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少人料到東漢必亡卻沒料到蜀國先亡?誰最早預判蜀國滅亡?

東漢在漢靈帝之後,已經朝政大亂,吏治廢馳,看到東漢必然滅亡的已經有相當多的人。當時,不少社會名人在私下已公開地或明或暗地議論這件事。史書上有相當多的記載。

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能預先看到東漢走向必亡趨勢的人不少,但能預先看到蜀國短時間被滅國的人不多

在漢靈帝之後,後繼的朝廷和即位的皇帝明顯已大權旁落,政令旁出,威權不再,外戚、宦官輪番干政,一些權臣結黨謀私,胡作非為,買官賣官,上臺之後,想快快回本又大獲其利的官員加緊收刮民脂,對百姓層層盤剝,底層百姓生活非常艱難,難以為繼。底層百姓沒有活路,只能造反。

因為東漢王朝的衰敗跡象很明顯,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所以,能看到東漢差不多滅亡的不算難,但給出較準確判斷時間段的不容易。不過,無論皇族中的成員和社會中下層人員,看到這種情形,有些明眼人早早地為自己作打算。

其中,最明顯的是包括皇族中的劉焉等在內的人都紛紛積極想出各種辦法,為自己後路作籌劃。劉焉向朝廷提出:將刺史改為州牧。向各地派出皇帝最信得過的去地方任職。結果,說動了朝廷,劉焉由此而去了四川一帶,任益州牧,當上了割據一方的地方大員,得以如願,並很快將益州變成他自己的半獨立王國。

蜀國在魏蜀吳三國相對國力最弱。應該說,很多人都可能感覺到蜀國在三國之中最先亡,但沒有多少人準確判斷得到蜀國亡得這麼快。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預判到。

蜀國雖然劉備稱帝出兵攻打東吳,被火燒連營,不久去世。但有諸葛亮力精圖治,諸葛亮死後,姜維接任,蜀國駐守魏蜀邊界的軍隊也仍然是保持有相當的戰鬥力。

鍾會和司馬昭是有最熱切願望盼望蜀國滅亡的人。且鍾會和司馬昭均有各自的算計

無論是曹丕還是司馬懿、司馬師掌權,都沒有在攻打蜀國方向上傾力而為,明顯是認為蜀國不會在短期內滅國。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想要代魏自立的野心已經非常明顯。想登帝位的人是等於向周邊之人及天下所有人索取更高的主宰別人的更自由的權力。應該說,司馬昭敢廢魏稱帝,比曹魏的曹丕敢代漢稱帝更不容易。曹丕是接過了曹操的所有政治勢力,在朝廷裡操控手下,孤立跟隨漢獻帝勢力,對反違背自己意志的大臣恐嚇或找藉口清除就行。

為何不少人料到東漢必亡卻沒料到蜀國先亡?誰最早預判蜀國滅亡?

電視劇中的司馬昭

司馬昭不同,他更不容易找到服眾的藉口,必須要製造更有利更合適的時機,在平息淮南三將反對司馬家族勢力後,他又指使手下殺死了曹魏王朝的曹髦,有弒君的惡名。他必須要再滅掉蜀國,完全改變天下局勢,旁人無可奈何,他才能敢公開篡魏,自立為帝。

鍾會參與了司馬昭兄弟的所有重要大動作決策過程。鍾會小時候就與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同屬官二代,彼此非常相熟相知。在司馬師、司馬昭平定淮南三叛中,鍾會就是最重要的心腹謀臣,最清楚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的真正的心思。

鍾會清楚司馬家族奪權且要登上大位的所作所為和麵對的種種挑戰和障礙,也在其中積極出謀劃策,幫助出主意掃除障礙,自然就非常熟悉裡面的所有操作。他沒有任何為司馬家族買命而又要全盤獻出所有勝利果實的義務。

鍾會認為,司馬昭做得的事,他也做得。司馬昭可以無所顧忌也做任何事,無所顧忌地從別人手裡搶帝位,他也可以從司馬昭手中搶得帝位。只是,他自認為把自己隱藏得很好。卻沒想到司馬昭對他防備得更好。司馬昭能掌控當時的天下大勢朝自己預設方向走,實現自己的野心,絕非僥倖,遠比一般人想像的更有手段。

據史書記載,鍾會率領10大軍主力出征伐蜀,有很多人已議論說蜀國必亡,但是,也議論鍾會領頭會導致局面更加大可控制。實際上,這些後人的記載極有可能有誇大其辭的成份。但是,當時,除了鍾會極力勸說司馬昭同意伐蜀,真正覺得蜀國可滅並主張滅蜀的人不多。很多高級將領甚至在出兵時還公開反對,包括後來以偏師用奇謀穿越700公里荒蕪地區直取成都的鄧艾,開始都極力反對出兵。認為不可行。

為何不少人料到東漢必亡卻沒料到蜀國先亡?誰最早預判蜀國滅亡?

電視劇中的鐘會

可見,是鍾會和司馬昭最早都看到蜀國必亡,並早已謀劃,其他人到出兵前後才議論紛紛,即使準確預判到結果,也遲了不少。

鍾會與司馬昭都看到蜀國必亡,但兩人各人有各人的私心和野心。司馬昭想通過滅蜀來造聲勢以上位稱帝。鍾會自己有自己的盤算。

鍾會在司馬昭身邊知道他的不少內幕操作,也起了異心。想學司馬昭之招,自己趁機領兵完成滅蜀功業,再另行割據一方,撇開司馬昭,自己來稱王稱霸。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兩人均喪命,鍾會死於一大幫被迫投降和鎮服的人生死前景不明,鍾會為人信譽未能讓人信服,各路人馬一時大亂,自己死於非命。司馬昭死於病重。

兩人看到別人的危機,卻沒看到自己的隱患,均不能如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