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代富有地方特點的青銅時代陶器淺論

在典型的商周文化分佈區的四周、同時還存在許多有地方特點的彩陶或印紋陶文化。例如在黃河流域上游的青海、甘肅一帶有辛店文化、寺窪文化、沙井文化等;在長江流城的華南和東南沿海一帶,分佈有所謂“幾何印紋硬陶文化”;在東北地區有西團山文化、在河北東北部與遼寧西南部有夏家店文化。現就其主要特徵分別敘述於後。


一、西北地區

(一)辛店文化

因首先發現於甘肅臨洮辛店而得名、分佈於洮河、大夏河、湟水以及黃河沿岸部分地區。根據甘肅臨夏張家嘴和吳家兩處遺址的地層關係,確定它晚於上述的齊家文化。當時已經直接掌握了治金技術,治銅業的出現是其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誌。

商周時代富有地方特點的青銅時代陶器淺論

辛店文化彩陶雙耳罐

陶器以夾砂粗紅陶為主,並有大量彩陶、都是手工製作。彩陶表面磨光,多用黑色繪畫花紋,常施以白色或紅色陶衣。紋飾有寬帶紋、曲折紋、雙鉤紋、回紋等。還有間繪“S”或“勿”字紋的,有的在上面填加太陽形或大等動物形花紋,別具特色。器形有杯、豆、盤、罐、鬲等。其中以大口雙耳罐與高頸雙耳罐為主要的典型器物。

(二)寺窪文化

因首次發現於甘肅臨洮寺窪而得名,根據以前的瞭解,只限於洮河流域。近些年來更發現在莊浪河流域以及渭河支流的漳河流域都有其住地和墓葬。

馬鞍形口的雙耳罐乃是它的典型器物。此外也有大口雙耳罐,一般多素面無紋。有的只在罐、鬲的頸、腹部飾以附加堆紋或繩紋。個別還在外面塗有純紅色陶衣。陶器大部分為紅褐色夾砂粗陶。

(三)沙井文化

因首次發現於甘肅民勤沙井而得名。以雙耳及單耳罐較多,紋飾有直線、交叉、三角、菱形等,常施於頸腹部。

商周時代富有地方特點的青銅時代陶器淺論

沙井文化三角紋圓底彩陶罐

(四)卡窯文化

以湟水中下游為中心,在甘肅、青海一帶交界地方,因首次發現於青海西寧的卡窯而得名。過去曾歸入寺窪文化,近些年來才確定為一支新的文化,亦稱“卡約文化”

商周時代富有地方特點的青銅時代陶器淺論

卡窯文化大角鹿紋彩陶罐

當時居民以農業為主,已能製作銅戈、銅簇等,但以磨製的石器較多。其時代可能與辛店文化相當,但其延續時間可能較長,下限較晚。器多為素面,手工製作。有夾砂紅陶,灰陶與泥質紅陶、灰陶四種,以夾砂紅周最多。器形有雙耳、四耳,須耳罐,底部一般較小或呈圈足,乃是這一文化特點之一。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等。彩繪多為曲折紋三角紋、方格紋。

經過多年的考古調查,證實辛店、寺窪、沙井,卡窯文化是同時存在於不同地區的文化。應該說馬家窯文化早於齊家文化,而辛店、寺窪、沙井和卡窯等文化則是比齊家文化更晚的青銅文化。


二、華南地區

我國華南地區有一種以幾何印紋陶器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多分佈於東南地帶及沿海諸島嶼。因其質料、花紋和燒製的不同,可分為硬質陶與軟質陶兩種。

(一) 印紋硬陶

火候較高,胎多灰色。紋飾有方格紋、回紋、編織紋、雲雷紋、米紋等。常有兩三種花紋同施於一件器物上面。器形有罐、、尊、簋、豆、盤、杯、盂等。

(二)印紋軟陶

有泥質與細砂質兩類,燒成溫度較低,胎作紅褐、灰白或灰色。紋飾比較粗疏,有繩紋,波紋(曲尺紋)、格紋、編織紋和圈紋等。器形與硬陶接近。

關於軟陶與硬陶的區別,目前尚缺乏嚴格的標準,有待做進一步的研討。在廣東的印文陶中曾出現各式的夔紋,具有弄厚的仿銅器花紋的作風。而福州的印紋陶器上面還有刻劃的符號,在浙江、廣東、福建不少遺址則發現有印紋陶與釉陶共存的情況。這些釉陶的釉作灰褐色或黃綠色,施在幾何印紋陶上面。另外,在閩東與浙南一帶的印紋陶遺存中還出現過彩陶。例如在福建福清東張遺址內,它們的地層關係是:上層是印紋陶與釉陶共存,而中層是印紋陶與彩陶共存。由此可見時間有先後的不同,上述這些錯綜複雜的情況,在晚期更為突出,充分反映了華南地區以印紋為特徵的文化的複雜性。

印紋陶文化遺存內有時發現銅製的鏃,矛,刀,之類,說明它們在不同時期內已進入使用青銅器的階段,但其主要的生產工具仍為石器。經各方面的考證可以認為:早期的印紋軟陶,其上限可到商周,下限到春秋前後。晚期的印紋硬陶,其上限約始自春秋,下限到戰國,較遲的則可延至漢初或稍後一些。此外,在春秋時期仍然有彩繪陶器,如陝西省博物館陳列的一件春秋時期彩繪回紋雙耳陶壺,十分罕見,起著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


商周時代富有地方特點的青銅時代陶器淺論

春秋彩繪陶壺


三、東北地區

北起松花江,南抵河北唐山,在此時期也分佈著幾種不同類型的原始文化。先後經過發掘的石棺墓達170座以上,包括吉林市西團山、騷達溝、土城子、永吉旺起屯、汪清百草溝以及河北唐山等地。考古工作者還在牡丹江、頭道江、渾江流域一帶進行了調查,目前多認為這一地區的原始文化大體可分作兩大類型,即以吉長地區與長白山地區為代表的陶器。前者以吉林、長春為中心,當時青銅器已普遍使用。陶器以紅砂陶為主,多素面,個別有繩紋、劃紋與鋸齒壓紋。器形有直口簡狀鼎、實心把的豆,以及帶有橋形、條形、瘤形的橫耳,這些都是比較突出的特徵。

(一)遼寧夏家店遺址

分為上下兩層,其下層文化的遺物與藥王廟遺址出土者相似,故亦稱作“藥王廟文化”或“豐下文化”。同樣的遺物在赤峰附近,寧城、承德、唐山、朝陽和阜新等地均有發現,其時間約自商代至周初。而其上層文化則與吉林西團山、土城子等地有些遺物比較近似,其時間約自西周晚期或春秋初期開始,最晚可能至戰國時期。目前還難於在夏家店上下層之間判斷出具有繼承性的跡象。但因為上下層都發現有青銅器,所以證知是同屬於青銅時代的原始文化。

商周時代富有地方特點的青銅時代陶器淺論

夏家店文化彩繪陶鬲

夏家店下層出土的陶器以夾砂灰陶最多,夾砂褐陶及泥質灰陶次之。陶質堅硬,燒成溫度較高。主要紋飾是繩紋和繩紋加劃紋,在加工過程中往往又將繩紋磨掉,附加堆紋僅飾於甗腰部和甕的肩腹部,甕、鬲腹部常有泥餅裝飾。上層出土的陶器都是褐色和紅色的夾砂陶,火候較低,與下層陶器的紋飾不同,除甗腰部有堆紋外,多素面磨光,器形有鬲、罐、豆等。

夏家店上層葬的人骨,經鑑定屬於通古斯族人種。

商周時代富有地方特點的青銅時代陶器淺論

夏家店文化獸面紋彩繪陶罐

(二)長白山地區

如圖們江、牡丹江、頭道江、渾江等流城,在過去進行的多次調查中都發現了原始文化遺存。在汪清百草溝遺址內曾發現少量的青銅器和鍊銅硫。陶器大部分是手製的素面粗砂陶,器形粗大而厚重,有筒形罐、侈口罐、足杯等。一部分有瘤形耳(同吉長地區陶器),但一部分則是豎貼耳(環形或橋形),這一點與吉長地區的橫貼耳迥乎不同。此外在鏡泊湖邊的鶯歌嶺遺址還有個別的帶彩泥質紅陶,是比較特殊的情況。

(三)吉長地區

原始文化的發展階段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能判明的是在西團山發掘的五六十座墓中從未發現銅器,隨葬品的差別很不明顯,可能是這一文化的早期遺存,即所謂“西團山文化”。根據土城子的地層關係,可以肯定這文化的下限應在漢代之前。關於東北地區青銅文化的發展過程等問題,目前尚未完全解決。西團山墓葬的人骨,經鑑定也是屬於通古斯族人種,因而有人認為吉林地區可能是肅慎族(滿族)的原始文化遺存。

至於北方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經過發掘的還有內蒙古赤峰藥王廟遺址。這裡從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