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原来茶圣陆羽的“真井”在这里!

【揭秘】原来茶圣陆羽的“真井”在这里!

真假陆子井

天下泉名多“陆羽”。以“茶圣”陆羽命名的泉井,极为著名的,在全国至少有四处:江苏无锡的惠山泉,又称“陆子泉”;江西上饶有陆羽泉;浙江余杭有苎翁泉;而在茶圣陆羽故里——湖北天门,有文学泉,亦叫“陆子井”;另有天门西塔寺,也有一处“陆子井”。究竟陆羽的真井是哪一处呢?今天特别推荐童正祥老师的一篇文章,带您一探究竟。

文学泉考评

【揭秘】原来茶圣陆羽的“真井”在这里!

当今,有关茶圣陆羽遗迹的推介,似存二种不良倾向:

一、鱼龙混珠,以讹传讹;

二、叶公好龙,知难而避。

本文仅结合品茶真迹“文学泉”(题图)之沿革,并就文学泉的开发价值予以探讨,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一、关于“支公井”与“柯公井”的史料

天门《县志考》(注1)载:“文学泉,一名陆子井,县北门外西北隅官池内,口径七尺,深近百尺,中有断碑废柱,字刻‘支公’(注2),乃真陆井。”“陆井,西塔寺右,即柯公所甃,非真井。”

本来,此文言简意赅,已将真假陆子井区分得十分清楚:“文学泉”即陆羽生前就已存在的“支公井”,而西塔寺“陆井”乃明代“柯公井”。但自《陆羽遗迹循踪》(注3)问世之后,至今将西塔寺井与文学泉一并称谓“陆羽遗迹”的书刊不少。为了还原历史,让我们先温习一下史料:

1、《湖北金石志》(注4)卷七载:陆鸿渐煎茶碑立于陆子井旁,碑上有“唐刘冥鸿书陆羽自叙也”(注5),时为咸通十五年(874)闰四月。

2、《全唐诗》第846卷,齐已《过陆鸿渐旧居》,诗题下自注“陆生自有传于井石”,诗曰:“楚客西来过旧居,读碑寻传见终初。……种竹岸香莲菡萏,煮茶泉影落蟾蜍……”。

3《全唐诗》第129卷,裴迪(注6)《西塔寺陆羽茶泉》中有“不独支公住,曾经陆羽居。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句。

4、《全宋诗》第二册王禹偁《陆羽茶泉》(注7)诗云:“甃石封苔百尺深,试茶尝味少知音。唯余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

【揭秘】原来茶圣陆羽的“真井”在这里!

图2 乾隆《天门县志》西塔寺图

5、《茶经》明嘉靖二十一年竟陵版鲁彭序“粤昔已亥(注8)……柯公莅任斯职。越明年,百废修举,乃观风竟陵,访唐处士陆羽故居龙盖寺……因慨茶井失所在,乃今井(注9)而存故。”清乾隆·道光《天门县志》西塔寺图中,分别标名其为“陆羽泉”和“陆羽井”。(图2、3)

【揭秘】原来茶圣陆羽的“真井”在这里!

图3 道光《天门县志》西塔寺图

6、《天门县志》载:“嘉靖三十八年,知县邱宜召民筑城,在县城北门外西北隅官池内掘得一井……有断碑,刻‘支公’二字,乃陆子真井……后井又湮。”

7、《茶经外集》(注10)收录西塔寺诗34首,除裴拾遗的“西塔寺”和王禹偁的“观陆羽茶井外”外,诗名直接言及陆羽泉的有四首,即:张本洁《闻清公从新安来大新龙盖寺,春日同梦野过访陆泉》;程键《过西禅次陆泉韵》;苏雨《西禅寺饮陆羽泉》;程子谏《题西禅寺井》。

8、李维真《陆羽祠记》(注11)载:“故有覆釜洲,有陆子泉,又曰文学泉,皆品水烹茶处”。又有“泉久没湖中,隆庆间治湖得之”句。另,同期李为《茶经》序中有“得处士陆鸿渐井泉无恙”句。

9、《天门县志》载:“清乾隆三十三年夏,因天旱,居民掘荷池取水,得石盖,上有三个圆形眼如品字,盖下有泉,泉旁得断碑,隐存‘文学’二字,于是知县马士伟甃井构亭”。(图4)

【揭秘】原来茶圣陆羽的“真井”在这里!

图4 道光《天门县志》文学图

10、陈大文撰《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文曰:“余于乾隆壬寅冬过天门县,雪中访文学泉古迹……,复于井后筑小轩三楹为品茶之所,作记以记其事。癸卯春,余勘堤再过其地……并汇诸作勒石,以垂不朽云。”

11、熊士鹏《文学泉阁记》(注12)开篇一句为“泉以文学名,非重其官也,将以循名而实也。”文章后段是这样记述兴修文学泉过程的:“邵公治政之早暇,与予过西塔寺,见有桑苎庐曰:‘此为陆子发迹之所则可,……遂寻文学泉故址,泉水素清冽,而为瓦砾沟水所湮塞,故浊而不可食。命里人持畚挶掘碑碣,得陆子象焉,曰:‘此宜为陆子汤沐也’。尔地表薮泽,规原隰,甃井眉,树石槛,中建阁,而曰围绕以垣篱……。”(图4)

12、《茶经故乡访问记》记叙,1940年7月日本学者诸冈存眼中的文学泉:“又发现荒草中埋没石碑一块,正面是‘文学泉’三字,背面是‘品荼真迹’四字。……在此碑附近有用两块石板盖着的三眼井……(此事已收录在诸冈存1943年出版的《荼经释评外篇》之中)”。(注13)

【揭秘】原来茶圣陆羽的“真井”在这里!

▲图5 2003年出土古井残盖中的大块

13、《天门县志》(1988年版)载:“1956年,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过问,由天门县人民委员会重建陆羽亭,整修文学泉。”

【揭秘】原来茶圣陆羽的“真井”在这里!

▲图5 2003年出土古井残盖中的大块

14、《天门日报》2003年1月27日报道:1月23日,文学泉工地出土二块井盖残石(图5),位于现存文学泉井正北25米,常年水位线下2.5米土层中,井石边土层中尚可见较整齐堆放的石块(注:因雨季排水困难,没作大范围清场作业)。

二、文学泉的人文价值

为了讨论的方便,首先让我们将上述史料用表格形式概述如下:

【揭秘】原来茶圣陆羽的“真井”在这里!

依据上述史料,我们可以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1、“文学泉”与真假“陆子井”

自唐末起,为纪念陆羽,人们将其儿时为寺院僧人煮茶汲水的‘支公’泉井,称为“茶井”、“茶泉”乃至“陆子井”。因素有碑石井盖和诗文相传,虽累造累湮,总有据可考,并得以反复维修而保存至今。

1593年经李维祯命名、1783年陈大文书碑以“文学泉”称谓而享誉中外。其间因泉井“久没湖中”,由柯乔于1540年在覆釜洲上的西塔寺重建一口“陆子井”(由于地势远高于“文学泉”陆子井,该井一直保存至近年才毁)。

于是,就产生过真假陆子井的现象:

一方面,在明清时期有许多咏西塔寺陆子井(泉)的诗文中,柯公的假陆子井被人当作了陆羽遗迹寄托缅怀之情。最典型者当属《茶经外集》中所辑的部分诗篇。另一方面,前些年曾有人在现场或文中将柯公井当作陆羽遗迹向人介绍。至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文学泉”才是真正的“陆子井”遗迹。

2、文学泉的佛文化价值

当今,已有学者将支遁称为“中国佛茶之祖”。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开拓性领袖,他在龙盖寺设坛布道,在西湖边凿井开泉,开启佛茶一味之先河,也因此孕育了神童陆羽,让茶脉久远……。

由史料3、6二条可知:陆羽故居亦“支公”故居,“陆子井”即“支公”井。众所周知,支公道林乃晋代高僧,其生平已列入《高僧传》,在佛学理论上及传播上有重大贡献。既然,陆子井泉先为支公所掘,从晋传到唐为历代僧人汲水煮茶之用,作为“茶禅一味”的历史物证,在佛学与茶学的关系史上也就具有了它的历史价值。况且,支公当年驻锡方乐寺(西塔寺前身)牧马的遗址“走马岭”犹存,如能重建寺内的“支公祠”,并与泉井共同作为研究支公的历史遗存和纪念地,其文化价值也是不可多得的。

3、文学泉井盖的寓意

【揭秘】原来茶圣陆羽的“真井”在这里!

图6 古井盖复原示意图

从史料9以及图4可知,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三眼井盖,至少是清乾隆年之前就有的。井盖眼的寓意,明眼人一览无余,极具鲜明的个性。而古井盖残石的浮出水面,证明了它的“克隆”与传承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朔到明隆庆年间。笔者以为原创者的构思不仅仅是突出一个“品”字。还有更深的文化内涵。

笔者将大小二块残石绘制出复原图(图6),并与现存井盖进行了测量比较,二者造形基本相似,同为二块条石组成八边形,只是残井盖比现存者石材厚4cm,井眼孔径大2cm。

不同之处还在于:

一、复原后的古盖八边形的边长,相互间比较一致(现存井盖边长差距较大,显得不规范);

二、古井盖上多一层约2毫米厚的圆形平台。乃至造型成为外(八)方、内圆、三孔。显现外方内圆之意。

又查,清县志图上所示二块井盖的放置方位(图4),知双孔石位居下(南方),单孔石位居上(北边),成为上阳(单)下阴(双)之态。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将古井盖复原图中圆圈画成太极图,则井眼双孔正处“阴鱼头”,单孔正处“阳鱼头”的位置。这一切,是否表现为“易”学的思想呢?如是,则古井盖造形原创者绝非一般文人。

4、文学泉井盖的肇始时期

笔者推测品字形井盖的最初制作时间有三种可能:①支公时期;②唐咸通十五年;③明隆庆年时期。

说第一种情况的可能是:支遁因煮茶而凿专井,而泉水不是山泉,需要保存湖边的泉口而需甃井,这就有加井盖的可能。但考《茶经》问世前三四百年里,尚没大兴品茶之道,故刻意创“品”字形盖的可能性小于制作一般形状井盖的可能;考第二种情况,就是陆羽逝世七十年之际,故里人为其立煎茶碑并刻自传于井石时,应是一次重大规模的活动,用心设计并制作井盖当属情理之中。

从断裂的古井盖分析,它较现存井盖厚,而非经重力打击难以破坏。只有当井壁坍塌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明嘉庆38年(1559)掘出陆子井时,曾见有“断碑”,此时,距宋初500多年的时间里,不见有关该井的详细记载,这段时间内发生过什么?以至于将石碑断裂,甚至原本也有的三眼井盖也是与石碑同时遭损的呢?

如果说三眼井盖的首制时间是明隆庆年间,也有一定道理:一是此前文献上无有关井盖描述,只有“口径七尺”之说;二是正值崇陆时间,当地官吏“百废修举”,继修复西塔寺、刊刻《茶经》的同时,大修“品茶真迹”,刻意制作井盖也有可能,于是便有了后来乾隆间挖出井平面的详细记载。

三、文学泉的开发价值

1、人文旅游

文学泉古井,作为见证茶圣陆羽儿时初识茶水,乃至影响他一生的“发迹地”,与其少年时期求学地——天门山邹夫子墅、汲水煮茶的第二口井——天门山“陆子井”,以及青年时写作的东冈草堂遗址,东西相距均不过30公里,构成了茶圣故里的遗迹、遗址群,加之相距不过二三百米的古雁桥、陆羽纪念馆、西塔寺等纪念性建筑,所共同构成的西湖风景,是一组文化含量最丰富的可供观瞻的旅游景观。

文字泉不仅是茶圣遗迹的标志性景观,也是高僧支遁的品茶遗址;天门山陆子读书处不仅陪育了陆羽,还是唐代文人皮日休、明代学者钟惺、谭元春就读天门山书院的遗址,加之毗邻全国文物保护区石家河文化遗址,应该成为江汉平原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游览地。

当然,如能以文学泉作为始发站而开辟茶圣陆羽踪迹游,定能受到江南诸省茶界、旅游业的欢迎。考文学泉景区(含亭、阁、廓和古城墙以及与东、西湖相连的官池),兴于明隆庆、盛于清乾隆、道光(如图2、3),作为观景点至少有400多年历史。

【揭秘】原来茶圣陆羽的“真井”在这里!

图7 古城墙和文学泉所在的官池

泉南的明城墙犹存,尚可进行局部恢复(图7),例如恢复一个可供观景的城楼(如图4);泉井旁的纪念性建筑陆羽亭、涵碧堂等,若能进一步挖掘,整理相关碑铭、诗文、图片,拓片资料陈列与辑录成册,供人观赏与收藏,那么,文学泉作为茶、水、佛文化的名胜风景区将会更加受到海内外文化人和旅游者的青睐。

2、泉水利用

《词海》云: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在适宜的地形、水文条件下,地下水就能流出地表而成泉。……在平原地区,泉一般在冲积扇的外缘、河流两岸和冲沟发育的地方。”

查地质资料:“天门全县9%为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天门河二岸属全新统冲积层(图8)……,分布于汉江及天门河二侧一级阶地,由粽黄及棕色粉砂、细砂、亚砂土、黄褐色亚粘土等组成。粉砂、细砂结构松散,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由此可知,文学泉处平原湖区,距古汉江及今天门河道不过数百米,这里具备产生优质地下水并露头于地表的地质条件下。另外,从城区尚保存有晋代化学家刘梓所遗“丹台古井”亦可旁证此点。

【揭秘】原来茶圣陆羽的“真井”在这里!

图8

再从文学泉地下水的储量看:“全县地下水静储量为384.58亿立方米,每年可采地下水16.98亿立方米,相当于54立方米/秒的引流量”。境内地下水分为四种类型:孔隙水……裂隙孔隙水。后者“遍布河湖平原、岗状平原,埋深一般大于40米……,含水层一般单层厚2—20米”,而“竟陵陆羽村单层厚为50.9米,多层累积厚度一般为30—85米”,说明地处陆羽村的文学泉地下水储量是丰富的。(见1988年版《天门县志》第124面)

试想:千年之前乃至更古的年代,竟陵西湖地上水源就丰富,且不会受污染,而寺院僧人不取方便洁净的湖水,而要用泉水,只能说明后者的口感好,据笔者走访该村多名古稀老人,均能证实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都可见到井中水下“冒泡”,而冬秋则“热气腾腾”,以至周边数县香客到此求仙水者络绎不绝……可知井内水源确系地下泉水。如今此景观不再,显然是地下裂隙口淤塞所致。如果我们能用管道插下与泉口相连,运用动力吸出泉水,那么:

一、可用于再现当年陆羽泉水煮茶,或表演,或设茶室,以吸引游客、茶客。使文学泉真正成为传播文化、演绎陆羽少年人生(与积公禅师和恩师崔国辅交往的经历)的场所。

二、生产天然矿泉水(当然,前提是经水质化验能证实水质优良且稳定),其“文学泉”的品牌效应是其它商品泉水的名称都不可企及的。当然,如能用其水结合优质茶叶生产罐装茶饮料而形成品牌后,其所获经济效益将会更加持久而巨大。

综上所述,以“文学泉”命名的“陆子井”,是史料记载最完整,文物价值最高的陆羽遗迹。了解它的历史沿革,有助于我们甄别明朝以后写陆羽故居西塔寺诗文中,有可能出现将彼井当此井的情况,澄清陆羽的“品茶真迹”在天门竟陵城区只有一口真井的事实。至迟在明朝就已存在的“三眼井”盖,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耐人寻味。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来探讨它的开发价值,是否能引起共鸣呢?

注释:

注1:见“癸酉岁重刻桑苎庐藏版”《陆子茶经》。

注2:支公名遁,字道林(314—366),晋代高僧,曾驻塔寺(时名青云寺)。

注3:载《陆羽研究集刊》1984年创刊号。

注4:杨守敬(1893—1915)据历代善本载碑刻编此集。

注5:欧阳修《集古录跋》中为此叙之跋手迹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注6:从诗名可推测作者应为五代人裴迪(后唐时官至太常卿,宋太祖即位任右仆射)。因“西塔寺”寺名出现在唐大中元年(847)以后。

注7:《全宋诗》系1991年北京大学编。詹罗九先生《名泉名水泡好茶》书中的《陆羽茶泉》诗文与《全宋诗》相同。然评注“此陆羽泉在湖北蕲州(今浠水),即蕲州兰溪石下水”显然有误。兰溪水系天然山泉,而“陆羽茶泉”上有“甃石”。另,天门存 清乾隆癸卯《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上的“宋黄州太守王元之题天门县文学泉诗”诗文中,“封苔”为“苔封”,“试茶尝味”为“如今尝味”,第三句为“涓涓泉底中宵月”。而吴骥《陆公祠》中的这首诗,第二句“试茶尝味”也为“如今尝味”,第三句“半夜”为“夜半”。说明在传抄(唱)过程中多有变异,且诗名可能系后人所撰。

注8:指嘉庆十八年(1539)。

注9:指1540年时任佥事的柯乔在西塔寺内新修的一口水井。

注10:日本国杏雨书屋藏本。据布目嘲沨考为竟陵嘉靖版(1542序刊本)的附刊本,刊行日期不晚于万历十三年(1585)。

注11:祠记写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记中隆庆年间为1567—1573。

注12:熊士鹏(1755—1848)曾任武昌府学教授、国子监博士。1826年后任天门书院主讲。1828年知县邵勷建文学泉阁后为之作记。

注13:见《陆羽研究集刊》1986年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