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吵架,孩子偷笑;伤心,是什么让孩子如此冷漠?

今天我和先生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了,我俩都是情绪化性格,都不会向对方低头示弱,因此情况比较糟糕,俞吵俞烈,吵着吵着,我转头发现大宝怎么在那里嘿嘿笑,好似我和先生都是在表演给他看一样,我心情一沉,这孩子怎么这么冷漠,这么没心没肺啊。

细细想来,好像每次我和先生吵架的时候,大宝不是在玩他的积木,就是穿梭在我们中间跑来跑去,好不热闹。二宝夹在我们中间哭泣,大宝夹在我们中间玩闹,真是巨大的反差,大宝啥时候变得这么没有人情味了?

父母吵架,孩子偷笑;伤心,是什么让孩子如此冷漠?

现在,我只能用不寒而栗来形容自己的感觉,看孩子的状态应该不是一天两天变成这样的。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我觉得孩子如此我却没有尽早发现。

冷漠的孩子易走极端。冷漠容易使孩子把自己和与他人之间相互的依赖感隔离开来。我行我素,不以为然,对待他人的态度就是嘲笑、讽刺、或冷眼旁观,所有事情都和自己无关,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案例一:“湖南沅江12岁男孩因为不满母亲的管教严格,持刀将母亲残忍杀害。事后毫无悔意,竟称: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


案例二:“14岁的张某辍学后,趁父亲熟睡之际,用铁榔头砸脑袋、刀刺等方法,致其父亲死亡。起因是父亲管教太严,他一直怀恨在心......让人费解的是张某受审时竟称,之所以在晚10时22分动手,是在选一个“吉祥时刻”。”

..........


父母吵架,孩子偷笑;伤心,是什么让孩子如此冷漠?

这些案例中的孩子冷漠的令人发指,他们的行为让我们不寒而栗。让我们不得不深究背后的原因。冷漠不是一天两天形成,也不是一个两个问题而产生。

家庭矛盾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夫妻矛盾、婆媳矛盾都是破坏家庭和睦的不定时炸弹。

夫妻吵架,无非就是对待一件事情不能以正常的方式交流,吵架过程中双方都焦躁不安,这种情绪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越来越不懂的如何沟通,怎么说都是错,不如不说,孩子的性格会变得沉默寡言,而且心里也觉得非常的烦恼和焦虑,对于小孩子以后的成长来说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父母心情不好,也会殃及池鱼,此时孩子的行为稍有不和父母的意,就会破口大骂,孩子下意识的想远离。孩子年龄较小,往往无法判断父母不良情绪的针对性,会担心父母的不良情绪是因为自己引起的,会为父母婚姻不和感到自责、内疚,严重缺乏安全感。

那些小时候家庭幸福、爸妈和睦的孩子,往往幸福感很高,安全感也高,更容易获得满足,而那些小时候家庭不和谐的孩子,往往幸福感很低。

父母吵架,孩子偷笑;伤心,是什么让孩子如此冷漠?

两极化管教

对孩子的开放式管教,或过于严厉,对孩子性格的形成都不利。

开放式管教是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为孩子做了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这无形中剥夺了孩子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这样的孩子容易事事依赖父母,变得任性不讲理,只想享受被爱,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去关心别人,别人怎么样和我没关系,只要我好就行;只知索取,不懂付出,在别人眼里就是自私,冷漠。这种爱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对孩子将来独立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常常批评,甚至体罚孩子。有的家长的确非常爱孩子,但是,在观念上错误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棍棒式教育”虽然制止了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但是也遏制了孩子的天性,孩子不能体会到爱,也不知怎么去爱,孩子变得胆小、怯弱、自卑,甚至在“棍棒教育”下,孩子会走向极端发展,变得愤恨父母。

案例一中的沅江早先是留守儿童,奶奶溺爱,后来有了二胎以后,妈妈才将他接到身边,此时的沅江和母亲并没有多少感情,母亲的严厉管教,使得孩子对母亲越来越冷漠,前后的反差对待让孩子无所适从,最终形成了仇恨,造成了悲剧。说白了,沅江的悲剧的罪魁祸首是由问题的而家庭教育。

父母吵架,孩子偷笑;伤心,是什么让孩子如此冷漠?

拒绝来自孩子的爱

孩子想帮妈妈做家务,可是妈妈却说“你去玩会儿吧,不用你帮忙”;孩子拿着蛋糕想让妈妈也尝一口,妈妈会说“你吃吧,妈妈不喜欢甜食”;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两次,孩子就记住了,妈妈不需要我帮忙,妈妈不喜欢吃,久而久之,孩子不会主动帮助妈妈,有好吃的也不会想着妈妈。孩子对妈妈的爱就这样被扼杀了。

有人埋怨说“我对孩子那么好,为什么孩子一点儿都不体谅我” ;我们一边拒绝着孩子传递的爱,一边却说孩子没良心,孰不知,造成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正是父母自己。

培养孩子要给予孩子爱,同时也要教会孩子爱别人。如果孩子在给予爱的同时时,长期遭到父母的拒绝,他们就会习惯被爱,放弃施爱,从而变得自私自利。

父母吵架,孩子偷笑;伤心,是什么让孩子如此冷漠?

陪伴缺失

现在社会,很多父母忽视了亲子陪伴,有调查显示有七成的中国父母没有时间陪孩子,而经济压力和父母对孩子缺乏责任意识是造成亲子缺位的主要因素。孩子需要的从来都不是物质而是父母的陪伴。

0—3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如果父母陪伴缺失,会导致孩子跟父母疏远不亲近并且是不可逆的。3—6岁是孩子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模仿能力强,需要父母的悉心照顾和引导,这是别人所不能代替的。

没有了父母的陪伴,孩子敏感多疑,孩子内心慢慢会产生孤独,变得孤僻起来。没有父母的关爱,孩子会将自己内心的深处锁起来,不愿意分享给他们,内心会极度的抗拒别人,变得脾气暴躁,十分叛逆。

刚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单纯、可爱,而家庭的作用将他们包装成了一个“作品”,这个“作品”的好与坏,与“作品”本身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包装的人从来都没有赋予“作品”应该有的东西。孩子冷漠,说白了就是缺爱,缺乏来自父母的爱。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呢?


父母吵架,孩子偷笑;伤心,是什么让孩子如此冷漠?

1、了解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父母认为的需求强加给孩子

丈夫经常对妻子说:“今天我给你做好吃的”,妻子翘首以待,心理猜测到底是什么好吃的,红烧鱼还是糖醋鱼?结果端上来的是红烧排骨,妻子一下子有了失落感,因为这不是妻子喜欢的而是丈夫喜欢的。

父母经常说“我对你那么好,为什么你都看不到呢?孩子要蔬菜,你非要给鸡蛋,还认为鸡蛋营养价值更高,殊不知鸡蛋吃多了也会消化不良自己下班窝在沙发上玩手机,却要求孩子好好写作业;自己天天不锻炼,却要求孩子好好锻炼身体

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最需要的是高级的爱。

心理学认为:狠狠满足孩子的需求,才是父母最高级的爱。《爱的五种能力》这本书里,作者提出只有高级的爱才能孕育出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不妨花点时间体验下孩子喜欢的东西,感受下孩子的乐趣,认真聆听孩子说话,带孩子体验不同的兴趣,有足够的耐心挖掘孩子的需求。

父母吵架,孩子偷笑;伤心,是什么让孩子如此冷漠?

2、无条件的对孩子好

人类最大的爱的需求就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不能因为孩子不听话做错事而消减。

小时候对孩子的拥抱、抚摸、玩乐,孩子很容易体会到被爱。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此时嘘寒问暖、倾心交谈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要让他们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纳,若父母能了解他们,一定对他们有很多的帮助。

港版《封神榜》里的殷十娘,出身高贵,为了哪吒,她做出了很多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看来是离经叛道的事情。在哪吒一次次的闯祸,一次次的冷漠下,全世界都放弃了他,唯有自己的娘亲不抛弃、不放弃,母亲的坚持和引导最终让哪吒重回正道。殷十娘对哪吒的感情,是无条件的母爱,也是最深厚的母爱。

3、父母不但做生活上的表率,还要做感情上的表率

家庭和睦的根基是夫妻关系,夫妻恩爱,孩子幸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被复制到孩子身上。大家有没有发现,对父母不好的子女,他的下一代也不会尊重他。是因为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孩子,孩子有样学样。夫妻感情不好的家庭,一般情况下他的下一代的家庭生活也不会顺畅,这好像是魔咒一样,跟随着一代又一代。如果想跳出这个圈,就要努力改变现状。

父母可以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很恩爱,爸爸待妻子温柔体贴,相敬如宾,勤劳能干,对妻子说话从来不吼叫,妻子尊重自己的丈夫。孩子会认为作为丈夫就是爸爸这个样子,以后娶妻会也会如此待妻;相反丈夫经常家暴妻子,好吃懒做,儿子会认为这是正常的行为,以后的家庭也不会幸福。

爸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类孩子的性格也容易更平和、开朗、不轻易动粗。在遇到困难时更加团结,懂得积极面对解决问题,哪怕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一点挫折也会表现得非常乐观,对他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父母吵架,孩子偷笑;伤心,是什么让孩子如此冷漠?

尾声

“我希望孩子乐观、豁达、热情、上进、出人头地...”,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给予孩子这样的厚望,然而,优秀的孩子不是你给予希望就能养成的。孩子不是手机,只要你给他插电,他就永远能达到你的预期;孩子也不是阿猫阿狗,只要给碗饭,就能茁壮成长。忽视、暴力...,几乎有问题的孩子背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他需要时刻被关爱,被呵护,你真诚的付出定能打动孩子。


编者:我是“家有二宝育儿”,欢迎您阅读我的文章,您的认可是我坚持不懈的动力,请关注我,我们一起探讨育儿话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