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汽車2018財報:盈利下跌、靠合作止血、邊緣化徘徊

江淮汽車2018財報:盈利下跌、靠合作止血、邊緣化徘徊

大眾將要收購江淮新聞被傳得沸沸揚揚,收購事件發酵幾天後,以江淮、大眾雙方否認告終。

被收購雖是傳聞,江淮汽車江河日下的狀態卻是事實。據江淮汽車發佈的2018年年度業績預虧公告顯示:公司業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虧損77,000萬元(7.7億元)左右。公告發布後,江淮汽車對虧損的原因做出了5點預測。

一是,行業不景氣,汽車銷量下滑、公司整體盈利能力下降;二是,因應收賬款、存貨、專用模具、專有技術等因素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增加;三是,部分合營企業項目正處於費用投入階段,投資收益較上年減少。四是,公司繼續堅持在新能源、智能網聯等領域的研發投入,研發費用同比增加;五是,匯率波動和融資成本上升,導致財務費用同比增加。

無論虧損的原因有哪些,回頭看江淮汽車近幾年的情況,盈利連年創新低、產品並不突出、依靠合作止血,這樣的發展模式還能走下去嗎?

盈利大跌,原因有三

江淮汽車2016年年度報告顯示:2016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524.91 億元,同比增長13.16%,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11.62 億元,同比增長 35.49%。

江淮汽車2017年年度報告顯示:2017年江淮實現營業收入491.46億元,同比下降6.3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4.32億元,同比下降62.83%。

江淮汽車2018年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公司業績預計虧損 77,000萬元左右,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190,000萬元左右。

兩年時間裡,江淮汽車盈利大跌的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一來,銷量的負增長是導致利潤下降。

據悉,在2012年到2015年這3年間,江淮汽車的銷量每年都還保持著一定的增長,直至2016年底,江淮汽車全年SUV銷量的增幅突然降至8.9%,其他車型銷量也隨之降低。而在2017年,江淮汽車總銷量更是大幅度下滑,創八年盈利新低;到了2018年,除了多功能商用車和大型客車有所增長外,其餘產品均為負增長。汽車銷售作為車企收益的主要來源,連年的銷量下滑,使得江淮汽車利潤急劇下降。

二來,“生鏽門”影響持續擴大,品質仍受質疑。

自2013年央視“3.15”曝光的江淮同悅轎車車身生鏽事件之後,江淮汽車口碑下滑。生鏽門事件導致,原本口碑銷量俱佳的江淮汽車在同類競品中聲譽下降,畢竟任何消費者都很難看上有汙點的汽車。江淮汽車由於本身的品牌影響力較低,產品質量不高,被長城、吉利、長安等國產品牌遠遠甩在後面。

三來,競爭對手的快速崛起搶佔了江淮的市場份額。

這幾年國家經濟實力日漸強勁,自主品牌在紛紛實現銷量、利潤雙增長,國內汽車市場也連續幾年保持著高增長的態勢。在此趨勢下,吉利、比亞迪、長城、長安、奇瑞等自主品牌快速擴張,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幾年白熱化的角逐,比亞迪、長城等品牌越做越大,江淮、奇瑞等汽車逐漸邊緣化。

產品:業務廣泛,缺少核心競爭力

江淮汽車作為一家綜合型汽車企業集團,其擁有商用車、乘用車、客車、零部件和汽車服務五大業務板塊。其主導產品包含重、中、輕、微型卡車、多功能商用車、MPV、SUV、轎車、客車、專用底盤及變速箱、發動機、車橋等。

自90年代開始,JAC輕卡及JAC重卡就成為卡車領域的領頭羊,持續十幾年佔據著中國商用車業務的大半銷量。還獲得眾多榮譽:中高端輕卡市場保有量第一、輕卡再購率第一、中高端輕卡出口量連續15年全國第一等等。除此之外,江淮汽車在MVP、SUV領域,也曾經風光過……

江淮汽車以瑞風系列MPV車型車切入乘用車市場後,賺了個金缽滿盆。2002年上市的江淮MPV汽車,2004年就在國內MPV市場取得了第二名,2005年繼續保持領先奪得MPV行業銷量冠軍。

在國內SUV熱潮裡,江淮汽車也在轎車、SUV市場佈局,直至2013年推出小型SUV—瑞風S3,作為國產小型SUV的開山鼻祖,瑞風S3很快火了起來,在激烈的SUV市場蟬聯2015、2016全國小型SUV銷量冠軍。

然而好景不長,近幾年瑞風系列MPV車型銷量平平,已不復當年的輝煌。而隨著SUV品牌的崛起,瑞風S3較高的售價、創新不足的弊端顯露,隨後在SUV浪潮中沉淪。

中汽協數據統計顯示:江淮瑞風S3在2016年年初的月銷量可達到2.4萬輛,到2017年年底該車的月均銷量僅為5,442輛,2018年5月該車的月均銷量僅為2,029輛,縮水了將近10倍。支柱車型瑞風S3的衰落也直接導致江淮乘用車在SUV市場兵敗如山倒。

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絡化的變革推進,新能源汽車成為江淮汽車捲土重來的轉機。自2018年以來,江淮汽車先後推出了江淮M3、M4等MPV車型以及首款搭載“安+”系統的瑞風S7超級版和瑞風S4等SUV車型,還有iEVA50、iEV6E和iEV7S等多款新能源車型。

2018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125.28%的漲幅,為江淮下一劑定心藥,或許江淮汽車可以在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撿回失去的榮譽。

夥伴:攜手巨頭欲捲土重來

眾所周知,為了挽救嚴重下滑的銷量,盈利大跌的局面。2017年江淮攜手大眾開展新能源汽車業務,同時與造車新勢力蔚來達成合作,成為蔚來汽車代工廠。低調的江淮也因“明星搭檔”蔚來和大眾頻頻上熱搜,頗有東山再起之勢,那麼通過合作“止血”能將江淮拉出泥潭嗎?

2016年4月7日,江淮汽車正式與蔚來汽車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全面推進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合作,預計整體合作規模約100億元,江淮就此拉開了蔚來代工場的序幕。

據悉,江淮與蔚來在合肥的新工廠是由江淮單獨投資23億來建造的。在銷量和盈利雙跌的同時斥巨資為蔚來建工廠,可見江淮對此次合作之重視。

對於江淮而言,一方面,可以賺取一筆代工費,緩解車賣不出去利潤下滑的資金壓力。另一方面,蔚來在國內外建立了研發、設計和商務機構,其在汽車電動化、汽車智能化、品牌運營等方面有一定的優勢。正如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所說:“與蔚來汽車的全面合作,有助於推動江淮汽車技術進步、品牌提升,有助於推動江淮汽車智能製造和智能產品的實現。”

只是,江淮的合作伙伴蔚來似乎並不是很想承認江淮代工這個事實。

雖然蔚來創始人李斌口頭說著:“保時捷的工廠肯定比不上江淮為我們建的工廠”,但蔚來對不能自建工廠依靠江淮代工的事實似乎不太滿意,網傳蔚來ES8最近的參展圖片,扣掉了車尾“江淮蔚來”的字樣,由此還引發了眾多蔚來ES8車主摳標的場景。迫於接受代工的蔚來遲早會自建工廠,那時江淮又該如何?

再說到江淮與大眾的合作。2017年 6月1日,江淮與大眾在德國柏林正式簽署合資企業協議。根據該協議,合作雙方將共同成立一家股比各佔50%的合資企業,進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並提供相關移動出行服務。

江淮與大眾合作打破了一家海外汽車品牌最多隻能與國內兩家車企合作辦合資企業的規定,讓大多數人產生質疑。可質疑聲卻不妨礙江淮大眾的快速發展,2018年江淮大眾推出了群新的品牌——SOL(思皓),並亮相該品牌的首款車型E20X,預計每年都將會有新的車型產出。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江淮此次確認與大眾展開合作,對企業自身的發展是有利的。目前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已經十分激烈,背靠大眾既可以得到品牌的認可,也能推進江淮汽車新能源汽車的研究進程,大眾已經成為江淮應對生存危機的靠山。

毫無疑問,從蔚來的代工,到與大眾的合資,再到近日傳出來的被大眾收購,這些動作對於江淮汽車來說減緩了走向邊緣化的進程。但想要借搭檔之力實現逆風翻盤的道路恐怕不是那麼好走……

抓住新能源汽車這根稻草!

汽車電氣化、智能化、網聯化的變革成為江淮最後一次翻盤的機會,江淮汽車相關負責人深諳此道。

近日,江淮汽車集團新能源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汪光玉表示:江淮汽車今年將推出以iEV6E和iEV7L為代表的5-10萬元的E系產品,以及以15-20萬為主,iEVA50、iEVS4、iEVA60這樣的中高端市場i系列產品。由此,江淮汽車走向“做強做大商用車,做精做優乘用車,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之路。

江淮汽車在乘用車市場大熱的時候缺少核心競爭力,難以在眾多知名品牌中讓消費者選中。因而,在新能源浪潮時代,緊跟新能源潮流發展、專研技術是其穩根固本的選擇。從2018年財報來看,江淮汽車的虧損正在逐年增加,不過江淮對於合作伙伴的投資以及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的投入毫不吝嗇。

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記分牌》中,江淮汽車已對汽車和零部件研發投入2.53億歐元,研發佔銷售比例4.3%的成績排名全球442位。另外,江淮汽車以2515件專利申請公開兩位居全球車企第二名,國內品牌第一名。

總而言之,代工不會長久、合資也可能會分,只有在快速變革的是時代裡抓住新的機遇,踏實把技術提高、產品做好,才能活下去。只是,近日電動車行業的標杆特斯拉汽車問題不斷、國內新能源政策“福利”持續下滑,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和模式都不穩定的時候,江淮汽車能否穩住?這個答案,我們也只能在江淮汽車2019年財報中窺視一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