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清明“並蒂而生”的寒食節

緬懷故人遙寄相思人們對清明的情懷與概念,讓這個節日深入人心,但你知道嗎?還有一個與“清明節”並蒂而生的節日一一寒食節。

禁菸火,吃寒食,寒食節這個見證古代農耕文明的重要節日,自民國後就越來越不被人們重視。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教授張勇表示,這可能與社會轉型和社會結構有關,民俗學教授,巴蜀學者袁庭棟則認為這也與人們的生活習慣相關。那麼今天咱們就說一說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節”漢族唯一以飲食習俗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五百節”,在夏曆冬至後第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食,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延續2000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關於寒食節之一,唐代詩人孟雲卿的《寒食》或能展現:“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甚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說的是古代文人渴望入仕但缺少機會,最後在失望之際選擇如介子推一樣歸隱而歸,也正好展示古代文人的氣節。寒食因子推而來,這正與文人百姓“窮則獨善其身”的氣節吻合,所以在古代過寒食節的大多也只是平民百姓,士大夫官員對此鮮少問津。如今,寒食節雖然被越來越少提及,但我國許多地方還保留了寒食的各種傳統,折江、福建地區在寒食之際會吃“青團”,“清明餜”等食物。在眉山等地,有的人則要吃“清明粑粑”,這種食物用糯米、大米和清明草做成,看起來嫩綠清脆,吃起來軟糯清香。

“被冷淡”只吃冷食與人們的生活習慣相悖

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第105日,時間上與清明節相近,但寒食節並沒有佔清明節的光,為人民順帶想起。張勇認為中國是一個以家族為中心的社會結構,家族中重視長幼尊卑,這種結構長期以來根深蒂固,至今未變,而清明節正是與中國的社會結構存在緊密聯繫,清明期間,家家戶戶祭祀掃墓、緬懷先人,這正是中國社會結構的一種體現。寒食節對此卻沒有體現,因此很難被人記起。

今天就是寒食節,所以給大家簡單介紹了一下,寒食節得來歷。有關還是覺得來歷,有些老人知道的比我還多,不到之處請大家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