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你真的合格嗎?小心別把孩子給逼死了

天下所有父母的心聲,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衣食無憂,成龍成鳳,過得體面,活得瀟灑。

物慾橫流的社會,養一個孩子,滿足他的吃穿住用行尚且不容易。若再加上教育資源的投入,那就更有說不完的話題!總而言之,家長的普遍心聲就是:別的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要有別的孩子會的,我家孩子也得學。

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你真的合格嗎?小心別把孩子給逼死了

經常聽到家長在班級群裡發出這樣的感慨:就怕我兒不學好,他只要能考上某某學校,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他供出來。

今天我就跟大家聊一聊,中國父母在家庭地位中的絕對權威

其實中國家庭裡的孩子他們很苦,他們渴望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然而越來越越殘酷的真相告訴世人:越是強勢的父母,孩子越容易製造麻煩。沒有個人空間的生命,脆弱得讓你難以想象

作為父母的我們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你真的合格嗎?小心別把孩子給逼死了。

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自殺,令人痛徹心扉的數據背後留給我們的是深刻的反思

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你真的合格嗎?小心別把孩子給逼死了

2020年4月22日,江蘇省啟東市呂四中學,高二學生從學校實驗室樓墜樓身亡。

2020年4月中旬,信陽初三學生跳樓自殺。

2020年3月,河北石家莊市,一名五年級學生上網課不認真,被家長批評,孩子縱身從樓上跳下,當場死亡。

2019年12月,蘇州吳中濱江苑突發一起跳樓事件。該生是一名25歲考研在校大學生,從26樓跳下墜亡。

2019年2月,深圳寶安區一名13歲男孩兒因沒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被老師批評,其後在家附近墜樓身亡。

鮮活的生命轉瞬即逝,這背後的思考是沉重而有代價的。

我們常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事實上,世上也絕不會有思維完全一致的兩個人。哪怕是生身父母也做不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獨立存在的,而且每個人都在與他人相處的關係中尋找自己的存在價值感。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形成一種“病態心理”,把自己的“高價值感”建立在別人的“低價值感”上,對別人造成赤裸裸的傷害。

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你真的合格嗎?小心別把孩子給逼死了

父母在教育我們的過程中不止一次的訓斥我們:

你怎麼這麼笨,除了吃你還會做什麼?

你就不能考個雙100嗎?這智商一點兒都不隨我。

這麼簡單的題都能做錯,真是無語。

事實上,都是做家長的一廂情願,用過來人的身份表現的一種“偽神通”。

現在的孩子論智商真的都在父母之上,只是父母從小對孩子大包大攬,阻礙了孩子各方面的發展罷了。孩子明明已經長大了,能力也增強了,能很好的為自己當家做主了,但父母依然不給孩子做事的機會。還出言不遜的不斷打擊孩子的自尊,否認孩子的各種能力。

沒有人喜歡低下的自我價值感,也沒有人願意永遠活在別人的否定中。於是那些“經常被他人攻擊自己領土的人”,找不到快樂的理由:明明窗外陽光明媚,卻沒有一抹光線照在自己的身上,於是,他們選擇決絕的離開,結束這人世間的煎熬。

網上有一個這樣的帖子:有一位網友想找一個女朋友。他的一個朋友發貼建議他說,千萬別找那種一直在一個城市出生、讀書和工作的女孩。尤其是工作後仍然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女孩。

仔細想一想,真的是這樣:一個人從一個孩子變成一個成年人,最明顯的標誌就是離開父母,贏得自己的獨立空間。這個獨立絕不僅僅是指經濟上的,更多是指心理上的。

對於這種獨立空間的渴望,其實就是所有孩子的共同願望。

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你真的合格嗎?小心別把孩子給逼死了

而中國的小孩兒,始終活在父母我監護人的監管和控制之下,從來沒有獲得過作為一個自然人應有的權利。

從剛剛學會走路起,我們欣喜若狂,步履蹣跚地開啟自己探索世界的大門:

打碎了花瓶,被貼上不聽話的標籤。

撒了一地玩具,被訓斥不聽話。

拿畫筆在牆上描繪幸福的一家,被罵是敗家玩意兒,白白的壁紙就這樣被糟蹋了。

到了上學的年齡,別人報英語班自己也得學。

別人學舞蹈,自己也被揪著報了名。

別人考了雙百分兒,自己直接捱了一頓揍。

為什麼?為什麼我們的命運要建立在別人的幸福之上?為什麼我們的命運要把握在別人的手中?

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的一段話是這樣說的:你必須自己開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積極的愛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為自己揭示生命的意義,那麼對你而言生存就沒有意義。

換位思考,每個人都想做自己不是嗎?而事實上多數家長都會違心的去要求、控制自己的孩子。

別玩手機了,眼會瞎的。一轉眼自己拿著手機一看看半天,眼睛都不帶眨的。

剛跟朋友調侃完,我上學的時候是班裡邊兒倒數第三名。轉眼就對著考了第三名的孩子,痛下毒手,邊打邊罵,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玩意兒,考個第一就那麼難嗎?

那些用極端方法結束生命的人,他們死的可悲、可嘆、可惜。

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你真的合格嗎?小心別把孩子給逼死了

然而,所有用極端方法結束生命的人,他們有個共性心理:那就是他們都是生前遭受心理創傷,而且難以癒合的人。

他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他們考慮問題極端、片面。注意力全放在了自己的負面情緒中。天長日久,不良情緒積攢到了一定程度後,他們選擇了“解脫”。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諮詢研究員李江雪老師說過,其實人在一生當中,產生死的衝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兒。幾乎每個人或輕或重的都產生過自殺的衝動。而有的人只是說說罷了,而有的人卻把他付出了行動。那些只是說說罷了的人,因為他的生命中還有愛的充斥,足以讓他回心轉意。

所以在此我呼籲大家:人活在世上,就要與他人建立千絲萬縷的關係,無論是親情,友情,愛情,師生情等。我們一定要本著關係中的珍惜原則:彼此尊重,彼此關愛,彼此欣賞,彼此成就。

切記:都是第一回做人,別在與他人相處的關係中做的太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