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至今,從孔子、老子、孟子、莊子等先哲,到近現代的賢者,都非常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煉與提高,養成了良好、高尚的道德品格,名垂千古。
《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雖短小精闢,言簡意賅,但語重心長,用質樸的語言,真摯的情感,體現慈父的殷切關懷和智者的諄諄教誨與無限期望。這封家書把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對中國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諸葛孔明先生在家書中對戒兒子,要在淡泊寧靜中修身養性樹立高尚的“品德”,要刻苦學習樹立遠大的“志向”,不能荒唐急躁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全文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成於“靜”,敗於“躁”,這封充滿智慧的家書,濃縮了孔明畢生的生活經驗、人生智慧和學術思想,讀來叫人深省,對我們現代人治身養性也大可借鑑。
這樣一封千古名篇,給了我們什麼啟示?下面我逐句分析和解讀。
第一 寧靜
靜以修身。一個人要靜下心來,修養身心,不斷反思自己,要學習體解真知,身心只有在寧靜中研究探討。
第二 節儉
儉以養德。一個人如果追求奢侈生活,就會物慾無限膨脹,愛慕榮華富貴,必定會私俗膨脹,為達目標不擇手段。以至於“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所以古人說“有德者皆由儉來”。崇尚節約,量入為出,不要使自己成為物質的奴隸。
第三 哲理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人必須清淡寡慾才可以確定正確的志向,必須寂寞清靜身心才能達到深遠的境界。一個人要有人生規劃,不要只看眼前利益,要樹立正確、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第四 學習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一個人的才華來自於學習,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只有靜下心來專心致志才可以,如果三心二意,心有旁物你怎麼學得進去?
第五 意志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如果不刻苦學習就不能增長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完成學業。學習的過程中,一個人的決心和毅力非常關鍵,缺乏了意志力,三天打魚二天曬網,最終半途而廢。
第六 修養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消極懶散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思想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所以一個人不能心慵意懶,也不可以急功近利。
第七 珍惜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年華隨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隨歲月而喪失。最終年老志衰,沒有用處、大多對社會沒有貢獻,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又怎麼來得及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時光飛逝,一個人如果不珍惜生命,不努力學習、努力奮鬥,最終被社會淘汰。
結語:
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生活節奏加快,數字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都在追求“快餐”式文化。面對這個五光十色、紛繁複雜的世界,其實我們更應該提高自己的修養與品德,堅定自己的意志,關注自己的言行,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努力學習、勤奮工作,這樣才能不被時代拋棄,並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適應於社會發展的潮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不斷地向著美好生活前進。
閱讀更多 我欲隨波不逐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