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手精华论述,值得认真研究、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推手理论约在二百年前左右,山西人王宗岳便著有三百六十二个字的《太极拳论》文字简练,含意颇深,技击要领概括性强。这是武林中的宝贵遗产。值得认真研究、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太极本无极,无极而生太极。这是宋朝周敦云所著《太极图说》一文中无中生有的客观唯心主义宇宙生成观的哲学。而阴阳学说则是中国古典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周易·系辞上》里有一句:“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古代的两点论,也就是对事物的一分为二。太极拳也符合这一规律。太极拳理论家武林老前輦顾留馨老师,把《太极拳论》中的阴阳,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解释为刚柔、动静、虚实、开合、化打、粘走、曲直、急缓、蓄发等等为对立统一。它们彼此是互相矛盾,互相斗争,而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转化的。这一辩证的观点,为太极拳理论提供了马列主义的哲学依据。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原著的意思是一动就分阴阳,就是太极。静时浑然无间,阴阳又合,便为无极。《庄子·天下篇》有一句:“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推手也是这样。牛顿的第二运动定律:“动量的变化相等于力与时间的乘积。”例如发动的动作放慢若干倍,看上去就像静止不动了。它除自身的量外,毫无惯性的冲击力。如加速若干倍(即加速度),这不但看上去是动,而且大大地加强了惯性的冲击力。像太极拳的抖动,快速、螺旋、气足、力猛、劲长、动短,意远的暴发力便是这样。我们应运用辩证的、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动与静的关系。太极推手理论讲:“以静待动,以御待攻”,“静中求动,动中求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静如山岳,动若江河”。就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推手精华论述,值得认真研究、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对方一动我便即知,决不放过,做到彼进我随。思想高度集中,内固精神,外视安逸,随时留心对方的动向,要使对方的刚劲失去作用,必先使对方由顺为背,而我由背转为顺变为主动,趁势粘住他,使他继续向落空的方向失去平衡移位。这些,讲易做难,在锻炼时先从松柔作手,还要抽一些拳势动作专练发动。久之便能做到不刚不柔,亦刚亦柔,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刚柔相济的境界。柔时要处处跟对方粘住,不但拥劲不可丢防止被对方压匾。刚时要做到内三合外三合,全力集中于一点,暴发力凶猛沉着达透。但要做到对拉拔长、以减少自身惯性。要有蓄时如开弓,发时如放箭,柔过劲,刚落点的刚柔劲。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对方以快速的手法攻我,我也要用快速的手法去接应。对方以缓慢摸劲的方法来逼我,我同样要用缓慢的手法跟随他。总之要以对方的缓急为缓急,切忽自动,沾粘不脱,做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静待动,后发先至”。快:要锻炼中枢神经反应的灵敏度。慢:虽慢但意劲又要处处走在对方的前面,控制住对手的行动:无论快慢也都要从轻柔着手,这叫重里现轻。化时要使对方失重,攻时不使对方察觉。练拳和推手都要养成用意识引导动作,全神贯注。“精神能提得起,则无滞重之虞,”“意须换得灵,仍有园活之趣。”从而达到“纵放屈伸人莫知,因敌变化是神奇。因为推手是没有什么固定套路,而且各式各样。每个人的性格和技术水平又不等同,真是千变万化,在得机得势时便发。虽然太极推手攻防的技术方法方向变化万千,而道理却只有一条,就是始终贯串沾粘连随,不丢不顶,不匾不抗,先化后打,边化边打,化打结合这一原则。防御是手段,进攻才是目的,防御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光防不攻是右,光攻不防是左,要不左不右,运用得当,恰到好处,才能取得胜利。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顾留馨老师在这里强调,这是推手实践的三个阶段。“着熟”就是拳势动作的熟练,能把拳势折开来准确运用。第二阶段便是懂劲,“懂劲”就是能知道对方来的劲路而掌握对方的虚实之处。否则是起不到对对方有威胁的作用。虚实开合刚柔等等还要和呼吸密切配合,发劲才能沉着达透,化劲才能园活不滞。第三阶段便是“阶级神明”。多练多实践就能掌握规律性,就会愈练愈精,便产生一次飞跃,但不是一次完成,要不断提高,不断飞跃就是指“阶级”所谓“神明”,就是熟能生巧,产生条件反射,无需判断便能发出适当动作应接自如。要达到这一水平光练拳是不行的,非要通过推手相互喂养,推的人次越多,经验越足,和其他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一样,经常参加友谊比赛,临场经验必然丰富。了解各门各派。见识多了,就能应付万一,并能取得胜利,这就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腾。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如果不通过日长时久地苦练实践和深入专研,以上的功夫是不可能理解和掌握的。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则右查。”


要得到以上的技能,需要练就一身基本功(特别是桩功),有些非经过苦熬苦练方能得到。要虚领顶劲,不俯不仰。气沉丹田,重心下沉。不偏不倚,没有歪斜。只有顶得高才能沉得深;只有尾闾中正才无失重之虞。“忽隐忽现”是讲虚实变化,出没无常。拳论中说出击重的一边便是失去平衡虚的一边,这是利用惯性、离心力,向心力和力隅的规律打击对方。所以说:“左重左虚,右重右查”。无论对方从那一边用力,我应在对方用力的一边不用顶劲,粘住柔化,引进落空,同时在对方虚的方向加力,以加速他落空失去平衡而移位。“虚笼诈诱,只为一转”。被击者如不以柔化的功夫而用力顶抗,被击之处一硬,便触之即出了。但“接劲”与“顶劲”是两回事。当对方发动时,我的意识和劲力均抢对方发动之前的刹那,用小圈抖劲,便能将对方弹出,这“接劲”是技高表现的一种。一般在盘手时是运用棚履挤按大小螺旋划圈,螺旋内收为柔,螺旋外伸为刚。拳论说:“胳膊令其骨转,方能真劲引动”。这也叫弧形走化,直线发劲。这就是螺旋的特点。但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没有提出“缠丝动”,"螺旋动”的练法。顾留馨老师在《怎样练习太极拳》一书中指出:“要刻刻注意里边不动,外边不发两句话,这种由内及外的练法,完全是螺旋劲的作用,这是太极拳锻炼方法上的精华所在,也是我们把开合虚实研究清楚的理由。”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对方仰攻时,我高以引之,他总觉得我高不可攀,使他凌空失重。对方俯攻时,我低以引之,他觉得如坠深渊。对方进攻,他又觉得我愈长,有劲使不上,对方退去,又觉得我跟得很紧,无处可避。要做到这点,听劲要好,要在沾粘连随上下功夫。搭手如落槽,如胶似漆,粘住不放,敌攻多少,我化多少。敌退多少,我跟多少。切勿自动。周身上下概要连成一气又要灵活,两手心和意力始终有合的意思对住对方,咬住不放。确实做到敷盖对吞四字(这是盘手)。待对方转得不园时,在棱角处挠硬,使其不得灵活,意和力对其后脚跟推出。(这是发动)。这些动作都是以意导动,这意不但引导自己的动,还要引导对方的动,这意要走在对方之先,放得长,放得远。以意导动要贯彻始终,对方虽已被发出,但发出的意劲也不能马上就收,以防对方再起。

太极拳推手精华论述,值得认真研究、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太极推手练熟精通了,便能有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常求柔软之于外,自得坚刚之于内的功夫。就丝毫没有顶劲拙力之处,灵敏度也非常之高,形容加一根羽毛和落一只蝇虫这些微不足道的份量i都能感觉得到。有了这样好的听劲,进攻时便能做到纵放屈伸人莫知。防守时敌情顶晓提早防御。那当然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了。如盲人识字,也是首先要做到放松,通过手指,末稍的触觉神经,把信息传达到中枢神经,判断是什么形状,最后作出结论。如手指棚紧末稍触觉神经的灵敏度就变迟钝了,便不能作出正确结论。推手也是如此,接触部份一硬,就听不出对方的劲路,中枢神经便发不出正确的命令来对付外力,便会产生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杜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师有为也”


虽然练武术的派别拳种很多,但他们不外乎以强欺弱,以快胜慢,力气大的占便宜,手快的多捞几记,这些都是每个人的本能,自然现象。这都不是通过学力的道理而得来的。事情总是一分为二,弱总是弱,强总是强,以弱胜强是战略战术,上的取胜。但通过锻炼,我们的目的是要转弱为强,由慢变快,这是推手中能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王宗岳把太极拳作为正统、把其他拳种称之为“旁门”。或者说:指不是练太极拳同一门子的叫"旁门”。反之,练别的拳种者称太极拳门子,也可以称之为“旁门”。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太极推手的劲,不使拙力笨劲和死拼硬项,而是使用巧劲取胜,这种巧劲就是利用对方来力加以利用的。这跟力学原理有密切关系。就是说“四两拨千斤”也就是“巧克力”。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来讲:“宇宙间的一切运动都是圆周运动”。太极拳也是圆周运动,推手时不但要把对方比作园形物体,同时还要把自己比象一只打足气的皮球,要无凹凸处,无缺陷处,无断续处?触之即转,使对方来劲扑空。另一方面,因为人是活动的物体,所以也受地球重力的作用,一活动就比不动物体的重心容易移动,这时无需多大的力气便有机会打击对方了。


“观意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


看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能对付几个小伙子,决不是靠力气取胜的,你看他站得那样平稳,虚实调整得多么准确,他以腰为轴,手脚是那样的自然圆滑,活像车轮在运转似的,处处灵活,意明力正,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偏沉则随,双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气沉丹田,重心降低,保持平衡.虚实分清、实来虚化,就是偏沉则随。如两脚站得死板板地,重心在两脚之间或两手均力硬推硬挺,不知使用半边的虚实劲,这当然就呆滞了。怎么能做到柔化自如呢?有些人练太极拳已多年了,但化劲不好,往往被对方逼煞失势,主要的毛病就出在双重上面。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明,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情劲。”


若要去掉双重的毛病,就要向虚实之功专研。阴阳就是指虚实刚柔,要敌虚我实,敌重我轻,粘着便走,走亦能粘,虚实之间随对方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是:“直来横还劲落空,横攻直破其根动。来自“武宗”公众号·引实发虚螺旋劲,乱环里面不离中”。无论是直对横,还是横对直,直对直,横对横的击法,都必须用圆圈螺旋形的动作来过渡,潜移默化。否则就不是懂劲而是顶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要多苦练,多实践,多研究,多交流。实践出真知,窍门抓到了,规律掌握了,空间时间会运用了,逐渐地就能随心所欲,得心应手。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要掌握“从人则随,从已则滞”的规律。就要顺着对方的劲路,利用对方的惯性去打击他。如从己,便产生顶劲,这根本谈不上“沾粘连随”四字的运用了。有些人在推手时不是挨何处以何处击之,而是舍近求远。如明明在粘住的部位可用化打并进的手法取胜的,而他反将手撤回,从另一远的部位去击对方。其结果,不但远处未起作用。反而近处被对方切入,使自己失利,所以要沾住不丢,粘住就走,得机得势,触之即发。

太极拳推手精华论述,值得认真研究、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句话概括性很强,从力学角度来说就要充分运用力学上的:弹力、摩擦力。向心力,离心力,力隅,互成各度力,反作用力。力的分解,惯性,杠杆原理等等。发劲时还要准确地掌握力学,上的:“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还要了解人体的筋膜,骨骼结构,切实做到我顺人背。拿法不局限于反筋背景,穴膜酸痛、并发展为拿对方的劲路,乘.势借力为主使对方不得灵活。手法上运用:螺旋,断路,聚焦。以上这些幼用不到点子,上,那怕是“差之毫厘。”都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学者要不断地深入专研!


(各位爱好者,您们好!本账号将向大家呈现各类搏击、功夫、散打、武术等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以及国内外搏击、散打等赛事新闻、评论。欢迎关注本账号!请点击右上方“关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