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探究系列之——小学科学课堂

背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疑惑: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可是在科学课堂中常常遇到尴尬的场面。或是因为实验难度大不好操作,或是因为探究因素多,学生不易突破难点,或是教师引导不足,学生过分自主......

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让科学课堂有序且有效呢?

有效课堂探究系列之——小学科学课堂

一、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为什么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不起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一部分原因也得归于老师在设计活动时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应该说没有顾及到不出彩学生的特点和探究能力态度。我们在设计科学活动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兴趣和接受度,活设计出与他们实际能力相符的活动方案,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证科学探究活动地顺利开展。

1.引导学生寻找感兴趣的问题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案例1:《水和水蒸气》。离上课还有三分钟时,老师走上讲台,问学生当地有什么名胜古迹,随后请小朋友选择一个景点,用湿巾把名称写在黑板上,向大家介绍。上课了,“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刚才写在黑板上的字,大家有什么发现?”学生亲眼目睹了用湿巾写的字由清晰逐渐淡去,直至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全过程,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

一个简单的课前热身,一个常见的生活现象,了无痕迹地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生活情境,善于利用情意需求,让学生在源于生活,指导生活的全新知识体系中形成乐于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研究的科学素养,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前,首先应该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选出比较容易完成的、确有价值的问题,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科学性问题,是有效科学探究的前奏。

教学案例2《空气》。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空气的了解,然后给学生一个保鲜袋,再让学生玩玩空气,通过玩,再发现空气的特点,并且大家交流自己的发现。大部分老师往往会提问:关于空气,你们还想研究什么?这样一引导,学生的思维很散,他们会提出一些比较肤浅而且不值得或是根本不需要探究的问题且浪费了时间,出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这位老师在大家交流了对空气的发现后,又拿出一个气球吹给学生看,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了起来,然后又拿出一个饮料瓶,把汽球放进瓶子里,并且套在瓶口上再吹,但老师没有马上吹,而是问学生能不能吹大,大部分学生都说能吹大,然后老师请学生上来吹,结果与学生的猜测不一样,这个时候这位老师便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是什么原因呢?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便产生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由此开始。

二、 让学生进行充足的有效的探究

教学案例3:《饮食与健康》。我引导学生在组内、班内分两个层次来统计喜欢吃的食物,观察统计结果,思考、讨论是否最喜欢吃的食物就含有所有的营养,促使学生意识到:“没有哪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食物要均衡、全面,不挑食,不偏食”。统计中的每一食物又可以为分类作准备,分类就可以分析每一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因此,这一环节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静心统计,仔细观察,充分讨论,正确分析,深刻体会,这样铺展开来,挖掘下去,充分展现了这一活动的价值。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产生了很多思维火花,有了很多的收获:知识上、方法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动手做的充足时间。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要从多方面去尝试,还要尝试错误,其间,学生的思维在逐渐地发展,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有时会产生顿悟。这一过程需要时间,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时间,设计探究活动的时间,如果设计得恰到好处,教师就没必要“快点”之声叠起,扰乱学生的思维,影响探究的实效性。


有效课堂探究系列之——小学科学课堂

三、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有效的指导

学生探究时,教师必须俯下身子,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中,及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点拨,不能完全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在探究中“学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所获,”才能保证教学的高效性。

现在的科学课堂经常会出现“一动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教学现象。组织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支点”,是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教学案例4:《橘子》。学生在剥桔子,数橘瓣,挤桔汁,尝橘水后,已经兴奋到停不下来的程度,这是,只见老师不慌不忙地拎起一盏自制的点燃的小橘灯,静静地伫立在同学面前,慢慢地同学们都被老师的小橘灯吸引过来。教师不用一句话,控制了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老师的教学功力和智慧

除了调控,教师在学生活动中的指导也影响着探究的有效性。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排查最佳的方法,择清思路,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于不同的指导,甚至手把手的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完全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实效性。这样做并不违背自主性的原则,小学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付出了努力,获得了成功,期间不论教师给予多大的帮助,多数学生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都会非常喜悦。如果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中去,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加上认知水平有限,缺少教师适度合理的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就会变得探究目的不明确,甚至偏离方向,导致探究失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探究失去信心。所以,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合理指导,帮助学生把握探究的方向,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有效课堂探究系列之——小学科学课堂

教师的有效调控和指导,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金手指”,确保探究活动有序、高效的展开,使课堂充满智慧,才不会和新课程理念“形似而神离”。正如有人所说:“知识,只是能让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愿我们既做教书匠,又做思想者,充分挖掘科学教师这一职业的有效性,在发展学生中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