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消費市場為何難以啟動?

藝術品市場有三個市場方向:一是消費市場,二是收藏市場,三是投資市場。

在國內,消費市場遠未啟動起來;收藏市場比較穩定,穩中有進的局面已成趨勢;投資市場大起大落,真正參與投資的人不多,而參與投機的人很多。也就是說許多人把藝術品當做繼股票、房地產之後的第三大投資方向,可惜沒有耐性收穫長期投資的紅利,而是想以投機的方式火中取栗,結果往往是灼燒得滿身傷痕,雞飛蛋打;受到傷害後,對藝術品投資也就望而生畏了。這是當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大致局面。

由於作為基礎性的藝術品消費市場遠未啟動,造成藝術品市場的整體基礎不牢,一旦有些風吹草動,市場的脆弱性就徹底暴露出來了。自2012年以來,藝術品市場經營者就體會到過了長長隧道的感覺,開頭很輕鬆,也知道隧道的另一端很光明,但不知道隧道到底有多長,心中始終忐忑不安,近乎於恐懼。其實,中國藝術品市場必須補齊短板,就是打牢藝術品消費市場的基礎,才是鋪就藝術品市場金光大道的無上良方。

藝術品消費市場為何難以啟動?


為什麼中國藝術品消費市場基礎不牢

藝術品消費是生活必須消費需求之上的消費,總的說來是以精神享受為主的消費,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按說在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時,藝術品消費市場就應該全面啟動,但這個預期遠遠沒有實現,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是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初期,因多方面原因國內處於物質匱乏階段,也就是經濟實力最為薄弱階段,工農業處於恢復和建設時期;因此,作為精神消費的藝術品幾乎沒有形成市場規模,純美術品只有字畫零星市場,工藝美術以及文物藝術品均以出口創匯為主,也基本上沒有形成市場交易機制。中國絕大多數家庭尚無藝術品消費能力。

二是改革開放前30年,中國社會經歷了“富起來”的過程,國家經濟迅猛發展,物質消費處於極速增長階段,中國家庭開始富裕起來。20世紀90年代前後,內地重拾藝術品市場機制,畫廊、拍賣行業逐漸興起,但市場僅侷限於小眾人群,收藏是主流市場,而藝術品消費市場並沒有啟動起來。

21世紀初期,藝術品市場交易場所開始普遍出現,藝術品價格出現報復性增長,這更助長了藝術品收藏與投資的熱情,以賺錢為目的的投機人群開始多了起來,但大眾對藝術品消費市場依然少有關注。

三是國內始終沒有形成系統的藝術教育環境,絕大多數人不認為藝術品與自己的精神生活有多大關係,雖有愛美之心,但對藝術品始終敬而遠之,把藝術品看做收藏品和投資品的認知居多,不認為藝術品與生活品質有緊密的聯繫。多數人不去關注藝術品,也不去評論藝術品,藝術品始終對於大眾而言是“霧裡花”“水中月”,這也是藝術品消費市場難以啟動的深層次原因。

中國藝術品消費需求的呈現方式及階段性

新中國成立後,始終沒有建立起規模化的藝術品市場。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改革開放前與藝術品相關的消費主要有兩個市場渠道:一是工藝美術商店,二是文物商店。出口創匯一直是這兩個商業渠道的主要任務;特別是文物商店,幾乎極少發生對國內居民的銷售業務,外匯券是主要流通幣品種。民間私下的藝術品交易也是零星發生,並且交易的目的主要以收藏為主,很少用於生活消費。如今我們談起藝術品市場,主要是指改革開放之後形成的藝術品市場供需關係。

如果考證改革開放後國內藝術品消費的狀況,大體可以發現其遞進的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裝飾生活階段、品質生活階段及藝術生活階段。

裝飾生活階段(1985年至2004年)

裝飾生活階段是指中國家庭全面開始對房屋居室進行裝修、裝飾時期,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以賓館裝修為參照,全國城市居民開始了居室裝修的熱潮,應該說是全民居室美化活動,純粹藝術品消費所佔總支出比例不足5%,但從大美術的意義來理解,揭示了大眾對美化生活環境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

據家裝協會的有關統計,中國家庭平均裝修費約8萬元,主要費用在牆面、地面、門窗、暖氣改造,其中新傢俱及電器、陳設的費用約佔1/3,此中工藝品及藝術品的所佔比例不足5%,而工藝品的支出高於藝術品。現在,居室裝修已經成為常態,但藝術品始終沒有列入裝修的必須預算項目。在有藝術品引導的裝修承包項目中,藝術品的預算細項很難得到委託人認同。

品質生活階段(2004年至2011年)

品質生活階段是指中國家庭對生活的品質追求逐漸開始重視階段,也是注重生活方式階段,對日常生活的環境、傢俱、用具、著裝開始追求差異化、情趣化和品牌化、性格化的階段。與藝術品相關的藝術家具、藝術茶具、藝術陶瓷、藝術首飾等開始走進中產階級家庭生活,藝術品收藏與藝術品投資引起更多人關注。

這個階段是藝術品消費增長最快的階段。

藝術生活階段(2012年至今)

藝術生活階段是指有理性地選擇消費藝術品,把藝術與生活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突出生活品位及個性。此階段開啟的前提與藝術教育相關,也應該說是第一批比較系統瞭解藝術和會鑑賞藝術的消費者。

之所以說是理性的,就是這些消費者有獨立的藝術鑑賞判斷,會選擇那些適合自己的藝術品或藝術文創產品,不再是人云亦云地跟風消費。

這一階段的主要標誌是大量私人美術館、藝術館出現,這些美術館、藝術館不是傳統的藝術品收藏陳列,藝術風格、主題性展覽是其鮮明特點,藝術品選擇多為當代藝術。與此同時,代理制畫廊客戶群基本形成,收藏作品也以當代藝術為主,收藏者基本上具備高學歷或美術教育背景,藝術品消費與市場供需關係不大。

藝術品消費市場為何難以啟動?

​深圳大芬村油畫產業面向中低端的藝術消費

對藝術品市場消費方向的分析

藝術品市場歷來有消費市場、收藏市場及投資市場三個領域,雖然不能斷言三個市場所指向的藝術品全然沒有交集,但在單件藝術品價格及購買藝術品目的方面還是有明顯不同的,收藏與投資市場有類似性,比較注重藝術品未來價值,消費類藝術品更注重現實生活中藝術品能夠發揮的作用和價值,裝飾性、美觀性及實用性(性價比)是藝術品消費需求的主要關注點。

從上文消費階段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國內藝術品消費與居民家庭經濟富裕程度及藝術教育程度有密切的正比關係。同時,消費潮流引領有重大推動作用。

改革開放前,新中國始終在改變貧困溫飽的基礎問題上做努力,大眾藝術品消費幾乎是空白,每年換一張新年畫、新掛曆幾乎是多數家庭對藝術品最大程度的親密接觸了。長期對藝術品的阻隔,加之經濟的拮据,幾乎泯滅了大眾的藝術品消費意識。在北京皇城藝術品交易中心所做的一次問卷調查中,發現大眾不買藝術品的理由竟是“從來沒有想過買藝術品”。由此看來,藝術品消費市場培育的道路走起來會極為艱難。

“藝術品”是一個多義詞,在本文中不對“藝術品”一詞進行深入的學術性探討,權且把與造型藝術相關的產品、作品都當做藝術品看待,大致可以把藝術品劃為兩類:一類是觀賞類藝術品;一類是實用類藝術品。

藝術品消費市場為何難以啟動?


觀賞類藝術品是指僅供欣賞、把玩、美化環境的藝術品;實用類藝術品是指有生活的實際用途兼具觀賞性的藝術品。兩類藝術品沒有鮮明的分界線,但可以很容易地從用途性上區分。例如,一隻和田玉磨製的玉碗,明顯屬觀賞類藝術品;再如微雕作品,明顯是觀賞類藝術品;多數文創藝術品,基本是實用類藝術品。之所以把藝術品做個大概分類,是為了更好地表述對藝術品消費需求的分析。

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藝術品消費市場的主要方向是實用類藝術品,觀賞類藝術品居次要需求位置。按照國內藝術品消費市場的階段及特點,可以推斷大眾藝術品消費方向依次是藝術家居品、生活方式產品及鑑賞藝術品。藝術家居品主要有藝術家具、藝術裝飾實用品(藝術窗簾、藝術化暖氣、工藝燈具)、藝術風格門窗等;生活方式藝術品主要是高品質餐飲瓷器及用具,茶具、藝術器皿、書房清供、薰香用具、藝術文創產品等;鑑賞藝術品主要是書畫(含限量複製品)、藝術陶瓷、小件雕塑、工藝美術品等。

藝術品消費市場為何難以啟動?

瞭解藝術品消費需求方向的意義在於指導藝術品供給方向的調整,國內號稱有近百萬美術方面的藝術家都面臨銷售渠道不暢的問題,儘管極少部分已經跨入了職業藝術家的行列,也一樣存在市場需求不足的問題。眾多的藝術品經營者也感覺生意不好做,主要問題還是沒有找到市場需求方向。

如何創作和經營面向大眾喜愛的藝術品,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課題,抓住實用藝術品方向,尋求藝術與生活產品融合的路徑,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並非大眾沒有藝術品消費的潛意識,需要藝術家及藝術品經營者深度去了解市場,找出需求方來現實需求,才能提供對路的產品。

當然,大眾對藝術品的需求是多元的,每個藝術家到底選擇什麼創作方向還需要綜合評估自己的情況。總之,如果走大眾藝術品消費市場,就要放下身段,體會需求,瞭解消費者的興趣所在,而不是在自我為中心的小天地裡閉門造車。

中央政府對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正確的,藝術品消費市場必須在供給側進行產品結構性調整。

自2012年以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經歷了近十年的調整,投機勢頭得到遏制,市場炒作也逐步銷聲匿跡了,藝術品價格趨於理性,藝術品消費市場悄然啟動了——其意義重大,因為消費市場是整個藝術品市場的基石,只要有了規模化的藝術品消費市場基礎,才能避免藝術品市場的脆弱性,藝術品市場才能穩健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