑,但決不是唯一的,更不可以此為“師”。類人猿的“舊知”,無論如何去“習”,都開不出網絡世界的“新知”。但智慧是超越這一切的,無論是“新知”還是“舊知”,都離不開智慧當下鮮活的創造與呈現,這才是真正可以為“師”的。

白話直譯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應當把“積聚、蘊藏故有的、經過時間沉澱、檢驗的智慧而

保持智慧當下鮮活的創造與呈現”作為君子“見、聞、學、

行”“聖人之道”所師法的目標啊。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