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應不應該“逼”孩子一把?

還記得董卿在《開學第一課》節目剛開始時的一句話: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敵不過他敗家一年。”

現在父母教育孩子,好像都在聲嘶力竭,煞費苦心的“逼迫”

朋友家孩子可樂今年滿6歲了,被哥們兒早早的就送到了舞蹈班,剛去的前2周還好,因為有很多小朋友一起,可樂完全把這當成了“玩”,有時候甚至稚嫩的問媽媽什麼時候去“學舞蹈”。

可2周下去了,課程開始有些耗費體力和“強制”了,小可樂開始一次又一次的反抗了,義正言辭瞪著水汪汪的大眼睛和媽媽說,“我不想去了,媽媽我累...”

可孩子每次越這麼說,媽媽的情緒就不斷的積累,到最後每次的回應就是,「你今天去也得去,不去也得給我去!」

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孩子大哭大鬧一場,還是要乖乖的被送到舞蹈班。

糖不禁想到一個問題:

作為家長,我們到底該不該“逼”孩子一把?

當孩子皺著眉頭跟我們說:“媽媽/爸爸,我不想學xxx,我累。”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回應?是心軟還是鐵心腸?

作為父母,應不應該“逼”孩子一把?

孩子存在“自我膨脹期”,“逼迫”要靠智慧

發展心理學家Robert Kegan認為,孩子在6歲前常常認為“我最大”“你們都要聽我的”,他們總是首先滿足自己的需求,但凡有不滿足於自己的事情就會想辦法來達到目的。因此這階段也被稱為孩子的“自我膨脹期”。

《如懿傳》劇中,富察皇后除了處理後宮事務,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兒子永璉的學習上。

為了讓永璉讀書成績優異,她制定了幾近變態的作息表:除去吃飯睡覺的時間,除了過年、中秋等幾個節日以及生日,永璉一年到頭都得從早到晚讀書。

然而結果呢,並沒有讓永璉的學習有提升。最終由於永璉讀書打瞌睡,大冬天就把他丟到屋外挨凍,皇后認為凍清醒了就會專心讀書了。

最後因為本身體弱,加上勞累過度,又受了風寒,最終永璉小小年紀就離開了人世。

這麼教育孩子能說明皇后不愛兒子嗎?肯定是不能。這也是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聽到的,“孩子,我真的都是為了你好啊!”

其實,真正有遠見的父母,不會時時緊逼,讓孩子感到窒息,而是懂得有智慧地“逼”孩子。

作為父母,應不應該“逼”孩子一把?

1.孩子的天賦和優勢很重要,父母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同時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很多父母會有疑問,我怎麼知道孩子未來在什麼方面突出呢?如果你不瞭解孩子的天賦和優勢,教育學家建議調動孩子的主動性,將選擇權還給孩子。

加藤諦三在《喜歡自己現在的樣子》說:

我們小時候如果從親密的人身上得到兩種肯定,就能得到最初的信任感。

這兩種肯定,一種是即使自己沒有能力,無法完成父母的期待,也能被坦然接受;

另一種是即使自己和父母持有不同的概念,也能被尊重和肯定。

家長要做的就是將孩子感興趣的東西進行收集,讓孩子在正確的節點上做出選擇,讓孩子自主選擇。

美國著名作家安娜·昆德蘭曾經說:“有些路很遠,走下去會很累,可是,不走,又會後悔。”

當孩子面臨困難,想退縮時,“逼”孩子一把,告訴孩子不要讓你人生的第一次放棄,來得這麼早。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意義和放棄的悔恨,告訴孩子你會因為不堅持,錯過你本該擁有的精彩。

正如蔡康永所說: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作為父母,應不應該“逼”孩子一把?

2.幫助孩子制定一個最終目標,再將道路拆分為不同的小目標,一步一步向成功靠近。

郎朗在回憶自己的成長之路時曾說:

“有些能力的確是天生的,但天賦並不意味著你可以通過更少的努力去獲得更大的成就。人生是一步一步來的,走了這一步才有下一步。”

我們最終實現的目標都是無數個小目標的集合。

《摔跤吧!爸爸》電影中,爸爸把贏得世界冠軍的最終目標,拆分成打敗所有男孩,打敗專業選手,贏得全國賽,進入國家隊,參加國際比賽等不同的小目標。女兒在一次次實現小目標中離世界冠軍越來越近。

而我們家長要做的也是一樣,我們需要幫助孩子樹立最終目標,並拆分成若干個明確的、可量化、可達成、可執行且有時限的小目標。讓孩子像爬樓梯一樣,通過攻克一個個小目標,一步步朝著實現最終目標的方向前進。

3.陪伴和鼓勵決定成長路上的高度和長度,花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我們經常聽到有的父母抱怨,“白花花銀子扔進去全打水漂了,每天我都要上班,早晚都要送你來練琴,我容易嗎?你還不想學,也不認真聽,你沒有良心啊?”

試問你上班時老闆和你說,“公司花錢養你們有什麼用,全TM吃乾飯的,屁都做不出來!屁都做不好!”的時候,你會怎麼想?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團隊在10年裡一直在研究鼓勵對孩子的影響。

結果發現,經常受到鼓勵的孩子會在做事情中發揮的越來越好。她解釋說:“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

《小王子》裡有一句話:“世界上最有徵服力的武器是語言。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話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

所以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父母應該用共情、陪伴和鼓勵接納、理解孩子,而不是將自己的情緒疊加,讓原本失落的孩子更加幽怨。

作為父母,應不應該“逼”孩子一把?

你正確的“逼迫”,最後孩子都會心存感激

在《嚮往的生活》中劉憲華(Henry)在拉小提琴的時候,被女神Angelababy問到:

“你是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小提琴的麼?”

“對,被逼著。”

“那你小時候願意嗎?”

“我不願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就一直不想拉,後來我參加了第一個比賽,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喜歡了。”

“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

“非常非常感謝。”

參加節目的倪妮也在一旁感嘆的說:

“是啊,真的挺感謝他們的,如果他們不逼你,這些東西永遠不會長在你身上。”

同樣著名鋼琴家郎朗也在不同的場合總會提到這一點。“如果沒有我爸,肯定沒有今天的我。”

郎朗當被問到成功的秘訣他總是這樣回答,“做任何事都要用心去體會它,熱愛它。如果你想成就,從小就一定要學習磨練,而最不能缺少就是來自於父母的‘狠心逼迫’。”

逼迫可以,但別非讓孩子成為你期待的樣子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夠乖巧懂事,卻少有人去關注孩子是真懂事,還是在迎合自己的期待。

很多父母會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就如武志紅在《巨嬰國》中所說,這樣很容易導致一個惡果,就是大人們把自己的生命價值捆綁在孩子的身上,令孩子感到額外焦慮。

在家長們望子成龍的過程中,自己焦慮的有如熱鍋上的螞蟻,情緒失控暴躁,言詞犀利刻薄,完全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學生,有很多家長並沒有上過大學,有的甚至高中都沒有讀,卻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完全放在孩子身上,傾盡全力讓孩子完成他們的夙願。

高曉松就是個違背父母的“叛逆孩子”。

出生於名門世家,其父母格外重視教育。父母早早就規劃好他的人生藍圖,學習琴棋書畫,讀完清華繼而留學,然後成為某個領域的科學家。

而叛逆的高曉松,選擇追求“除了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生活。

《同桌的你》紅遍大江南北,脫口秀節目《曉松奇談》遊刃有餘。

如若高曉松遵從了父母的期待,他可能成為父母期待的一位有名科學家,卻沒有了如今率性而為的他。

就如高曉松的家庭,每個人都有自己專長的領域,父母不把自己的期待強加於他的身上,父母撇開期待,給了他足夠的空間去做自己,就是給他最好的愛。

作為父母,應不應該“逼”孩子一把?

父母的思想有多高,孩子就能飛多遠。

好的父母應給孩子這兩樣:

一是健康的生命;

二是“過自己喜歡的生活”的能力!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