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的橋-邵徵


沈丘的橋-邵徵

瞭解一座橋,認識一座城。

橋是城市的靈魂,它連通著城市的精氣神。

對於一個地道的沈丘人來說,我對沈丘城是懷有很深的感情的。從十多歲上初中——槐店鎮完全中學(現已更名為沈丘縣第三高級中學)起,到後來上師範,再到回到縣城工作,屈指算來,已近30年了。可謂:生於斯,長於斯,工作於斯。

沈丘城歷史悠久,曾經三易其址,直到1950年遷縣城於槐店至今。而今,沈丘交通便利。一條沙潁河,穿城而過。河上建有碼頭、船閘,通江達海。城南鐵路可以到達多個大都市。城北“南洛高速公路”提速沈丘多年;剛開通的“鄭合高鐵”更是讓沈丘跨入高鐵時代。

記憶中的沙潁河,既有美好,也有不堪。美好的是,到了夏天可以在河裡游泳,一百多米的河面可以一口氣游到對岸。到了冬天,對於十幾歲的孩子而言,最快樂的莫過於踩冰了。在上面打陀螺,滾鐵環,盡情嬉戲。就是現在,在大閘公園仍然可以看到游泳的人們,只不過夏天有,冬天也有。我現在仍然熱愛游泳,並且還可以一口氣遊個來回,大概也是源於那個時候吧!不堪的一面就是,有時遇到上游味精廠排水,好不容易清澈的河水就會變得汙濁不堪,散發著刺鼻的臭味。我們學校就在河岸,那時候深受其害。於是就有許多人到縣政府去請願,政府無奈,只有開閘放水。這時,下游百姓又要遭殃了。現在,有時站在沙河大閘上,望著眼前清凌凌的河水,一年都是如此,不禁感慨萬千: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口號是多麼正確啊!


沈丘的橋-邵徵


有河必有橋。沙河槐店大閘始建於1959年10月,到現在已經六十多年啦。據說,當年縣裡抽調全縣精壯勞力,來挖這座大閘,前後六個月就建成了,真是一種愚公移山的精神。而今,它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矗立在沙潁河之上,淡然地看著沈丘的滄桑鉅變。沙河大閘共有十八個拱洞,所以又叫十八拱大閘。因為橋頭栽有三棵高大的柏樹,所以人們給它取名叫“三柏一十八拱大閘”,不知道的,還以為它是三百一十八拱大閘呢!大閘的中間有一個分別向東西兩面延伸的陸地,把沙河大閘分成兩部分:北面閘五道拱,南面閘十三道拱。而延伸的部分,因地制宜,被改造成公園,這就成為沈丘城第一座公園——大閘公園。而在十三道拱閘向西也有一座小島,因高柳夾堤,堤岸狹窄,少有人往,故美其名曰:情人島。

沈丘城內,沙潁河上另一座橋,必須要說一說,它就是沙河大橋。沙河大橋的前身是國內少有的一座純水泥斜拉橋。這種橋是試驗橋,橋面又窄,車走在上面,搖搖晃晃,好像要墜落似的,成為了一座險橋。顯然,它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了。作為保留到最後的一座試驗橋,2017年,它終於完成了歷史使命,成功爆破。2019年底,一座嶄新的,現代化的鋼索斜拉橋,順利通車。雙向六車道,雄偉壯觀!它是目前沈丘最漂亮的一座大橋!特別是到了晚上,不斷變幻的霓虹燈勾勒出大橋的輪廓,倒映在水中,閃閃爍爍,簡直是人間仙境!所以,它成為濱河公園旁一道新的、靚麗的景觀,也成為沈丘經濟飛速發展的標誌性大橋。

最近十多年,沈丘城市發展迅速,所以在沙潁河之上又陸續修建了老埠口大橋,成為連接西環城路的交通命脈。向東,又有縣醫院人民大道大橋。原來叫東環城路大橋,不過,隨著縣城東擴,新的東環城路大橋,又要沿河向東十多華里了,現在已經籌建中。


沈丘的橋-邵徵


沈丘縣城內的橋,還有很多,並且名字特別有趣。例如潁濱大道到南環路口的殿徐橋,東關路口南的世衡橋,西關蔡河上的湘芝橋。橋名有什麼特點呢?對,都是根據人名取的。它們分別是愛心人士趙殿徐、李世衡、孫湘芝為支持家鄉投資捐建的,樸素的橋名裡孕育著沈丘人厚重的鄉土情結。

最後要說的是新華街蔡河上的一座小橋——南關橋,也叫響水橋。橋很小,根本不起眼,但對於我,卻是滿滿的回憶。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剛上初中,課餘老愛往新華街上的書攤去淘書。記得我的第一本自己掏錢買的課外書,就是在一個叫“懷生書攤”的地方買的。學校到新華街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走到盡頭就是響水橋了。那時橋下水特別清,也能聽到嘩啦嘩啦的響水聲,那大概是我記憶中最美妙的聲音啦!可惜現在卻聽不到了。不過,現在蔡河正在治理中。在響水橋旁,沿蔡河北岸,一座新的主題公園正在籌建中。相信不久,它將成為沈丘人又一座休閒的好去處。到那時,我們又能聽到叮咚的水響了!

橋是城的標識,它見證了一座城的發展!

橋是城的筋脈,它舒展了一座城的活力!

橋是城的音符,它奏響了一座城的華章!

賞一座橋,愛一座城。

原載於香落塵外,作者邵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