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導言

1995年12月考古學家在新疆羅布泊沙漠西北、孔雀河北岸的營盤遺址發現了一個漢晉時期的墓葬

將它編號為——95BYYM15(文中簡稱為M15) 。把墓中的土清理後,一具彩繪木棺呈現在考古學家面前。木棺上蓋著一個精美的彩色獅紋毛毯 。開棺後,墓中的情形更加令人吃驚。

棺中是一具成年男性的屍骨,他的臉上罩著一個麻質貼金面具 , 最讓人著迷的是他身上穿的那件“毛衣”,紋飾奇特、鮮豔如新。

這件“毛衣”叫做——紅地人獸樹紋罽(ji,一聲)袍,保存完好、技藝獨特,2002年被列入“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錄”;以這個墓葬為代表的營盤墓地群發掘成果被評為“199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美男”和“毛衣”所到之處,引來眾多文博愛好者排隊觀賞,筆者曾有幸親眼目睹,著實值得一觀。

本文就走進新疆營盤遺址,看看營盤美男和他身上那件特殊的“毛衣”!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營盤美男

營盤美男

因為營盤附近的的墓葬屢被盜掘,所以在1989 年至 1999 年間,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三次對營盤遺址進行系統的搶救性發掘,在遺址內發現很多漢晉時期時期的文化遺存,其中有墓葬122座。

1995 年發現的M15 是122 座墓葬中保存最為完好、隨葬品最豐富的墓葬。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營盤遺址地理位置

M15墓室平面呈圓角長方形,墓周圍的還有人工修建的二層臺,上面鋪有木棍、蘆葦等。裝墓主人屍體的是一種非常具有當地特色的箱式木棺。

長方形箱式棺的棺體與木腿之間用嵌合而成,四周箱板的一端用斧、鑿等削出方形樺頭,分別嵌入木腿的孔內,然後用木釘固定。

這個木棺有四足,除底部外,其他面都有精美的紋飾。揭開蓋在木棺上的彩色獅紋栽絨毯,打開棺蓋,裡面有一具男屍。

男屍上面蓋著一個絹質的衾。

男子枕著一個雞鳴枕,頭戴白色的麻質面具,面具上其用墨線勾勒出五官、頭髮鬢角和鬍子。看上去十分祥和。面具的前額貼著一個金箔條。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營盤美男的面具

經過體質人類學檢測,這名男子活著的時候身高足足有1.8米,年紀不大,還沒有30歲。他的頭髮很濃密,是棕色的。又加上他的胳膊上戴著護膊,墓中也有與射獵有關的文物,所以在很多人想象中,這個墓主人活著的時候應該是一個非常帥氣的男性,“營盤美男”的稱呼因此而來。

關於他的身份眾說紛紜,但因為墓中沒有完全表明墓主人身份的文物,所以沒法確認營盤美男到底是何許人。但從墓中文物和他身上的衣著可以看出,他應該出身富貴

感謝塔克拉瑪干沙漠附近乾燥的氣候,雖然墓主人的人體已經不再完整,但他身上的衣服卻鮮亮如新。

他腿上穿著深紫色的毛繡長褲、上面的淡黃色絹袍領口還鑲有金箔、左胳膊上有深藍色的刺繡護膊,最最厲害的還是他外面穿著的那件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營盤美男身上的護膊

特殊“毛衣”

罽,這個字絕對可以算生僻字。

許慎《說文》:“ 罽 ”字的本義指魚網 。

但隨著發展“罽”的含義就從魚網變成用毛做成的氈子等東西。

《周禮·春官·司服》“祀四望山川,則毳(cui)冕” 鄭玄注引漢鄭司農曰:“毳,罽衣也。”清代段玉裁注:“毳者,獸細毛也。用作為布,是曰罽。亦段罽為之。”

每個地方用什麼材料織布做衣裳,與當地的環境有關。中原盛產絲織物,乾旱少雨、飼牛養羊的新疆地區,毛製品盛行。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新疆出土的毛織帽子

公元前2000年,毛織品已經在新疆出現,並且以新疆為起始點在西北地區傳播。秦漢時期,毛織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上千年的毛織經驗,為革新毛織品種類提供了技術支持,所以有了罽。

罽是毛織品,但不是所有毛織品都叫罽。

《漢書·高帝紀下》“賈人毋得衣錦秀、綺縠、絺紵、罽”。或指彩色染經剪絨,用以作氈。為我國西間少數民族所產。西漢以來錦罽常並稱。漢代一張罽價值幾萬錢。

絲織品種中,錦的織造難度最大、價值最高,這句話中把罽比作毛織物中的錦,罽的價值可見一斑。

那罽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毛織物呢?

我們拿這件營盤美男身上的這件罽進行解讀。

首先這件罽是用平紋提花技術織造的。

平紋技法是紡織中最基礎的織造方法。所有線為一個顏色,經線、緯線按照同樣的頻次相交而成。經線和緯線每隔一根,相交一次。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平紋織物組織結構圖


提花技法是平紋技術的發展,將平紋中同色的線用彩色的線代替,用彩色的經緯線直接指出花紋。織錦就是提花技術的代表。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提花織物組織結構圖

那是不是可以說用提花技術織造的絲織品是織錦,用提花技術織造的毛織品就是罽呢?

答案是否定的。

這就要說這件罽的第二大織造工藝——它是雙層的、兩面都有紋飾。

雙層紋飾的意思是,這件“罽”在織造的時候,把經線、緯線相互交替織造。每織完一次,兩層組織在花紋的邊緣連接處換層,這樣形成圖案

從圖片上可以看出,這件罽有紅、黃兩色。所以在織造工藝中,用紅、黃兩色構成的經緯線,交替顯花,採用平紋的織造方式,同時織出表、裡花紋,形成重疊的上下兩層。我們看到這件“罽”表面為紅色背景黃色花,若能看到裡面,色彩正好相反。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紅地人獸樹紋罽袍組織機構圖

一個織物中,既有經線顯花,也有緯線顯花。

雖然罽工藝很難得,但畢竟在在新疆境內的古代墓葬 、遺蹟中有大量的罽出土 ,但為什麼只有這件罽袍能夠入選中195件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名錄呢?

一方面是這件罽幅度大,保存完好,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這件罽的紋飾非常特別。

獨特紋飾

這件罽袍上面遍佈紋飾,把它們按類別進行劃分。

第一個是山羊。

罽袍上的山羊身上有花紋,羊角彎向腦後,前蹄上揚,後蹄站立,扭頭朝後看。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第二個是牛。

後蹄立地,前蹄騰空,尾巴上翹,頭部向後扭。腰間戴著花環 ( 有點像西方的月桂葉) 。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第三、四、五、六個紋飾是不同姿態的男性

這個人側身站立,一手持矛上舉,脖子上繫著披風,披風遮住一邊肩膀並向後飄揚。身體微微後仰,兩腿一屈一伸,好像要用矛去刺什麼東西。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這個人身體後仰,好像在防禦,一手揮舞著一柄彎刀,一手舉起圓形盾牌,脖子後飄著一件披風。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還有兩組人物在罽袍的背面,在展廳沒法拍到,在論文中找到了一個線圖。可以看到,其中一組人物感覺在向前衝,正要將長矛刺向地下,另一隻手臂向前伸。其中一組人人身體後仰,一腿半跪,他一手持矛,一手高舉小型圓盾於半空中。好像要與敵人對陣。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第七個是石榴樹

在動物和人物之外,還隨處可見植物紋。以植物的枝幹把各部分紋飾分開,這個植物就是石榴樹 。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紋飾元素介紹完了,它到底哪裡特殊,體現在三點。

第一點——元素本身不是中原流行

首先來看動物紋:牛和羊

可能有人要問,這牛和羊怎麼就不是中原的了,中原哪能沒有呢?

牛和羊中原當然有,只不過中原人不用它們做紋飾罷了。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彩陶紋飾。在農耕文化盛行的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最特色的紋飾是一種抽象的變體神人紋,而在遊牧文化盛行的青海、新疆等地區,陶器上就經常會用到鹿、牛等實實在在草原上生活的動物。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新石器時代晚期農耕區和遊牧區彩陶紋飾比較

第二個就是和這件罽袍同時代的織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出土了距離墓地不遠的尼雅遺址,是一件蜀錦。它上面的動物,看著都認識,但基本沒有一個是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其他的中原絲織物也是如此。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同時代、同地點織物紋飾比較

所以說著牛和羊看著熟悉,但並不是以農耕經濟為代表的中原地區會用的紋飾。

第二點——人物形態不是中原流行

雖然是有好幾組人物,但總的來說,他們都有捲曲的頭髮、眼睛挺大、穿衣很少、肌肉發達。這種人物形象,不用多說,都能看出這絕不是我們的藝術風格,也不符合中原人內斂的審美。

第三點——植物元素不是中原流行

根據歷史記載,公元前119年,張騫在中東的安石國把石榴種子帶到中國。200年之後的漢晉時期,儘管中國已經有石榴可吃,但與石榴相關的紋飾,那個時候還是希臘羅馬藝術、波斯文化中的普遍元素。中原更多的會使用茱萸等本土植物紋飾。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漢朝中原最流行的植物紋飾——茱萸紋

除了紋飾元素,紋飾佈局也不是中原流行的方式。

這件罽袍紋飾基本都以石榴樹樹枝為軸,兩兩對稱。兩兩對稱的紋飾佈局在那時候是典型的羅馬、波斯紋飾佈局。

東漢末,中原的絲織物紋飾要不洋洋灑灑鋪滿整幅,要不以山狀雲紋為主紋,周圍遍佈神仙瑞獸頗具浪漫主義色彩。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典型的漢朝織錦圖案

為什麼說有這件罽袍有這些紋飾會為它價值加成?

那是因為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交流證據。

交流要衝

2000年前,營盤遺址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一站。是史書中記載的“山國”。

《漢書·山國傳》:山國,去長安七千一百七十里。戶四百五十,口五千。到焉耆百六十里,西到危須二百六十里,東南與鄯善、且末接。”

既然處於交流要衝之地,自然文化元素比較多元。他身上穿的罽袍,就體現了這點。

罽袍上的羅馬、波斯風格紋飾,前文我已一一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紋飾雖然不是源自本土,但這件罽袍可是當地特產,說明最晚在東漢末年這種具有波斯風格的紋飾已經開始在新疆地區的織物上流行。

時間再往後推,魏晉時期的中原,出現了很多以“生命樹”為軸,兩兩對稱的紋飾圖案。說明在這件罽袍生產的時期,正好是這種紋飾風格開始東傳,逐漸影響中原織物紋飾的時期。下面這件織錦出土於青海東部的魏晉時期的都蘭遺址。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很多絲織專著都能看到的“雙馬對飲”織錦

這件罽袍的紋飾上雖然沒有漢朝中原時期流行的神仙瑞獸,但袍子上有兩處卻體現了中原文化特點。

第一點就是罽袍的領口。這件罽袍交領右衽,這可是典型中原服飾的特點。

第二點就是罽袍的腰部位置有一件䋺衣。

䋺衣是一種特殊的衣服,是專門用來陪葬的冥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已經開始使用這種小衣服陪葬。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春秋時期,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䋺衣”

營盤美男罽袍腰部上放這樣一件䋺衣,說明這種習俗在2000年前已經傳入新疆地區。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營盤美男身上的小“䋺衣”

除了罽袍,營盤美男的木棺上還有中原地區流行的雲氣、祥瑞花草紋,還有中原文化中代表太陽和月亮的金烏和蟾蜍。美男頭部右側還有織有漢字的織錦殘片等等。

結語

2000多年前,漢王朝經略西域,北拒匈奴、南討諸羌,開通絲路、擴大交流。在一系列的努力後,公元前60年(漢宣帝時期),中央政府在新疆設立“西域都護府”,維護邊疆穩定,促進貿易往來。

營盤美男安眠的山國,是受漢王朝管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那時候,源源不斷的中原物品來到山國,中原的文化深刻影響到這裡

營盤美男安眠的山國,也是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要一站,2000年前,這裡是漢王朝接觸外來事物的最前沿,是一座具有國際範兒的城市。

像營盤美男這樣的富家子弟,早已習慣了用開放的心態去接受各種新鮮事物,並把它們融入自己生活,中西合璧、做工精細的罽袍就是非常重要的實物見證。

營盤美男:2000年前的新疆男子身材高大,還穿著一件特殊“毛衣”

參考文獻

1.田小紅. 新疆尉犁營盤墓地初步研究[D].西北大學,2011.

2.周金玲,李文瑛.新疆尉犁縣營盤墓地1995年發掘簡報[J].文物,2002(06)

3.樓淑琦.新疆營盤人獸樹紋罽袍的修復與保護[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9,21(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