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孱弱,是誰之過?是宋太祖的重文輕武之策嗎?

關於宋朝的歷史,老王還特意去看了一篇趙宋的歷史簡介。趙匡胤說實話得國不易啊,他對歷史是有功的,這也是不用去懷疑,可以說

宋太祖是結束五代十國的紛亂局面主要推動者。五代十國的混亂,離不開唐末的民眾暴動,被鎮壓後造成藩鎮實力過大,進而形成朝廷對藩鎮失去控制能力。


宋朝的孱弱,是誰之過?是宋太祖的重文輕武之策嗎?

​像這種分裂混亂的局面,真的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諸多的災難,比如禁令繁多、商稅苛重,再加上契丹貴族的掠奪,人民顛沛流離,可以說是完全失去的生活的保障。直到了五代後期,統一趨勢日益明顯,在公元960年,宋太祖發動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的政權,建立了北宋。在經過一系列攻佔山頭的戰爭操作,最終才實現了統一國家的宏願。

宋朝的孱弱,是誰之過?是宋太祖的重文輕武之策嗎?

縱觀宋朝的歷史,我們發現宋朝的農業、手工業、紡織、冶金、煤炭、陶瓷也都有很大的發展,國內外貿易也是相當的發達。北宋的文化發展極盛,由於理學的誕生是儒學真正的哲學化,文學及戲劇說唱藝術發展迅速。科技進步也是很明顯,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三大發明都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唯一的遺憾是國防力量薄弱,看到宋朝的歷史,很多場戰爭幾乎都是屈辱歷史。雖然其他的方面都優秀的讓人睜不開眼睛,但是這也跟木桶效應一樣,他國防的薄弱拉低了宋朝在我們心目中的偉岸形象。

為什麼宋朝的國防力量這麼弱?是人不行嗎?非也!是制度的問題。北宋吸取了唐末藩鎮割據、節度使傭兵的教訓,為了避免赴了唐末的後塵,北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把軍權、政權、財權和司法權都最大限度地集中在皇帝的手中。這些措施對解決掉藩鎮跋扈,維護國家統一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是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啊。

那北宋具體是用什麼的騷操作,把自己的武功給廢了呢?

它採用的方法是選拔各地精兵充禁軍,把自己武裝到天下無敵,極大的削弱地方武力。這樣做雖然自己安全了,但地方抵抗外敵的能力也是被削弱得很慘啊。再者一個操作是,實行更戍法,皇城派遣禁軍輪流出外戍守,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等,這種策略極大地加強了中央集權。屬於典型的“守內虛外”的做法,再加上重文輕武的策略。讓耍嘴皮的人多了,幹事的人相對就少了。不是是說人廢了,而是能幹事的起不來。

在軍制方面,將禁軍分歸於殿前司和侍衛統領,只負責訓練;調遣軍隊方面的權利則由樞密院掌管,樞密院長官由文人擔任。這些繁複的做法,方便了皇帝對軍隊的掌控,同時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有一個特點,統兵的將帥即便身在戰場,也要聽從皇帝的調度,甚至要按照皇帝頒發的陣圖作戰。上述制度和政策雖然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冗兵、冗員、冗費等嚴重的社會問題。說白了就是軍隊靈活性,機動被徹底扼殺了。造成將帥不主動思考戰場局勢。長此以往,形成不主動思考的弊病。

宋朝的孱弱,是誰之過?是宋太祖的重文輕武之策嗎?

是不是當時的人就傻傻的不懂得改變了,非也。宋仁宗慶曆年間范仲淹曾主持新政,希望把這些問題解決掉,但很快失敗了。宋神宗時,王安石變法,推行了一段時間,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王安石變法觸動了當時既得利益者(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慘遭失敗),王安石被打壓,給了這種阻礙變法的人的氣焰,此後北宋的政治變得更加的黑暗和腐敗。

腐爛的種子深埋,到了南宋這種局面也很難改變了。偏安的南宋都向金稱臣納貢以求苟安了。對內人民則盡其搜掠之能事。想強盛幾乎無望,只不過是坐吃山空立地吃陷。

這麼分析下來,是宋朝的內部平衡被打破了。本來一個國度應該是有一部分守家衛國的武將保衛國家,一幫搞經濟的搞活內部經濟,一幫治理國家的人來治理好這個國家。結果讓一部分得利過多,為了守護自己的利益,顯然看不到國家的未來。根子上是宋的孱弱敗在自己得國的方式,因為自己通過陳橋兵變而來,所以自己得國後很怕有人也這樣顛覆了自己建立的國!

你覺得呢?說來說去都是在想盡辦法防著軍人權利過盛,結果讓官僚給成長起來了。顧此失彼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