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困难重重”到“订单满满”,文登区这样冲击新目标

4月21日上午6点半,威海福铖制衣有限公司经理郭海刚起了个大早,顶着大风钻进了自己的小汽车里,从文登区出发赶往威高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厂房工作。

这是郭海刚近一个月的日常工作轨迹。自3月25日起,福铖制衣开始了同威高的正式合作,郭海刚有了一处临时办公地点,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于两个生产车间,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从“困难重重”走向“订单满满”。

从“困难重重”到“订单满满”,文登区这样冲击新目标

疫情暴发初期,在收到“调集压条机等设备和人员”的“调集令”后,郭海刚二话没说,立即将公司里的8台压胶机和17名熟练技工全部送至指定位置,全力支持威高在最短时间内生产出符合标准的医用防护服支援武汉。

大义之举的背后,企业承受着外人所不知的经营压力。当时郭海刚的手里还有订单未完成,将压条机送出去直接导致企业生产停滞。企业不开门就没有收入,但员工的工资却要照常发放,成本不断攀升。

紧接着,海外疫情不断升级,主要做出口贸易的郭海刚迎来了事业上的重大考验。订单大量被取消或减少,竞争压力大幅提升……多少个夜晚,郭海刚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再难也要冲上去解决困难。”在郭海刚的积极争取下,他迎来了同威高的正式合作。借用威高的生产车间,生产出的防护服成品由威高寻找销路出售产品,减少成本压力和订单压力的同时,也间接增加了威高的产能效益,双方达成“双赢”共识。

从“困难重重”到“订单满满”,文登区这样冲击新目标

“企业发展离不开员工,我要对我的员工负责。”郭海刚说,这次他派了60名熟练技工前往威高生产防护服,为使员工通勤方便,他包了一辆班车,每天接送员工上下班。同时,他还坚持每天去各个厂房车间看服装质量,跟进订单进度,同工人们及时交流解决问题,陪同工人们加班到晚上8点……

疫情初期,郭海刚就向员工们保证“不裁员、不降薪、不关门”。一个月后,郭海刚惊喜地发现,整个车间的工作氛围大大提升,工人们生产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都有一个飞跃。工人们的态度转变也给郭海刚吃了一个“定心丸”,郭海刚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了。

“一切都会好的。”郭海刚在四处寻找订单时,订单也在寻找他。原来,在得知他为给武汉提供防护服顶住压力暂停生产订单后,他的老顾客们纷纷点赞他“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与之前的订单相比,单笔订单中的服装数量还大大增加了。

现在,郭海刚接到的订单已排到了7月份,他也有了新的目标:不仅要“存活”下去,还要将收入较往年增加10%到20%,带领公司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打造自主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

这几天,他正在忙着申请注册福铖制衣商标,等审批下来后,将扩招精尖设计人员,增加技术创新力量,设计属于自己的品牌。这次他将主打国内市场,第一站先与本地商场合作试卖,然后再一步步走向全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