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宇宙形式,是借助意象将时空结构转为意义结构的艺术审美形态

诗的宇宙形式,是借助意象将时空结构转化为意义结构的艺术审美形态。下面我们将从诗的意象关系层面、艺术结构与形式层面、情感与意义层面,进一步阐释具有宇宙形式作品的审美特质:(一)融和有机的意象关系具有宇宙形式的作品,其意象与意象之间融和有机的关系,表现在空间上融洽互补、相衬共存,在情感与意义上相依相生,形成一种意义生成的圆融互补的意象结构。例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的宇宙形式,是借助意象将时空结构转为意义结构的艺术审美形态

全诗的意象选择和布局十分融和:空间方位上,东、南、西、北,但从“一行白鹭上青天”可推测:“上青天”象征人生仕途的追求,唐朝的京城在长安,位置居于北方,由此可判断“白鹭”往北飞)的意象都有了;高、低、远、近,意象错落有致、舒展自如。感官上,视觉的色彩、听觉、温觉互补互渗,相得益彰。更有凝固的雪,又有流动的水与船,静中含动,动静得当。这一灵动的世界,足以承载万物生命。这个空间,是现实空间也是诗人的心理空间,方正广远;历史时间与现实时间、未来时间交织互补。那千秋雪,含而不露,千年不融,如同历史的底蕴,却是生命之源,一同承担着生命的出场。这是一个万物生机萌动、精神伸张的生命形式。全诗的意象关系,融和有机,均衡互补。

诗的宇宙形式,是借助意象将时空结构转为意义结构的艺术审美形态

所谓“形式”,就是意象的结构显示出来的某种形态特征,具有简洁性,类似于一种“纯粹的形式”。具有宇宙形式的作品,其意象呈现的视觉形式往往比较简易,并不芜杂,因为它本身就是在宇宙万象中感觉到并抽象出来的,所以线条简洁、结构简略,易于把握。而这种简洁的形式关系,又具有极大的概括性,表现了诸多深层的内涵;另外,这种形式又类似于“图式”,是可以直观感受的,可视可闻可触,抽象性与图像性兼备。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人登上高台,面对的是无限的天、广袤的地,此时诗人只是天地交会中的一个小小的点。

诗的宇宙形式,是借助意象将时空结构转为意义结构的艺术审美形态

这个构图相当简洁,类似于一个“X”图形,天地万象的信息均集中到“我”,又由“我”生发开去,与无限对接。既然这是一个“形式”,它是可以进行替换操作的,也即处于这个“点”上的“我”,不仅仅是诗人陈子昂,也可以是每个阅读此诗的读者,每个读者均可取代之,并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这就使诗获得更多的意义生成。又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的宇宙形式,是借助意象将时空结构转为意义结构的艺术审美形态

这里面隐含的形式是“圆”。何以见得?首先是天上的明月之圆;其次是大地上隐藏着的一个圆:井的圆。诗中的“床”“井的围栏”。先人凿井而饮,历史久远,据说始于黄帝。无论是土井、石井、瓦井、砖井,均以圆形居多。钱钟书说,“形之浑简完备者,无过于圆”。对满溢清泉的圆圆乡井的依恋、认同,已内化为人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乡土的象征、乡愁的符号,有乡必有井,无井不成乡。此时月光落在井栏上,天上与地下的两个圆,瞬间打通、照亮但两个圆相比较,地下这个“圆”更深层次地埋在人们的心底,天上的那个圆,只起到了传递媒介的作用。因此,表层看全诗有着月亮崇拜,但在人的深层心理是“圆”的崇拜和人生圆融完满的追求,这就是此诗的生命形式。

诗的宇宙形式,是借助意象将时空结构转为意义结构的艺术审美形态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表达的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人类“情感的本质”。具有宇宙形式、生命形式的作品,其表现的是普遍性、本质性的生命存在形式,普遍性、本质性的人类情感和意蕴。我们看杜牧的《清明》一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的宇宙形式,是借助意象将时空结构转为意义结构的艺术审美形态

这里的人类的“普遍情感”“情感的本质”是什么呢?或许有人认为是因为清明这个特定时节缅怀先人及“雨纷纷”两个因素共振引发了“欲断魂”的愁绪。其实不然。诗的关键节点在于问路者的“问”。这个问路者是什么人,是长途而来的行人,还是祭祖的当地人?笔者认为应该是前者。如果是祭祖的当地人,岂能不知道酒家何处?故必是远行人无疑。远行人之所以远行,无非是受功名利禄的驱使,或在官,或为求官,或为经商。远行人为何发问?原来,发问本是人的本能和本分。人一出生,就处于“在路上”的状态,永远是一个“问路者”,有问的迫切需要:人应该走向哪里?下一步怎么走?去向何方?人的归宿又在哪里?......

诗的宇宙形式,是借助意象将时空结构转为意义结构的艺术审美形态

所谓“问”,其实就是因为内心迷茫,无所适从,不知去路和归路。所幸这里的指路者是“牧童”,乃拥有一颗自然纯洁的心灵,是未经社会功利文化熏染的真实之人。因而他所指点的方向有着回归生命原真的意味。所指的方向,遥而不远,有点遥才美,太近则不美。带理想色彩,但仍在视觉可及的现实距离之内。那原生态的村庄,是人类的家园,花开花落,酒旗隐约。酒虽然是物质的,酒在传统文化中却是精神的载体,深邃地蕴藉心灵。饥渴疲惫的路人在此找到了现实与理想交融的归宿,或许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

诗的宇宙形式,是借助意象将时空结构转为意义结构的艺术审美形态

这里的生命形式就是“问”。“问”是人的生命需要:问天,问月,问花,问人,问童子诗的结局不在于“杏花村”的意境之美而在于给出了安顿心灵的去处。这就是此诗揭示的人类“情感的本质”。总之,最优秀的诗,都是由简洁而抵达无限的丰富,以形式的简略、有限,达到意义的超限、无限。这是上述宇宙形式作品的总体特点。

我是“钱多多爸爸”,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