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工厂:“智”取未来

“微笑曲线”理论被奉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经典理论。这条曲线高高翘起的两端,分别是设计和销售环节——它们被认为是制造业拥有最高附加值的部分,而曲线的波谷位置留给了工厂端,也就是生产制造环节。

伴随着新一代技术的演进,不少像新希望乳业、通威太阳能这样的成都企业已经不甘于继续扮演这条经典曲线中的“底部支撑”角色。在它们的“无人工厂”里,人工智能取代了枯燥危险的岗位,线上的数字管理系统取代了纸质的记录,同时也催生出了许多更有创造力的岗位。

疫情危机下,以无人工厂、黑灯车间、不见面生产等为代表的一批制造业新形态,正成为“成都制造”对冲疫情影响、化解不确定性风险的重要工具。透过“无人工厂”这个观察窗口,我们看到了制造业光明的未来。

车间“智”变

新技术带来生产新方式

车间里是中国制造业最基本的单元,同样也是智能改造升级的窗口。通过远程运行维护、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综合手段,新希望华西乳业的智能车间变身一座24小时运转,却不需要多人值守的“无声厂”。而这也是新希望乳业在全球14个工厂中,智能化水平最高的一个。


无人工厂:“智”取未来

新希望乳业数字科技部总经理王少君表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这次疫情给智慧制造带来非常有利的影响,对于远程、移动、智慧方面的产业和应用是绝好的契机。“如果还像过去传统的靠人工操作,不仅出错率高,万一有人感染,整个班组都要被隔离,这对现场生产带来的冲击就非常大。”

生产过程中,全程都看不到一滴奶,就连车间在作业的工人也接触不到一滴原奶。原奶进厂后被装进“巨无霸”密封储奶罐里,经由弯弯曲曲、粗细不一的管道进行处理,标准化生产避免了牛奶与人及空气接触,并以此保证环境的无菌化。

无人工厂:“智”取未来

“以阀门控制为例,智能化改造前,生产线上有1600个阀门,需要配备8个生产管理人员进行日常操作。”如今智能化的设备包办了这样单一重复但卫生安全要求极高的工作。

每一次制奶完成后,罐体和管道还会进行自动清洗。每条产线只需要2至3名工人流动检视。王少君表示,在全面实行数字化转型战略之后,2017-2019两年时间内,工厂的人工效率(单人的产量)提升约19.2%。设备运行效率提升约13.5%。

无人工厂:“智”取未来

岗位“智”变

新工作汇聚新时代的信息流

人因岗位而变,岗位同样因人而变。当人工智能取代了一部分枯燥且没有创造性的岗位时,也催生出许多新的岗位。不少程序员,他们常常不在办公室,而是一头扎进生产车间。

“在车间写代码”,是这群人的共同特征。首席信息官、技术总监、自动化事业部总经理、透明工厂讲解员……传统制造企业里出现的新头衔,让我们看到在数字经济掀起的这股新动能中,从事新工作的人们共同汇聚出属于新时代的信息流。

无人工厂:“智”取未来

在成都积微物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液晶大屏上,一排排参数实时跳动着,这些数据代表着从原材料到钢铁成品中间的各个道环节。环节越多,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就越多。

积微物联技术总监陈军介绍道,“我们生产线上安装了上万个传感器。以往采集的数据只是放在硬盘里,没有用起来。现在我们与阿里联手打造的工业大脑通过智能化数字技术让沉默了几十年的工业生产数据‘开口说话’,我们找到了一个‘富矿’。”陈军说。一套人工智能工业大脑的引入,去年帮企业节约了上千万的成本。


无人工厂:“智”取未来

产业“智”变

提升人工智能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水平

成都积微物联与阿里联手打造的工业大脑去年为企业节省了上千万的成本;实行数字化转型战略之后,新希望乳业的人工效率在过去的两年内逐年增长;通威太阳能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做到了独占全球15%的市场,成本却仅为竞争对手的70%……在企业自发自觉积极开展智能化改造的同时,政府也伸出援手。

无人工厂:“智”取未来

今年3月,成都联合成都市优秀的网络产品服务商,开展“云行天府”优秀网络产品助力复工复产系列推荐活动,围绕远程协同办公、线上供需对接、设备远程诊断等应用场景,甄选了一批优秀的网络产品推荐企业使用,全面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去年,成都印发的《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2年)》也明确提出,我市将提升人工智能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水平,加快人工智能在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工业APP等领域应用,培育一批工业智联网示范工厂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等。


无人工厂:“智”取未来

双城论“智”

北京>>>

安邦智库资深研究员苏晶:

发展智能制造有助于增强成都的产业“骨骼”

无人生产、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整体上看,无人生产、智能制造在中国东部地区已有一定基础,在西部地区正在追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抓手,也是成渝两地发展的新机遇。”安邦智库资深研究员苏晶指出,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落实,会在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一个中长期的增长热点。这时,找准产业和定位,发掘亮点,协同发展成为了关键。

在苏晶看来,在疫情之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种热点区域对国内经济的重要性在增加。现阶段,很多企业都在盯着这一区域,他们首先考虑攻占到位的“领地”就是成都或者重庆。那么这时候,城市在选择引进产业方面就要做到足够精准才有竞争力。“成都和重庆在西部地区的无人生产和智能制造领域,具有西部地区的相对优势,应该梳理和发挥成都、重庆各自在制造领域的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吸引相关产业投资落地,整合相关的的产业资源,构建产业生态,吸引和培养相关的人才。”

无人工厂:“智”取未来

成都》》》

四川省智造投资促进联盟秘书长李强强:

以无人工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将迎来黄金周期

“疫情防控导致的用工难,短期内将迫使工厂智能化、无人化需求激增。但从长期来看,智能制造仍然受制于产业的本地化配套程度和技术成熟度的提升。比如,本地化配套率直接决定了仓储、物流等支撑条件,技术成熟度会影响无人工场的经济性。”在四川省智造投资促进联盟秘书长、雨前顾问CEO李强强看来,随着疫情的倒逼、5G商业化进程加快等外部条件趋向成熟,以无人工场为典型代表的智能制造将迎来黄金周期。

同时,李强强也指出,无人经济在生产领域主要有无人工场、无人仓储和物流等应用模式,它绝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对人、货、场等要素的重新组织。李强强分析道:“推动无人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应用,首先是场景驱动,在劳动密集、标准化程度高的汽车制造、新能源制造、电子信息制造行业,聚焦无人工厂、无人物流、货物分拣、短距离运送等重点领域开展无人工厂场景试点,遴选成熟解决方案进行推广,破解应用场景小散乱的障碍。”

其次是解决“技术偏科”问题,沿单机制造—数字加工中心—生产线柔性制造系统—数字化车间—无人工厂的全产业链条扩展。第三是发挥成都软硬件能力优势,在工业互联网、工业云、智能传感器等细分产业筑牢优势,把解决方案的“物理相加”变为“化学相融”。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 ID:chengdudail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