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裕來打元嘉,北伐是否成功?

神覺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贏得倉皇北固”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當時自己對南宋伐金,收復故土的支持,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冑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因而引用南朝宋文帝北伐,想要興兵北伐,再建狼居胥山之功,由於草率從事,只落得了倉皇北顧的下場,後來南宋和南朝宋的北伐的結局都是一樣的。

首先,要對劉裕進行分析,劉裕是南朝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是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因家貧從軍東晉北府軍,憑藉戰功成為東晉王朝掌權者,其本人對內平定孫恩,桓玄等人叛亂,對外滅南燕,後秦等,有南朝第一帝的美譽。

其次是宋文帝本人缺少其父統兵治國之才,一味提防內部威脅無法鎮住劉裕留下的輔政大臣,其本人又生性多疑,先後擅殺大臣,名將,如檀道濟,徐羨之等

總結 劉裕本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其本人雄才大略,而宋文帝濫用親信,北伐期間到彥之無能之輩,導致北伐失利,所以說宋武帝北伐成功可能性很大。


景粼玖序


南朝宋元嘉七年,宋文帝劉義隆經過多年的準備,以到彥之為主帥,對北魏發動了大規模的北伐之戰。開始由於北魏的戰略部署,到彥之軍不費吹灰之力便輕易收復洛陽等四鎮,並一路西進直抵潼關。宋軍將士皆大歡喜,沒幾天,北魏做好了部署後開始反擊,到顏之一路敗退,不僅四鎮得而復失,還丟掉了其他城池及許多府藏、武庫,損失極為慘重。

宋文帝對於失敗很不甘心,元嘉二十七年,他又命令劉義恭領銜,率領蕭斌、柳元景等人二次北伐。此次北伐與第一次一樣,開始進展較為順利,但後期北魏開始反擊,王玄謨等將領作戰失利,導致全盤崩潰。北魏在太武帝帶領下一路燒殺,甚至一度與宋文帝劉義隆隔長江而望,揚言要渡過長江,活捉劉義隆。最後雖然由於北魏長途奔襲沒有實力滅亡南宋,但是南宋也受到沉重打擊,第二次北伐再次畫上悲傷的句號。

清代著名學者王夫之評論元嘉北伐說:"元嘉之北伐也,文帝誅權奸,修內治,息民六年而用之,不可謂無其具;拓跋氏伐赫連,伐蠕蠕,擊高車,兵疲於西北,備弛於東南,不可謂無其時;然而得地不守,瓦解蝟縮,兵殲甲棄,並淮右之地而失之,何也?將非其人也。到彥之、蕭思話大潰於青、徐,邵弘淵、李顯忠大潰於符離,皆將非其人。

很顯然,兩次北伐的失利主要就是敗在了用人不當,當時朝堂上並不是沒有能臣干將,但是劉義隆沒能很好的進行篩選,當然如果劉裕手下第一能將王鎮惡還在,那麼北伐估計就真的會成功了。

王鎮惡是苻堅宰相王猛的孫子,流落到南方後投靠了劉裕,他有奪荊州、取長安之功,又助劉裕平定叛亂,滅亡後秦,在劉裕部將中是功勳最為卓著的,也可以說是整個南朝宋國最有軍事才能的將領。公元418年王鎮惡在隨劉裕次子劉義真留守長安時,被中兵參軍沈田子謀殺,長安也因此失守,劉裕在這次失敗中損失了大批一流戰將,實際上為後來北伐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Dr小半剪輯


再給劉裕十幾年,收復河北也許不是問題,卻不一定能滅北魏。

當時的北魏基本盤差不多是秦漢的“邊疆”,離 中原太遠,劉裕鞭長莫及。

北魏剛剛脫離遊牧,定居沒多少年,哪怕劉裕真的率領大軍打過來,也能整族遷徙走,勢力不會有太大損失。

當年慕容寶、慕容垂伐魏,拓跋珪就是令老弱遠遠遷徙走,只留下騎兵。

這是外因。

再說內因。南朝不僅有異族的外患,還有門閥的內憂。地方權臣層出不窮,這是制度不完善造成的,而完善制度需要一次次試驗,這是需要時間的。

試驗失敗就是改朝換代,宋齊梁陳就是這麼輪著上臺的。

南北朝各有利弊,還是制度的問題(北朝的融合問題,南朝的高門寒族的問題),所以誰也奈何不了誰,雙方各有勝負。

一個人再強,對歷史的作用也是極其有限的(除非你能造出類似原子彈那種東西。)。


臥牛說歷史


這種題目太多了,一件事情哪能這麼簡單的比。

就順著題主問題來,還不知道用劉裕換軍事統帥還是換他兒子。

純比統帥的個人能力,用劉裕替換到彥之他們,別的都不變的話,大概能贏吧。

如果換他兒子,還是派到彥之那些人,別的都不變的話,大概難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